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转型中的“变”与“不变”

2023-11-21 10:33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7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传统媒体

李 艳

(作者单位: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1 融媒体时代记者面临的发展瓶颈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发展势头强劲,影响越来越大。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传统媒体记者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思维僵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传统媒体必须紧紧拥抱新媒体,并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实现利益共融、宣传互融、内容兼融、资源通融,如此才能走出困境,赢得新的未来。这对新闻记者的思维和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面对新媒体的发展,很多传统媒体记者并没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认为传统媒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传播力、影响力不会被削弱,思想上的大意导致其在行动上没能将媒体深度融合落实到位,使得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断降低[1]。

1.2 工作模式陈旧

融媒体时代,媒体的运营理念、内容生产流程、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新闻记者的工作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如果其在工作模式上还因循守旧,结果只能是降低自身的竞争力。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工作应贯穿于新闻线索获取、新闻内容产出、新闻传播和反馈等流程,这样的工作流程突破了传统媒体记者旧有的认知,导致一些传统媒体记者不适应,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我写你听”或者“我写你看”,不重视内容选择、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没有站在受众的角度去生产内容产品,传播效果自然不太好[2]。

1.3 技能单一

目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深水区,大众想要获得的新闻产品早已不是过去的单一文字、音频和视频作品,而是具有融合性质的音视频图文等产品,这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技能要求,要求记者一专多能,做全媒体记者。但是,很多传统媒体的新闻记者仍然深受传统新闻采编观念的影响,不愿转型或转型较晚,技能单一,未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比如,部分广播记者未掌握照片和视频的拍摄技巧,部分报纸记者不会剪辑音频、视频,部分电视记者不会操作无人机进行航拍等,这导致其生产的内容产品表现手法单一、内容单调,难以激发受众的兴趣。

1.4 创新能力低

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要想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实现更好的发展,首先就要创新,这对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很多传统媒体记者并不具有互联网思维,缺乏创新能力,仍然习惯性地用以往的工作模式采写新闻,导致工作效率与质量较低,这对记者自身发展及其所在媒体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3]。

2 融媒体时代记者转型中的“变”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守正创新、积极转型,既是业务发展的需要,更是政治要求,所以其必须全力以赴。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变”与“不变”。

2.1 变化一:学会适应新的媒体环境

如今,媒体环境越来越复杂。当下,人们正面临数字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新闻记者加快探索全新发展路径创造了无限良机,也为记者转型注入了强大的新动能[4]。

2.1.1 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树立媒体融合意识

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浪潮下,每个新闻记者都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如果无视技术只会“低头拉车”或者沉浸在“温水煮青蛙”的状态中,终将被社会淘汰,所以新闻记者尤其是传统媒体的记者尽快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尤为重要。新闻记者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树立媒体融合意识,以受众为中心,深入思考不同的选题应该采取何种报道形式和平台能让受众更易接受,从新闻的生产者向新闻的服务者转变[5]。

2.1.2 拥抱新技术,打造符合受众需求的产品

当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移动端获取信息,短视频受欢迎的程度也前所未有,这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新闻记者要积极面对这种媒介环境的变化,精准生产符合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的新闻作品,不断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转型的经验,继而增强受众黏性,壮大主流舆论阵地。

2.2 变化二:增强创新能力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需要新闻记者主动跟上融媒体时代发展步伐,从根源上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强化创新意识,始终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和敏锐性,不断增强创新能力。

2.2.1 创新内容

“内容为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高质量的内容生产就是核心竞争力。纵观近年来获得中国新闻奖的作品,内容越来越具有趣味性、互动性、可看性。比如,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作品《第一书记种瓜记》,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报道方式,大胆借鉴了综艺节目的手法,将这位第一书记敢想敢干的基层干部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一些融合报道和应用创新报道也极具互动性和感染力,比如新华社的作品《2021,送你一张船票》,将文字、国潮插画、闯关游戏、音乐、音频文献融入H5之中,让网民领取船票,置身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走出黑暗、走向复兴的百年征程中,感受百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内容创新,对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新闻记者提出了较高的能力需求,新闻记者要学会用互联网思维及时捕捉社会热点、焦点、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选材时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有为民情怀,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一切以人民为中心,能够时刻站在受众的角度研判报道的社会意义和传播效果,要以独特的视角对新闻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探索,要以融媒体创新手法对新闻进行采制和传播,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质量。

2.2.2 与时俱进,加强新闻传播方法和渠道创新

《浙江日报》的新闻专栏“深读”,在新一轮改版中不断应对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记者给许多报道都配了短视频,让“大而重”的长篇报道以“小而美”的姿态在客户端与互联网用户见面,同时记者还对“深读”见报稿进行了二次提炼加工,将其制作成长图、H5作品等,使之更适合在新媒体平台阅读和传播,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2023年,徐州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了大型全媒体节目——《行走的冬训课堂》,节目以“理论宣讲大篷车”进田野、进工厂、进社区、进景区的传播形式,令人耳目一新。不仅如此,记者还精编了节目内容,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同步宣传,获赞无数。由此可见,记者要不断思考,创新传播手段和渠道,使传播内容能够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进而实现自身的转型。

2.3 变化三:提升综合水平

当下的媒介环境对新闻记者各方面能力和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升什么样的能力和如何提升这些能力是每一位记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2.3.1 提高“一专多能”的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掌握多种业务技能,运用好新技术,才能在工作中提高效能、事半功倍,进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当下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每天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各家媒体都在比拼报道速度,这也促使记者要练就“一专多能、一岗多责”的本领。比如,对于电视媒体记者而言,文字、摄像、主持人传统的三人组,已无法适应新闻媒体发展的要求,而且三人组合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有时会遇到配合度不高等情况,容易影响节目的播出时效,也可能会造成新闻整体的割裂,导致文字和画面“两张皮”,很难生产出精品。而现在融媒体时代则要求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就是一条生产线,每个记者都要具备出镜采访、文稿写作、拍照摄像、图片处理和剪辑视频等技能。对于新闻记者而言,其需要“能写、能说、能拍、能摄”,一人身兼数职。虽然“一专多能”并不是要求新闻记者在每个专项都能成为专家,但掌握多个基本技能却是必不可少的。

2.3.2 增强“四力”

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和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密不可分。因此,新闻记者要保持永远“在现场”的姿态,不断增强“四力”,多观察、勤思考、常动笔,如此才能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新闻。例如,《人民日报》的作品《电商来到小山村之后……》是记者乔栋冒着大雪,置身到处是悬崖绝壁的山西的一个村庄而采编写作的;在《新闻联播》推出的作品《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中,第一次呈现了海拔4 676 m的西藏军区标沙拉错哨点,记者用镜头见证了边防官兵顶风冒雪在生命禁区武装巡逻的场景。

2.3.3 掌握使用“网络语言”的能力

融媒体环境下,记者在采制新闻作品时还要学会规范使用网络语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网络语言越来越流行,影响力越来越高,其生动、简洁、形象、接地气、易于接受,所以记者在新闻作品里规范使用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的网络语言是可行的,对于提升新闻作品的亲和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

3 融媒体时代记者转型的“不变”

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转型过程中既需要“变”,还要坚持“不变”,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不变”。

3.1 新闻的党性原则不能变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新闻记者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新闻记者在开展新闻报道工作时,除了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俯下身、弯下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多采写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报道,为人民群众“鼓”与“呼”。

新闻记者在坚守党性原则时,首先要了解理论政策和行业知识,只有认真学习好、运用好党的理论知识、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在进行选题研判、新闻策划、新闻采编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把握政治方向,守护好意识形态安全。其次是践行“四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把新闻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人民群众的心坎上。比如,近年来,徐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常态化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广大记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通过生动的笔触、隽永的画面、精彩的镜头,创作出《农家小院里的春节》《大棚里别样的“团圆宴”》《乡村刮起了“汉风”》等一批鲜活报道,增强了全市干部群众跨越发展的强大信心,履行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取得了显著成效。而通过“记者走基层”活动,广大记者的党性原则、责任感、使命感也得到了提升。

3.2 职业操守不能变

融媒体时代,舆论场众声喧哗,需要新闻记者始终坚守职业道德,要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开展新闻报道活动,严格遵守职业守则与行业规范,坚决不写“有偿新闻”,更不能“有偿不闻”。同时,要敢于揭露假丑恶,善于发现真善美,维护新闻的权威性,杜绝传播虚假信息;要增强责任意识,正确厘清“流量”和“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不能为了博眼球而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

值得警惕的是,融媒体时代,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背离了专业和道德操守,不顾新闻的真实性,粗制滥造新闻产品,在采制新闻作品时夸大事实,博人眼球;用词荒诞,低俗不堪;制造噱头,扭曲真相等,消解了媒体的公信力与权威性,恶化了互联网舆论生态,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必须坚决杜绝。

3.3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变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彰显着新闻记者的责任和担当。因此,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时,要坚守新闻的真实性,以新闻真实为第一信条,公正自律,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报实情、讲实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融媒体环境下,由于传播的即时化、多点化,各类信息泛滥,真假难辨,新闻记者应增强担当意识,深入挖掘真相,确保新闻真实,对新闻的解读也必须客观、全面、真实,以此维护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4 结语

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是不争的现实,而新闻记者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具体表现为思维僵化、工作模式陈旧、技能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新闻记者要守正创新、积极转型,做到“变”与“不变”。“变”即一是学会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二是增强创新能力,三是提升综合水平;“不变”即一是新闻的党性原则不能变,二是职业操守不能变,三是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变。

媒体融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传统媒体关键部分和重要力量的新闻记者在面临考验的同时,也收获了提升自身业务素养的机遇。相信只要坚定信心,做 好“变”与“不变”,新闻记者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就会得到锤炼和成长,为我国传统媒体突破困境、提高竞争力贡献更多的力量。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传统媒体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关于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的公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