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音乐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及审美特征

2023-11-21 10:33:55李子韩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7期
关键词:音乐节目类节目音乐剧

李子韩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1 我国音乐类节目的发展历程

国内最早的音乐节目是198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下简称“青歌赛”),这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最权威、最专业的音乐赛事。在第二届青歌赛上,正式将选手分为美声、民族、通俗三个组别。也正是在这次赛事上,正式确认了通俗唱法,演变到今天就是人们所理解的流行唱法。此次青歌赛中,韦唯和毛阿敏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流行音乐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歌手。

1998年,第八届青歌赛改赛制,增设了团体赛部分和综合素质测试环节。在团体赛中主要考察选手的团队意识,而综合素质测试则是通过对相关乐理知识的检测来进一步衡量歌手的专业水平。也正是这样,青歌赛被认为是我国较为专业的音乐赛事。此后多届,越来越多的歌手被人们熟知,如龚琳娜、姚贝娜等。2013年第十五届青歌赛成功举办后停办。

在音乐节目的发展中,真正意义上专业的音乐类节目就是青歌赛。青歌赛所呈现出的极度专业的内容实际上并不是大多数观众所能理解的,往往只有专业学习音乐或者从事音乐行业的相关群体才能够理解,普通观众仅仅只是通过唱得好不好听来评价一个选手。而举办青歌赛的主要目的是选拔专业选手而非迎合观众的娱乐需求,因此这样一档专业的国家级赛事虽然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专业演唱者,但并没有引起十分强烈的反响[1]。

在青歌赛开办后的多年时间里,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赛事不断涌现,流行音乐似乎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3年,《超级男声》(后更名为《快乐男声》)开启了我国电视音乐节目新时代。此后多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喜欢音乐的年轻人开始登上舞台,通过参加音乐类节目实现他们的梦想。

2012年,《中国好声音》诞生,其定位是一档专业音乐评论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作为一档从国外引进的音乐节目,其原创性曾一度受到质疑。但不得不承认 ,《中国好声音》开启的导师盲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节目的专业性,导师仅考察歌手的唱功而避免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承认,《中国好声音》为国内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流行歌手,如张碧晨、袁娅维、吉克隽逸等,其影响力有目共睹[2]。

2013年,《我是歌手》横空出世。作为国内首档歌手竞演类节目,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一时间成为国内流行音乐节目的领军者。但随着节目的进行,有关版权、赛制等问题不断涌现,总导演洪涛于2020年宣布“歌手”系列节目停止录制。

腾讯视频于2017年推出了未来音乐榜样类节目《明日之子》,这档节目所选拔的选手对其音乐的专业性具有一定的要求,简单来讲就是选拔的是更具有个人特色的音乐人。这档节目中所呈现的音乐类型严格来讲都属于流行音乐,但风格更加多元化,如说唱(Rap)、民谣及电子音乐等。而且,这档节目也是全国第一档有虚拟选手参赛的音乐类电视节目。

2018年,湖南卫视推出了原创新形态声乐演唱节目《声入人心》,此节目将较为小众的歌剧、美声、音乐剧、民族演唱等传统声乐表现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在《声入人心》之前,国内较为专业的有关美声、民族唱法的赛事就是多年前停录的青歌赛,此后大家对于美声、民族唱法的认知只停留在各大晚会中出现的相关节目中。《声入人心》的出现,改变了原本市场上流行音乐“霸道横行”的现象,让“学院派”音乐正式进入大众的视野。

2019年,《中国梦之声·我们的歌》开启了新老两代歌手合作的竞演模式,通过跨代际的合作舞台向观众传达中国音乐行业发展中“传承”的重要性,将榜样艺人的音乐精神传递给新生代歌手,重塑华语乐坛。

2020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女团成长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火爆全国。该节目呈现了30位不同女性的追梦历程,音乐性稍显薄弱,但其独特的故事叙述、人物设定等综艺手法决定了这档节目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力。

2022年,湖南卫视推出民歌竞唱节目《春天花会开》,该节目在保留歌曲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民歌进行流行化改编,使其更贴合大众审美和时代特性。《春天花会开》也使观众逐渐意识到,我国民间音乐的传承绝对不仅仅是流行化这么简单,更多的应该是在传统与现代当中寻找平衡,从而摩擦出新的火花,而脱离民族文化背景和歌曲内涵的“改编”是对民族文化理解的缺乏和民族精神的缺失。《春天花会开》中的优秀作品如《水韵》组曲,就是在保留民族唱法和部分民族配器的基础上,添加了流行音乐元素,如摇滚、电子音乐等,从而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2022年,东方卫视为响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规划,推出了音乐剧文化推广节目《爱乐之都》。该节目通过演绎不同主题的音乐剧,向观众普及音乐剧文化,引导观众走进剧院,为音乐剧在国内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至此,音乐类综艺节目经历了由专业赛事到全民选秀再到对学院派音乐的推广和宣扬的发展历程。

2 我国音乐类节目的审美特征

2.1 音乐类型多样性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

音乐类节目中所呈现的音乐种类从青歌赛创办初期以民族美声为主,到后来单独开设通俗组别后,流行音乐的发展开始逐渐走上正轨。

随着流行音乐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种类的流行音乐逐渐涌现,各种特色音乐节目也层出不穷,从以嘻哈音乐为题材的《说唱新世代》到以摇滚、电子音乐为主的《乐队的夏天》,不同种类的音乐节目丰富了综艺市场,也带给了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3]。

除了具有特定风格的综艺节目,在《中国好声音》《歌手》这样的节目中,一般会呈现多种类型的音乐,如电子乐、摇滚乐、节奏蓝调(Rhythm and Blues,RB)等。这些不同类型音乐的相互碰撞,一方面可以增强节目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观众对于不同种类音乐的包容性逐渐增强。

多种风格的音乐不断发展,能够从不同层面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例如,《声入人心》的出现又重新将歌剧、音乐剧的经典曲目带回观众的视野。自此以后,学院派音乐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民族音乐的流行化程度和音乐剧的大众化程度逐渐加深,也为音乐节目开拓了新的领域。音乐节目通过呈现多种音乐种类,向观众展现了不同种类音乐的特点,并通过对不同种类音乐审美特征的发掘,丰富了观众的审美体验,并逐渐形成了专业化的审美趋向。

2.2 音乐节目专业化带来高雅的艺术体验

《快乐男声》和《超级女声》的出现,为流行音乐界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流行歌手,如张靓颖、李宇春、陈楚生、华晨宇等。这两档节目呈现的风格主打青春活力,吸引的受众也主要是青少年和较为年轻的青年一代,其所呈现的音乐主要是流行化的歌曲,很少有学院派的音乐剧、歌剧、美声的曲目出现。这两档节目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节目的赛制、选手以及音乐风格更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快男”“超女”虽然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其主要还是起到娱乐的作用。近几年,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娱乐化的节目模式显然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由此节目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道路。

此外,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禁止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并要求选秀类节目要严格控制投票环节设置,不得设置场外投票、打榜、助力等环节和通道,严禁引导、鼓励粉丝以购物、充会员等物质化手段变相花钱投票,坚决抵制不良“饭圈”文化。至此,我国音乐综艺节目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得到全面控制,各大制作平台也开始寻求新的音乐综艺节目形式[4]。

近几年,选秀类音乐节目虽然依旧存在通过剪辑、故事叙述等表现手法,强化节目中的人物矛盾,增加节目看点,并通过打造人设来保证节目中故事的发展逻辑,引领话题,制造舆论的娱乐化的叙事手法,但这种手法开始为节目内容专业化服务,增强了节目内容的专业性和可看性,也使得原本较为晦涩的内容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声入人心》与《春天花会开》这两档节目就是在音乐剧、歌剧以及民族音乐等专业化的节目内容中,使用了娱乐化叙事方法,将严肃的音乐通过更加亲民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促进了文化传播,扩大了节目的影响范围,也逐渐改变了观众的审美趋向。

2.3 科技在音乐节目中的使用带来多元的审美体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音乐节目还经历了技术上的变迁。之前,由于技术的限制,节目一般是以录播的形式呈现,现如今大部分音乐节目都采用前期录播、后期决赛直播的形式,播放终端也随着移动设备的更迭完成了由电视端到移动端的转变。而且,很多节目会选择与不同的视频平台合作,采用移动设备与电视频道同步更新的播出方式。节目播出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音乐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声音、灯光等,从而保证观众的观看体验。

除此之外,近年来受韩国流行电子舞曲的影响,我国的电子音乐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尚雯婕作为国内电子音乐的领军人物,开创了独特的电子音乐风格。后来,各种录音工程软件和效果器的研发,以及现场音乐混音系统的升级,将国内的电子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5]。

音乐节目的现场舞美除了带给现场观众美的感受,也正在利用科技手段丰富通过各种视频播放设备观看节目的观众的观看体验。随着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节目中出现了AR虚拟影像。最开始在电视节目中应用AR技术是为了在播放终端营造更加真实的舞美效果,而近年来AR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产“虚拟偶像”。国内第一次参加音乐综艺节目的“虚拟偶像”是《明日之子(第一季)》中的荷兹。“虚拟偶像”的出现让AR技术变成了全新的偶像养成方式,为观众对于音乐节目的审美提升开辟了新的路径

3 我国音乐类节目的发展策略

我国音乐类节目的发展历程十分丰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资本的过度参与,相关人员在制作音乐类节目时开始变得急功近利、追求成绩,而忽视了音乐节目作为传播工具的教化作用。节目内容的过娱乐化或唯娱乐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但对于观众而言,其在节目中所能收获的知识越来越少。因此,增强节目的文化价值、满足观众的文化审美需求是相关人员在制作音乐类节目的过程中需要长久追求的。

首先,为保证视听产业的活性,相关人员在创作音乐节目的过程中要注重节目的创新性。近年来,受国外节目的影响,音乐综艺节目也在“舶来品”的道路上越陷越深,缺乏创新。因此,节目创作者要从观众的审美转向出发,在不同的时期生产出具有当下审美特征的创新性节目内容。但这并不等同于一味地迎合观众审美,而是要了解实时热点,打造具有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的节目内容。

其次,对多元音乐文化进行发掘是保证优质内容产出的重要手段之一。创作者在创作节目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不同音乐种类的独特审美特征,并扩大其影响。若拘泥于传统节目内容如流行音乐竞演等,极易导致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播。因此,音乐类节目创作者可以通过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掘,从历史出发,以文化传播为目标,通过恰当的视听手段,扩大传统音乐的传播范围,将节目影响力扩散到不同民族,以增强文化自信。

再次,要协调节目的娱乐性与专业性,避免过度娱乐化导致节目审美趣味降低或过度专业化导致节目内容晦涩,从而影响节目传播。目前,我国的音乐类节目依旧处于探索如何平衡这二者关系的阶段,相较于其他节目而言,《声入人心》与《春天花会开》这两档节目算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仍有问题存在。因此,制作方在节目创作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专业性是对娱乐性深度的发掘、娱乐性是对专业性宽度的拓展,二者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在节目内容的呈现上,专业内容能够为娱乐内容增加文化深度,娱乐内容能够为专业内容拓展传播广度,所以制作方可以通过不断尝试,找寻娱乐内容与专业内容共生的节目形态,以实现节目文化深度与传播广度的有机平衡。

综上所述,未来音乐类节目的发展应突出原创性,发掘多元音乐文化,找寻不同音乐的创新模式,增强节目的专业性,并以娱乐化的叙事手法扩大专业内容的传播范围,形成独特的节目创作手法。随着音乐节目制作的成熟,未来的音乐节目一定会更加重视原创性和专业性,并在强大的需求中催生出越来越多如《声入人心》等一样优秀的节目作品,为中国电视的发展提供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音乐节目类节目音乐剧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创新广播电视音乐节目制作的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音乐节目内容的转变与融合
新闻传播(2018年15期)2018-09-18 03:20:06
新媒体时代广播音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传播(2018年13期)2018-08-29 01:06:48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歌剧(2017年11期)2018-01-23 03:41:29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音乐剧新闻
歌剧(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新闻传播(2016年12期)2016-07-10 08:19:50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
广播音乐节目的样式分析以及创新方法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