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历史文博节目《国家宝藏》的创新与表达

2023-11-21 10:33:55张小雄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7期
关键词:守护人国家宝藏国宝

张小雄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进入21世纪的第2个10年,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层出不穷,逐渐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发展态势,以真人秀等为代表的综艺节目与相应的娱乐题材在中国内地异军突起,逐渐成为主导人们日常电视消费选择与视觉消费习惯的重要力量,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然而随着需求的日益增长,广大电视群众不再满足于选秀性、娱乐性比重过大的综艺节目,更多要求文化内涵更深厚、嘉宾素养更高、更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综艺节目逐渐从以娱乐为主,转向文化与娱乐兼容,中国的电视从业者面临新的挑战。作为国家级媒体,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类节目,为中国电视节目延续辉煌与创新改革增添了新的活力。2017—2021年,央视综艺频道先后播出的四季《国家宝藏》以较高的收视率与话题讨论度,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少受众基础,关键在于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模式、内容与技巧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与受众对节目的欣赏需求。

在众多文化现象与文化传播媒介方面,“文物与博物馆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文化与文化载体。它受本民族历史与民族特点的影响与制约,具有极强的社会渗透力与历史穿透力。由于文化传播使用的媒介不同,诉诸受众的感觉器官不同,传播的效果也各不相同”[1]。一座博物馆,众多文物,往往承载着一座城市、一个省份、一个国家对历史文化最深厚的记忆。长期以来,人们只能走到博物馆中去感受文物所蕴藏的历史文化,严重限制了人们对历史与文物的渴求。在大众传播媒介日益发展的今天,文物与博物馆被“搬上电视”,大众足不出户也能“进入”博物馆,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1 《国家宝藏》节目传播模式与传播内容的创新及表达

讲述历史与文物博物馆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并不容易,与真人秀节目不同,文化类综艺节目因为涉及本国历史文化,没有那么多国外优秀的节目可以借鉴。想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国重宝”的国家级文物,更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且需要受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收视率低的节目注定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作为曲高和寡的代表,一些文化综艺节目在收视率的洗牌浪潮中首当其冲。所以同所有电视节目一样,文化综艺节目要想走出同质化、收视率较低的困境,创新是唯一的出路。传播模式与传播内容的双向创新,才能使文化类综艺节目走出瓶颈,迎来春天。

1.1 纪录式综艺的传播模式

在我国电视史上,文化类综艺节目起步较早。然而随着真人秀节目异军突起,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始处于长期的低迷状态。传播方式单向度、节目情感扁平化,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改变现状,电视节目逐渐将新闻性与纪实性的比重增加,这一趋势在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晚会将贵州黔东南分会场,海南三亚分会场,山东曲阜、泰安分会场,广东珠海分会场中各具民族与地方特色的画面,适时地穿插其中,使电视观众能够看到北京之外的春节场面,丰富了现场的节目内容,使观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这种将纪实元素融入节目的做法,给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节目的创作之路变得更为宽广。

如果说春晚是将纪实性和新闻性融入节目中去,那么《国家宝藏》所提出的纪录式综艺,则是将纪实片与综艺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新的综艺节目类型。这种纪录式综艺,就是在影像叙事方面不仅表现出纪录片与电视深度报道的融合,而且运用了电视艺术语言对节目进行了镜头剪辑和层次推进。纪录片和综艺的结合,使得阳春白雪的文物在电视上表现出了生动的活力和再现历史记忆的风采。节目所表现的纪录感与综艺感不仅体现在对文物纪录片式的展出和主持互动的娱乐上,还体现在对文物前世今生、传承意义、建造雕刻手法、工匠故事等方面“精雕细琢”式的介绍上。在纪录手法中加入故事性的看点,让文物与国人近距离接触,让文物自身的魅力与背后隐藏的文化价值通过现代化传播手段大放异彩。古今的碰撞与交融使节目在有限的舞台中拓展广大的空间,跳跃到不同的场景、地理位置与生活环境中。

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博物馆与文物是严肃冷峻的,综艺节目是通俗幽默的,二者很难相融,即使强行将二者放在一起,亦不会有好的收视率与口碑。然而,纪录式综艺打破了人们的刻板印象,《国家宝藏》的创作人员准确地找到了电视节目、文物与观众三者的联系点,那就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绵延不绝、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在。2018年,在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国家宝藏》第一季研讨会上,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说:“我相信在此之后,我们会换一种角度看文物——文化远在器物上。”[2]序7让国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大众化的客厅文化,使纪实变为文物吸引观众的魅力之所在,使综艺变为连接文化与文物、观众与媒体的桥梁,用综艺外壳与文化内核配以纪实的手法,让文物与国人产生互动,让文物深处所蕴含的文化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正是《国家宝藏》的价值所在。

1.2 多样性与权威性结合的传播内容

在电视节目的众多构成部分中,内容是节目取胜的关键,内容为王是电视节目制作人与导演坚守的原则,也是传媒的核心要素。受众接触传播媒介归根到底是接触媒介的内容。因此,在各大媒介的竞争格局中,有丰富新颖内容的媒介或频道能够相对获得受众的好感,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国家宝藏》在内容选择方面,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电视为媒介,以文物为载体,让文物“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故事引燃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这是《国家宝藏》内容创新的根本,也是吸引人、打动人的地方。在选择博物馆与文物方面,《国家宝藏》打破以往历史文博节目权威性不足的弊病,在第一季中从全国的博物馆中选择了九家国家级博物馆合作,其中有的博物馆甚至走在世界文博行业前列。每家博物馆挑选3件国家文物,共27件。这27件国宝代表着中国各朝代的高水平制造工艺,是中国地域史、民族史、建筑史的见证者与我国匠人精神的体现。文物种类多样,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国家层面的精神意义。它们作为《国家宝藏》的主角,带给电视观众扑面而来的权威感与震撼感。以南京博物院为例,其是保存中华文化和江苏地域文明的宝库,“这里曾坐落着世界上最富强的都城,不仅是青瓷器的黄金年代,更是江山安定、繁荣富强的江南盛世。8 000年的辉煌,孕育了江苏独特的文化遗存与人文气质,它们灿若星辰,闪耀于中华民族艺术与文化的殿堂”[2]426。南京博物院甄选的国宝级文物为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是中国陶瓷和建筑工艺的完美结合。几百年来,世界各国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南京,见证了大报恩寺琉璃塔,并视为中国的象征;《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与西方科技碰撞的产物,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士大夫相互影响的杰作;《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是最能体现竹林七贤玄学与魏晋风度的艺术作品之一。它们是中国盛世文化的见证者,也体现了节目在传播内容方面的多样化。

2 《国家宝藏》节目传播技巧的创新与表达

除传播模式与内容的创新外,“有效熟练地灵活运用传播原理、知识和技术”[3]对节目成功至关重要。《国家宝藏》从节目人员构成、叙事结构与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三个方面实现了传播技巧的创新与表达。

2.1 节目人员构成多样化

从节目的人员构成上看,节目打破了以往“主持人+专家团队+嘉宾+众多观众”的组合模式,采用了001号讲解员、明星守护人、专家守护人、普通守护人相结合的组成模式。《国家宝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只有001号讲解员。作为讲解员,张国立有担任大型综艺节目主持人的经历,同时也是知名的文物爱好者。以张国立为讲解员,既发挥了“明星效应”,又找到了公众形象与文物有关联的明星。同时,《国家宝藏》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全民守护。九大博物馆馆长、明星守护人、专家守护人和普通守护人在节目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与001号讲解员张国立讲解的效果不相上下。《国家宝藏》有众多明星参加录制,明星在小剧场的演绎使得国宝文物变得鲜活生动,更具故事性与吸引力。而明星的市场效应也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去关注文物。对于国宝这些“红花”来讲,明星们甘当“绿叶”。明星为文物站台,对于节目和自身来讲,具有双赢的效果。明星既给节目带来了较高的收视率和热度,也通过节目展现自己的家国情怀,使自身的市场文化定位得到提升。专家守护人同样重要,在《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二期节目中,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编钟的专家守护者是武汉音乐学院中国器乐系的谭军老师,他不仅对编钟的研究非常深入,还是1997年中国香港回归曲目《交响曲1997:天、地、人》中敲响编钟第一声的人。在介绍曾侯乙编钟的故事及编钟演奏的众多知识后,他与武汉音乐学院乐团用编钟现场演奏的《茉莉花》更是将节目推向了高潮。除明星守护人与专家守护人外,《国家宝藏》还有一批在荧幕上相对“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不是专家学者与明星,他们就是对国宝文物充满热爱的普通守护人,他们在荧幕上表现得质朴自然,然而平凡不失伟大。南京博物院《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守护者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校长郭卫星,他坚持让南京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定期给小学生上博物馆课,让孩子们从小就种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师生共同守护着国宝。这些默默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添砖加瓦的普通守护人,是国宝守护大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2 叙事结构创新

《国家宝藏》在叙事结构上独树一帜,没有大量直接灌输与文物相关的文字介绍,而是通过演播室、纪录片、小剧场等现代化传播方式,通过现代科技与古典文化融合的方式,巧妙地将国宝展示给观众。每一件国宝的讲述由国宝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两大部分组成。具体来说,每一件国宝是由3个故事,共9个部分构成。3个故事分别为节目开头文物守护人与文物初次见面,并与博物馆人员交流;明星通过小剧场演绎国宝前世传奇的故事;文物到了现代社会的今生故事。这9个部分分别为前世传奇利用演播室、纪录片、演播室、小剧场、演播室进行叙事的5个部分,今生故事利用纪录片、演播室访谈、颁发印信、宣读守护人誓言进行叙事的4个部分。以《国家宝藏(第二季)》第一期第一件出场的国宝和守护人为例,节目开头出现故宫的红墙黄瓦后,王菲以逐渐模糊变清晰的方式出现在镜头前,并配有“我在北京出生长大,对故宫的印象一直都是亲切而神秘的”的台词。作为一位在北京出生的中国女歌手,王菲的开场白对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接下来就是明星通过现场的小剧场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以故事的形式加深人们对该国宝的理解。王菲守护的文物为样式雷建筑烫样,在小剧场中,王菲化身为民国时期《大公报》记者,见证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人对于中国古建筑测绘研究的巨大贡献。最后,就是通过讲述人用“纪录片+演播室采访”的方式讲述国宝的今生故事。守护样式雷建筑烫样的讲述人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以及他的团队。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王其亨研究整理上万件“样式雷”图档,将烫样变成可读的文献资料,带领团队完成近百次测绘,指导绘制了万余张测绘图纸。2007年,王其亨团队通过努力,让“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另外,在讲述人的选择上,节目组根据每件文物的特殊性,既选择国宝行业的领军人物与专家学者,也选择志愿讲解员与普通观众。二者相互补充,各放异彩。

综上所述,《国家宝藏》通过多层次的框架结构、前后呼应的制作手法、极强的故事感与现场感,使得它的叙事结构达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高度。

2.3 大众传播媒介的综合运用

“大众传播是技巧、艺术和科学的结合。”[4]《国家宝藏》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上大胆创新,选择了传统媒体、新媒体与自媒体相结合的多种媒体传播模式,极大程度上使受众面得以扩大,传播效果得以增强。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指出:“媒介即是讯息,……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5]而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总会带来传播内容的变化。这些变化包含着由媒介信息的改变而带来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国家宝藏》通过多种媒体传播,使媒体“各司其职”,吸引各自的受众。丰富的宣传手段与营销策略使《国家宝藏》在节目开播前与播放中的话题讨论度有增无减,收视率也有了稳定的保障。

《国家宝藏》的首播渠道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央视作为主流媒体,承担着传播主流文化的功能。但如今传媒行业竞争激烈,电视观众的选择影响着收视率与口碑,央视不仅要传播文化,而且要传播能引起人们关注,甚至能引发话题的现象级文化。而《国家宝藏》既符合主流价值,又不偏离“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国家宝藏》在北京举行启动仪式时,中央电视台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把《国家宝藏》打造成现象级的文化事件。从拉扎斯菲尔德的意见领袖观点来看,《国家宝藏》定档央视播出前后,众多明星、微博粉丝量较大的名人、专家学者纷纷评论支持。不少在媒体上活跃的明星甚至提前表示愿意参加节目。另外,在电视媒体开播的同时,《人民日报》等报刊纷纷予以大篇幅报道。这使得《国家宝藏》从开播之日起,就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与认可度,也拥有强大的传统媒体资源为支撑,为其保驾护航。

当今新媒体凭借自身独有的优势,对传统媒体构成很大的威胁,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严重。其中,以央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竞争时,综艺节目首当其冲,以历史文博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更是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宝藏》能够取得成功,是值得许多传统媒体借鉴的。笔者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渠道传播,并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以此吸引大量的年轻人。与只选择某一视频网站独家播出不同,《国家宝藏》采用了多平台播出,无论网友平时偏爱哪一个媒体平台,都能找到节目的身影。

央视与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合作,将《国家宝藏》的网络首播权之一给了B站,将节目与社交自媒体和年轻人的互动推入了高潮。节目主题曲《一眼千年》在B站发布后,夸赞《国家宝藏》以及表达对历史、文物、博物馆喜爱之情的留言如雨后春笋。B站拥有上亿的年轻用户,以“90后”“00后”为主。在某种程度上,B站对于节目的评价就是大部分年轻人对于节目的评价。《国家宝藏》曾创下电视综艺节目与B站互动第一的纪录,亦带动了历史纪录片与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在B站的关注度。

3 结语

当今社会,文化软实力与传播力关系密切,对国家与社会的作用日益增加,并形成不可小觑乃至影响深远的力量。传播力作为决定文化软实力辐射能力的一大要素,应当被高度重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在文化传播日益广泛与活跃的当今社会,任何媒体在都不能忽视历史文化的力量。从《国家宝藏》来看,我国综艺节目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不是一成不变、娱乐至上的,综艺节目依旧可以承担主流价值与文化传播的重任,文化类综艺节目并不只是说教、单调和低收视率的。优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对国民具有重大的影响,电视媒体要承担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以历史文博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要想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创新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国家宝藏》讲述国宝的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展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电视受众需要这样的优秀节目,文化类综艺节目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盛宴,参与到文化传播中,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国家宝藏》使得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文物走进千家万户,堪为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播与表达的范例。节目开播后更多的百姓走进博物馆,开始研究文物,开始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者。文化自信在百姓心中扎下了更深厚的根基,并为文化大国形象的树立添砖加瓦。同时,《国家宝藏》以独特的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与传播技巧,突破了以往节目的固有思路,为历史文博节目乃至整个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范本,体现了文化兴国的战略要求与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于文化传播的呼声。

猜你喜欢
守护人国家宝藏国宝
李小龙:传统文化的守护人
学与玩(2022年12期)2023-01-11 06:39:00
金龟子 快乐童年守护人
学与玩(2022年6期)2022-10-28 09:17:58
青山守护人
“国宝”竞拍会
樊锦诗: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4:26
我们是国宝
谁是[国宝]
《国家宝藏》: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
综艺报(2017年25期)2017-12-15 18:15:25
央视《国家宝藏》定档12·3 讲述“大国重器”前世今生
综艺报(2017年24期)2017-12-07 20:46:45
《国家宝藏》:让沉睡的珍宝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