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人才培养路径
——以“一体两翼四力”为纲

2023-11-21 10:33曹淞涵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7期
关键词:文科影视戏剧

曹淞涵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一体两翼四力”中“一体”指坚持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定位;“两翼”指夯实理论教学与学术研究基础、增强实践操作能力与提高业务素养;“四力”指思政内涵、美育外延、职业赋值、创业赋能。面对新文科建设大背景,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更应发挥“三强”特征,即“强岗位指向、强技术支撑、强人文基础”;同时,创新活力强、融合度高以及文化输出面广等三大优势更值得高校在数字产业化和5G时代予以重视,并重构当代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人才的培养体系。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在天津举行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联合启动仪式。该计划旨在全面促进新工科和新文科的建设,并致力于提升高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

“新文科”的提出是适应目前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大趋势,突显人文学科重要性,改观“人文学科危机”等社会不利评价的有益探索。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了一次会议,研究并部署了在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领域实施创新和发展的措施。会议上,正式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了新文科建设的原则和任务。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迈入了全面启动的阶段。

1 “一体”即坚持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定位

各个学校、学院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与指导方针,戏剧与影视学作为一个学科必定要遵循所依托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色,这是必须坚持的唯一体系。目前,中国开设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及培养相关人才的高校大体分四大类:一是以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为代表的专门培养艺术类人才的院校,这些院校最大的特征是艺术门类齐全,硬件、师资及软环境足够优秀;二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如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多数师范类高校都有戏剧与影视学相关专业或学科方向,这得益于师范类院校本身拥有的文学、教育学、哲学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类学科的全面支撑,这类院校在综合素养、文化底蕴和师资门类方面占据优势;第三类是人文社科实力较强的综合院校,如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等,这类院校中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不仅“正年轻”,更亟待新生活力的注入,对人才的需求不局限于“学而优”,更应“专而能”;第四类是专门的独立民办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如四川传媒学院、长春人文学院等,这些院校专业技术能力极强,人才培养专业性高,社会适应能力很强,就业率也较高。

当前,不同类型高校虽然都有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但生源差距较大,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有的放矢,避免顾此失彼而导致学校整体办学和戏剧与影视类人才培养出现错位的情况。

2 两翼是“一体”的有力支撑并为其保驾护航

“两翼”其一是夯实理论教学与学术研究基础。高校要融合原有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基础及专业知识,广泛建立其与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建筑、雕塑、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学、历史学、人口学等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这些学科之间不仅有技术分野和传播方式的差异,还有文化向度上的差别。因此,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理念,它不仅在学科中跨越交叉,还对当今的技术、媒介、文化融合趋势作出了学科上的回应。这种融合发展分为文化融合、技术融合、媒介融合[1]。不仅如此,还要意识到影视艺术的诞生与科技的发展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打通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技术等新兴学科之间的壁垒。

文化引领着时代,时代也不停地改造文化,改变人们的接受方式。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正在研发一种虚拟预演系统,主要作用是将影视创作的未来景观提前做一个预设,这种预设将会大大降低成本,未来该系统的设计师必将成为极具竞争力的职业,也会是传媒行业非常需要的人才。

“两翼”其二是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业务素养。大力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作室范围培养小众、分众人才,并要求工作室对接企业单位及事业单位,以项目合作的方式接轨最前沿的信息和技术。所谓的项目制,即要求学习者完成一个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富有创新性的媒介内容制作任务。在开始上课之前,学习者需要明确项目的主题和内容,然后在任务的强烈驱动下进入课堂。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理论讲解和实践创作相互分离的模式,将项目概念贯穿整个理论学习和实践创作的过程中,将知识和行动结合在一个体系中,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接续和生产[2]。要从原有的学科导向逐步融入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为目标指引的办学理念,尤其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生存发展能力,服务于社会便是一项重要任务指标。

新文科的实质就是打通学科壁垒,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目标,即通过继承与创新、通过合作与共享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深度融合,进而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和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学科导向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变为交叉融合[3]。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发展态势迅猛,尤其是5G技术的实质性进展都催生人们对人文学科生存力的思考。对此,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泰勒·考恩指出,科技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专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相反,我们需要培养更多的人文学科人才,以便将其运用于科技服务领域的设计创新,从而使得新产品和新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性需求并成功进入市场[4]。

3 “四力”是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隐性诉求的内驱力

“四力”具体指的是思政内涵、美育外延、职业赋值、创业赋能。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和课程教学的长效驱动;美育外延是培养新时代“完整的人”的一项重要历程;职业赋值应对新环境下给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技能;创业赋能是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抓手。这四股力量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驱力,又是社会需求走势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牵引力。

3.1 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和课程教学的长效驱动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高校要深度探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戏剧与影视学课堂教学中。

课程思政的内涵并非被生硬地嫁接到课程上,而是原本课程内容中便含有思政的成分,现在要做的是将其提取出来系统分析并授之于学生。思政融于课程,但思政并非全来自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包括教学工作,更包括整体校园的文化建设、名师培育、学风建设、社团活动等,即做到“学校有氛围、课堂有示范、教师有榜样”的全方位思政建设与人才培养。

3.2 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人才培养的美育外延

最好的培养不是成就“螺丝钉”,而是“完整的人”。学生只有了解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才能不断“美化”自己,将自己的求知过程与自我成长自觉、融洽地结合起来,美育外延是“美化”自我的最佳途径。席勒是最早系统探讨美育功能的一位教育家,在其著作《美育书简》中甚至说:“只有当人在充分的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5]席勒在他的书中所谈及的“游戏”,指的是美育和艺术教育活动。

3.3 应对新环境,戏剧与影视学人才培养应具备的能力

职业赋值主要表现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考取各种职业能力资格证书,如普通话水平测试、航拍飞行准入证、教师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网络工程师、平面设计师、广告设计师等。这些对于戏剧与影视学科的学生来说准入门槛不是很高,经过一定的培训和自我努力大多都可以胜任,这些技能能够在学生未来的就业中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所以,我们对人才的培养也要改变原有狭隘的固化思维,必须及时顺应市场需求。

3.4 创业赋能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抓手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同志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张,旨在推动我国形成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当下,互联网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对于戏剧与影视学学科是极好的机遇。学生的学业规划与市场需求之间并非相互独立,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找到平衡点和契合处。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泰勒·考恩认为,人文学科不应将学生与就业市场视为完全分离的领域,而是应通过改革课程,适度降低专业化程度,以找到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意识到掌握人文学科知识同样能够为他们在未来竞争中带来优势。

4 人才培养的差序格局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定位的股肱之力

“差序格局”属于社会学术语,最早由费孝通提出,意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费孝通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概念,来区分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于西方社会以个人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捆柴,几根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条理清晰,形成团体状态。中国乡村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社会成员间的关系以亲属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一种差序格局。在这种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了个人关系网络。这就好比是在湖面扔一块石头,以石头(个人)为中心,波纹从中心向外扩散,波纹的远近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亲疏。将这一理论移植于教育学范畴具有特殊意义,即“在有教无类认知基础上的因材施教”。在教育“差序格局”中,高校要尊重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高校的整体人才定位是水波纹的圆心,“两翼”是圆心的外延水波,“四力”是波及深远的水纹,我们要坚持圆心地位不动摇,但也要兼顾“两翼”这一外延的圆心水波。从某种角度来说,高校之于学生犹如一潭平静的湖水,能泛起多大波澜应靠自我的锤炼与熏染,但永不能忘记自身所涉之湖水,倘没有这片湖水何谈波纹所在。

5 结语

放眼我国的人文社科类专业,都非常专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也不断创新,几乎涵盖了专业相关的所有知识,且趋于高精深,此即纵向深度有余,但横向拓展略显微弱。这里的横向主要指一些看似非专业的课程,如逻辑学、思辨学、伦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这些课程是当代青年成长不可或缺的财富和底蕴。尤其我们现处人类文明的第三轴心时代,已经超越了道德第一轴心和科技第二轴心而转入更加注重精神塑造和人格养成的第三轴心时代。所以,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格局,必须打破专业壁垒,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数字化革新和网络云技术,使得技术能力的学习和操作已经变得非常容易,各高校和机构之间的差距也逐渐缩小,因此,人的综合能力更突显其价值。现代是综合创新的时代,是信息科技时代,更是人类思想变革的时代,如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合格的等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我们期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精神高尚、人格健全、血肉丰满的现代化人才,而不能是身心异处、人格异化、冰冷无感的技术化机器和指令性操作软件。

当前,我国在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创新发展,主要是革新影视艺术教学思路方法,如建构“由大数据、移动设备、传感器、定位系统、社交媒体”[6]的场景化学习,改革创新能够提高行业市场竞争力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此,高校必须要提高站位,放眼全球,明确人才的产出是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大局意识下革新教育理念及推进新文科建设,不断提升我国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贡献度,以期在全球化格局与融合发展潮流中勇创新高。

猜你喜欢
文科影视戏剧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有趣的戏剧课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戏剧类
影视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