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鲍彦娜,鲍宇,张焕霞,来卫东
(1.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山东临沂 276000)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全世界人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2020年,临沂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健康临沂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加快临沂市健康行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山东省临沂市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调研居民的健康素养提升诉求,分析问题,探讨高职医学院校提升当地居民健康素养的路径。
山东省临沂市作为鲁东南地区的中部城市,目前共管辖三个区、九个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临沂市常住总人口为11 018 365人[1],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处于山东省中等水平。临沂市应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探索有效对策与路径,以促进全民健康,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角度来看,居民健康素养是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提高健康素养有助于增强居民的幸福感,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群体的医疗成本,从根本上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
从群众健康需求的角度来看,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人口逐渐增多。这些慢性疾病导致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不断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患病群众的生活质量。慢性病的重要防控措施包括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规范诊断流程和治疗流程。此外,近年来,随着微博、快手、微信等自媒体的流行,涌现了大量关于“真的”“假的”“养生”等内容,其中许多属于“伪科学”,严重扰乱和误导了公众对健康素养的认知,比如,中医大师张悟本、天津火疗一条街等。因此,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确的健康引导和认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并探索相应的策略和路径。
从应用价值的角度来看,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普及健康知识,以及增强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使居民逐步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理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一些常见传染病。例如,在疫情期间,政府通过广泛宣传一米线、佩戴口罩、勤洗手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疫情的大规模传播。此外,对于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患者治愈率、减少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而要实现“三早”的目标,最重要的是丰富人民群众的健康知识和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包括树立健康风险意识、提高健康素养、了解疾病的早期识别方法、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居民在疾病早期阶段发现问题,提高治疗效果[2]。因此,从以上各方面考虑,我们需要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2022年3月,国家卫健委的健康监测结果显示[3],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40%,比2020年提高2.25个百分点。山东省临沂市于2022年4月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4],2021年,临沂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升至24.80%,低于全国平均值。具体来看,城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28.00%,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20.81%,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与其他年龄段人群相比,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最低,为14.87%。教育水平与健康素养水平呈正相关,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最高,达到了56.58%。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的健康素养水平最高,为51.97%。农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最低,为21.81%。此外,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的数据显示,六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慢性病防治素养(12.90%)、健康信息素养(22.19%)、基本医疗素养(23.80%)、科学健康观素养(32.60%)、传染病防治素养(49.40%)和安全与急救素养(56.19%)。这些数据表明,居民的安全与急救素养和传染病防治素养相对较高,但慢性病防治素养还有待提高。
在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课题组成员根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试题”的内容,随机走访调研了近300名18~75岁之间的临沂市社区居民。在调查后,课题组成员发现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较其他人群低,尤其在慢性病防治素养上,水平偏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其健康素养水平就越高。城乡地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存在差异。在与社区居民的交流访谈中,课题组成员发现社区的绝大部分居民都非常重视自身的健康问题,普遍希望能够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大部分居民更青睐通过专业的面对面社区科普讲座、健康技能培训以及网络平台上的科普短视频等方式来提高健康素养,他们期望这些现场讲座和视频内容易于理解,内容丰富有趣且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农村地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偏低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第一,农村地区人群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和认知较为有限。第二,农村人口长期以来受到当地的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影响,缺乏系统和规范的健康教育,导致他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第三,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与城市相比,在医疗服务和治疗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第四,随着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居民也可以通过在线渠道获取健康信息,但网络上存在大量医学科普视频,其中一些可能由伪专家提供,这使得一些居民难以准确辨别真假健康信息,甚至可能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从而无法有效地提升健康素养水平[5-6]。
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也是健康的弱势群体。老年人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较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如果老年人的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将不利于保障他们自身的健康,还可能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偏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大部分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较低,他们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不太熟练。老年人的防范心理较弱,他们更容易受到虚假广告的误导,这也导致假冒伪劣保健品的问题时有发生。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减退,这使他们接受健康信息的能力不强,容易遗忘所学。最后,健康素养是逐渐养成的,老年人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有时很难改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将老年人视为重点干预对象,根据他们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宣教活动,并加强随访和交流。我们提升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对于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提高他们的健康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7]。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近年来,中国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慢性病的控制形势和任务仍然十分严峻。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和定期复查,这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慢性病已经成为制约人均寿命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慢性病与个人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个体的自我管理至关重要。慢性病的防治需要居民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居民要提升管理疾病的能力,减少病残率和死亡率。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偏低也与当地居民对疾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足以及社区对健康知识宣传不全面、不到位有关。因此,社区要不断加大开展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力度,以提高居民的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由此可见,提升居民的慢性病健康素养是影响慢性病预防和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高职医学院校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社区和农村培养适应基层卫生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医学院校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提升当地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健康素养教育涉及医药卫生、体育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意识的培养、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健康技能的培养等。高职医学院校的健康教育教师大多具备医生资格证书,但不同专业的教师在课程内容上的侧重点可能不同。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工作时,高职医学院校有必要推行一套统一的、专业的健康素养师资培训计划。高职医学院校可以通过自身力量培养和吸纳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加大对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建设投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此外,高职医学院校的公共课教师也应该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总结和提炼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健康知识,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此外,高职医学院校还应该协调各专业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编写既有专业深度又适合不同层次学员学习的专业教材和科普读物,以帮助各类学员拓宽视野、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高职医学院校主要面向基层培养医学全科人才。进入新时代,在“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基层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推进。然而,当前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仍存在医疗卫生人员缺乏及断层的现象,合格的全科医生数量仍然不足。因此,高职医学院校培养优秀的医学专科生,培养毕业后在基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专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高职医学院校要根据基层医疗岗位的特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岗位能力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的实践技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医学院校要加强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同时,高职医学院校要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活动,走进社区、街道、农村,走近患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预防知识宣传和健康生活方式宣教等服务,不断积累健康知识和工作经验。高职医学院校要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为居民服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高职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医卫领域的专业优势,创新健康素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首先,社区基层组织和社区工作者在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职医学院校必须提升基层健康教育人员的能力。社区工作者的教育背景多种多样,学历各有不同,许多非医学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在健康专业知识方面存在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医学院校要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培训,以更好地帮助社区工作者开展社区服务工作。高职医学院校可以依托其专业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成人继续教育,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健康素养知识培训,提升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健康服务能力。其次,高职医学院校可以开展面向社会的健康信息服务。学校图书馆可以在确保校内服务和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向社会用户提供服务。高职医学院校可以选派有经验的健康教师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以确保服务质量。同时,高职医学院校需要加强健康信息资源的建设、开发和利用,对健康信息资源进行科学而精准的组织、加工、整理和展示。最后,高职医学院校可以借助专业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深入到基层社区和农村地区,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历层次的居民,开展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活动,包括面对面的健康义诊和健康知识宣讲,以及制作通俗易懂且富有趣味性的短视频和宣传图册等。高职医学院校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健康知识,可以更新居民的健康理念,潜移默化地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素养。
总之,提高健康素养和引导健康行为不仅符合个人健康发展的需求,而且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任务。高职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当地居民在健康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完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健康素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在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