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珮杰,何大兵,付晓娟
(1.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3.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00)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是企业保持生命活力的源泉。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高校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引领的关键环节。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以《北京高校高质量就业创业计划》为引领,通过与区政府、与企业、与高校共建的方式,构建了“一街四园”集聚引领,25个高校分园多点支撑联动,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政策协同、市校两级互动互补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目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已累计孵化大学生创业团队800余个,带动就业10 000余人,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资质企业187家,打造了高校创业北京名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注重科研贡献导向,强调顶层谋划、系统布局和校企协同,推动单点创新向体系化创新的突破,打造“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北航2.0科研模式,形成了建设专业化机构、开展全链条服务、打造高能级生态到产出标志性案例的有组织转化模式,打造了北京首个概念验证中心,构建了“成果筛选+概念验证+创业孵化+股权投资+转化落地”模式,该做法走在全国前列。
中科智汇工场搭建了“早期概念验证、中期孵化加速、后期产业推广”三级孵化平台,集聚106家科研院所、130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30多名院士等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科技企业成长陪伴计划、技术经理合伙人计划、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市场化特色服务,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落地。
天津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规划方案》,出台了《天津市关于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点围绕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校友经济等十个方面,研究形成了34条特色鲜明的扶持政策,战略目标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依托高校凝聚智慧、汇聚人才、集聚产业,着力构建“一核两翼”、辐射全市的总体空间发展布局,推动形成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相互赋能的良性发展格局。
天津理工大学作为天津市首批成果转化试点高校,率先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和先进技术研究院。对内,天津理工大学建立了创新机制,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和动力。对外,天津理工大学搭建平台积极对接地方和企业现实需求,“内外兼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速路”。天津理工大学通过完善激励政策,切实打通作价入股通道,涌现出3个“亿元级”科研项目,创造了天津市首个官方认定的高校教授公开以专利入股方式成立公司的先例。
上海市教委成立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上海高校科技发展中心,统筹负责产学研合作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形成以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为建设主体,以上海高校技术市场和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主要支撑载体的高校技术转移体系,推动20所市属高校成立技术转移中心,6所高校获评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同济大学国家大科园围绕校地协同,坚持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按照“三围绕一依托”的特色发展模式和“一园多基地”的创业空间载体布局,将学校不同学科优势与地方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三全五环”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转移服务公司,专业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实现知识溢出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年产值高达564亿元。
基于技术交易特性,上海技术交易所充分发挥权益类交易平台的作用,以非标准化的技术交易制度设计,组织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交易所的市场价值发现功能,通过一站式交易结算与交易鉴证服务,为技术交易方提供交易咨询、成果匹配、投融资对接等一揽子服务,嫁接金融资本,链接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全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通过布局核心交易、服务生态两张“网”,上海技术交易所已实现技术交易服务的互联互通[6],累计交易额突破140亿元。
京津沪地区围绕激发转化活力、优化转化机制、畅通转化路径等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推动完善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规则明确与完善的成果转化流程,为全面引导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实现“有转、敢转、愿转、会转”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生态。
京津沪地区在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上建立了顺畅对接机制,推动高校在科技创新活动前端确立“市场需求导向”,将市场化运用嵌入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统筹校内外科研资源,推进“需求牵引”型研发,强化高校与企业共建科研平台,推进联合协同攻关和成果产业化转移。
京津沪地区积极推进高校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转化成果的培育孵化。同时,京津沪地区积极培育和组建技术经理人团队,全方位、全流程介入科研团队研发活动,在概念验证、技术中试、高价值专利布局等方面提供精准专业化服务。
京津沪地区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充分应用了信息化手段。如中科智汇工场通过搭建“中科营商大脑”智慧管理平台,充分整合政府、企业及高校院所多方资源,集成100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1 000余项科研成果、6 000余种专家资源,汇总超过1.6亿项企业信息、1万家投资机构、10万条投融资信息,有效实现园区数字化管理、企业项目资源精准招商、科技要素智能匹配等一站式服务。
重庆市在服务体系、资源配置、法治保障等方面列出了转化程序与解决路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强化成果转化激励、健全转化服务体系,从地方性法规层面率先规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等内容,为全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法治保障[2]。《重庆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细则》围绕成果赋权、成果供给、要素集聚、便利化服务4个方面的现实问题,提出了24项具体解决措施,着力疏解重庆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的现实堵点[2]。
2023年1月,科技部批复重庆市为第3家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区,成为西部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源[2]。
目前,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并不显著。据2020年教育部统计数据,重庆高校专利转化率为2.7%,低于上海(5.1%)、北京(4.6%)、四川(2.9%)。分析其原因,我们发现重庆市在高校成果转化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科研机构与人才短缺
截至2023年6月,重庆71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有27所本科院校,44所高职(专科)院校,成人高等学校3所,985和211高校仅2所。优质高校数量的短板导致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与产业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科技转化机制资源短缺
重庆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需要高水平的技术经理人和技术经纪人,他们应兼具基本的综合技术知识、市场趋势的敏感度、商务运作和产品交流的能力。目前,重庆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数量不足,执业专利代理师仅有346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
(三)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不成熟
当前,高校科技成果存在兴趣点与企业并不十分契合、高校教师的研究兴趣与企业实际需求匹配度低、企业对技术成果绝对控制权的期待等问题[4]。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振科研团队信心,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服务机构面临的主要难题。
针对重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政策引导、转化评估、转化机构建设和产教协同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如下“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思考与对策。
一是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办法措施,强化政策落地实施,在机构建设、人才队伍、科技金融、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专项政策措施,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5]。
二是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加快构建覆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制度体系,积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标杆院校,将其模式进行凝练、推广,积极营造重庆市科技成果“有得转”、高校院所“有权转”、科研人员“愿意转”、条件配套“顺利转”的良好创新生态。
相关部门要探索建立以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细化职务科技成果评估政策,把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推动高校深度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来[6]。高校要借鉴相关部门所确权评价体系,建立统一的评价执行规范,以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可扩展性、可操作性为原则,有效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
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推进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设,明确机构设置及职能职责,强化全市统筹管理服务,推动高校设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公司等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构,加强科技成果的市场开拓和转化服务。相关部门要加快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培养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一支精技术、懂市场、会管理的复合型技术经纪人才队伍。相关部门要探索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提供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研究服务[7-9]。
相关部门充分整合校企资源,在市教委、市国资委全面开展科技创新产学研战略合作的方向指导下,进一步深化重庆高校和市属国企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并开放一批中试熟化基地,着力打造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相关部门要定期举办高校科技成果发布会、校企双进等对接交流活动,探索打造重庆高校科技创新峰会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