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沛县汉兴小学(221600) 马海荣
文言文是由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是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文言文,学习这些文言文能够为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重理解,重分析,严重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贴近学生,充满趣味,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教学文言文才能凸显其价值呢?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文言文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朗读是学生感知文言文韵律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学时,教师可以从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文言文抑扬顿挫的特点来。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范读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节奏韵律等;接着,采取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的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把握文言文朗读的节奏、断句、停顿等,在学生多遍跟读之后,教师再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然后,让学生同桌互读,并指出对方读错或者断句、停顿不当的地方;最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朗读者。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能使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统编语文教材每篇文言文旁边都配有相应的注释,为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提供了条件。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注释的方法,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中,“因释其耒而守株”这句话比较难理解,课后练习中也提出了让学生读好这句话的学习要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旁边的注释来理解句子中的词语,进而读懂句子的意思。结合注释,学生明白“因”在这里指的是“于是”而不是“因为”,“释”在这里的意思是“放下”而不是“解释”,“释其耒”是农夫“身为宋国笑”的真正原因,从而读懂了文言文的内涵。
文言文与现代文最大的差别是词汇与语法,文言文具有语言凝练、节奏感强、概括度高等特点,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划分节奏的形式进行朗读,使学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声断气连之感,读出文言文的魅力。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中,“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两句话中“高山”与“流水”相对应,整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着别样的韵味。教学这些句子的时候,无论用怎样的语言讲解都很难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唯有多读,反复地读,在读中想象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景,让学生真正沉浸在文言文的韵律之中,才能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言文语言的精髓。
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其思维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言文教学不能让学生的阅读只停留在记忆、背诵的层面,而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思辨性阅读作为一种可以提升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进行思辨性阅读,让学生说一说精卫这样做值得吗,鼓励学生展开辩论。有的学生认为,精卫这么做不值得,海太大了,无论衔来多少木石,一个浪卷来,全都化为乌有,她完全是白费功夫,浪费时间与精力;有的学生认为,精卫这样做值得,她这样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填满东海的,她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时,教师让学生就伯牙破琴绝弦这一行为展开辩论,说说伯牙这样做是否有必要。有的学生认为锺子期虽然死了,但伯牙可以弹琴给其他人听,完全没有必要破琴绝弦;有的学生认为,弹琴只有弹给真正能听懂琴的人听才有意义,没有了锺子期,琴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友情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也乐于运用形象化手段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知与理解。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文言文内容特点,创设情境,采取读演结合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演绎与表达,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时,教师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孔君平与杨氏之子,在“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对话中感受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时,首先,学生通过范读、自由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将两小儿的对话熟记于心;然后,教师扮演孔子,学生扮演两小儿,进行分角色表演。在角色表演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辩日”是两个孩子关于太阳的辩论,要突出一个“辩”字。因此,学生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只是把人物的语言读出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结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来凸显“辩”的特征。在这样的思考中,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文言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不仅限于辩论、演绎,教师依据文言文内容特点,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重组等,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由低阶走向高阶。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这句话时,因文言文中的“走”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这只兔子,以这样慢慢‘走’的速度,会‘触’到‘株’吗?”学生立刻反驳:“这儿的‘走’是‘跑’,不是走路的‘走’。”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继续问学生在哪儿还遇到过“走”是“跑”的意思的句子。学生很快想到了古诗“儿童急走追黄蝶”。教师借机拓展文言文版的《狐假虎威》中“兽见之,皆走”这句话,深化了学生对“走”的理解与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从“折颈而死”这句话中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跑得非常快是兔子“折颈而死”的主要原因。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有了真正的了解,而且使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一个来回,实现了对文言文语言的重组与升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理解“唯戎不动”“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是这篇课文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就王戎和诸小儿看到道边李子的不同表现展开教学,让学生说说王戎和诸小儿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教师让学生说说王戎为什么不动。当学生回答因为“那是苦李”之后,教师追问:“王戎为什么能肯定树上的李子是苦李呢?”在教师的追问下,有的学生说,如果李子是甜的话,早就被别人摘光了;有的学生说,树长在道边,还有那么多李子,肯定是苦李。最后,教师让学生站在王戎的立场,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王戎当时的心理活动说一说。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读写结合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内化语言,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进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促写的教学目标。依据文言文特点,教师可以从仿写、补白、续写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仿写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藏的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以凸显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在学生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这样的仿写支架:“群儿戏于______,一儿______,一儿______,一儿______,众______。”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教学支架进行仿写,不仅感受到了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而且在仿写运用中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教师让学生仿照着文言文的语言范式,以其他事物为对象进行仿写训练。这样引导,降低了仿写的难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文言文言简意赅,能用一个字绝不用两个字,在简练的语言文字背后,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引领学生大胆想象,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补白,让故事情节更加具体,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面对同伴的质疑,王戎是如何回答的,他在回答同伴问题时脸上的表情、动作或者神态是怎样的,用上合适的提示语把王戎和同伴对话的情节补充完整。这样教学,可以丰富故事内容,让学生对王戎聪明、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品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受。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一文,文中“欲作针”是老媪回答李太白的话。那么,李太白在看到老媪在磨铁杵时会想些什么呢?他是怎样询问老媪的呢?听了老媪的话,李太白是如何回答的呢?回去以后他是怎样完成学业的呢?文中都没有交代。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补白,以丰富文本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故事蕴含的道理。
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篇幅短小,经常在一些精彩处戛然而止,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教师结合文言文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编,可以丰富文本内容,发展学生的想象与表达能力,让文言文教学更加精彩。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的结尾处写道:“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那么,宋国人会如何取笑这位“耕者”呢?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对文本内容进行续编。有的学生写道:“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此乃偶然,汝竟释耒而守株,至田枯死,蠢哉,蠢哉!”这样的补白,不仅丰富了文本内容,而且促进了学生对寓言寓意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又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中,以两小儿的话“孰为汝多知乎”为结尾,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自己是孔子,听了两小儿的话以后会怎么想、怎么说,并对故事进行续编。有学生写道:“我乃凡夫俗子,岂能样样精通?”有学生写道:“佩服!佩服!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后生可畏!”有学生写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也!”在学生的续编中,整个故事显得更加丰满,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充满了别样的魅力。
综上所述,统编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编排对于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言文内容的特点,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读写结合的能力,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