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瑞安市阳光小学(325200) 朱南环
选入统编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其实也是理解、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初步认知到理解内容,最后到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这样能充分发挥文言文的独特教学价值。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多以朗读、理解、背诵为主,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如何在文言文教学彰显它的文化价值呢?教师可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朗读,在读中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积累语言。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引领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写实践,将文言文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对不同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出不同的韵味。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教师要让学生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读出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说理性较强的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其哲理与智慧;描写性较强的文言文,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描写对象的特点。这样的朗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例如,学习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朗读。首先,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难读句子的停顿。如对“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等句子,教师先进行范读,再让学生跟读,力求使学生读好停顿与断句。最后,教师让学生同桌对读或者男女生对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完成了语言的积累,这样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最佳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积累语言并形成语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课文、积累语言,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语言。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表达形式上的区别,并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补白、续写、扩写等。这样教学,不仅能丰富故事内容,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无限快乐。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守株待兔》一课,可让学生想象农夫偶然得到折颈而死的兔子之后,他的表情、动作,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并把这些内容写下来。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杨氏之子》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以杨氏之子的身份续编这个故事,并写下来读给同伴听;也可以让学生以孔君平的身份把这件事情写出来,讲给其他人听。在续写故事中,学生对杨氏之子的机智应答感受更加深刻。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书戴嵩画牛》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杜处士听到牧童的话后脸上的表情、神态会怎样?周围的群众会有怎样的反应?牧童的话传到戴嵩的耳朵后,他会如何评价牧童?牧童的话对他今后的画画有什么启发?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写话实践,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写一写,能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不仅关注课文内容,还注意课文的语言表达、人物思想情感等。这样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采取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应依据文言文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故事类文言文。在引导学生读懂故事内容、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猜一猜,以激活学生思维,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一课,当学生读到“众皆弃去”时,教师先问学生:“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如何做?”有的学生说:“我可能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跑着去找大人。”有的学生说:“我会先观察周围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可以把孩子救出的物品。”有的学生说:“我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慌张,而会赶紧动脑筋想办法。”然后,教师让学生读描写司马光的句子。当发现自己的猜测与司马光的做法吻合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阅读自信,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在文言文教学中,依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猜一猜故事的发展情节,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的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把文言文句子用白话文的形式翻译出来,那么就会使文言文的阅读失去趣味。课堂上,教师可依据文言文的特点,采取分角色表演的形式来带领学生学习,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更加深刻。课堂表演,让学生不断地思考,从而对课文的感悟更加深刻。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相矛盾》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通过表演表达出来。要想成功表演出卖矛和盾的人当时的样子,就要结合注释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这个人是怎样夸耀自己的矛和盾的、他的表情是怎样的,当有人提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时他脸上的表情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等。在表演中,学生对卖矛和盾的人前后语言的矛盾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教学,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角色表演中,为了使自己的表演更加贴切、形象,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反复揣摩课文句子,想故事中人物之所想,急故事中人物之所急,理解了人物的思想性格。这样真正沉入文本进行感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
文言文语言凝练,读起来抑扬顿挫,充满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发现文言文的美,使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以触发学生内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与感染,获得对文言文志趣美的体验与感受。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伯牙鼓琴》一文时,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教师播放《高山流水》这首乐曲给学生听。接着,随着音乐的播放,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初步的阅读感受。最后,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音乐可以让人心灵相通呢?锺子期为什么能够感受到伯牙的想法?他们对音乐的认知为什么这么心意相通?”在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得出结论。音乐能架起弹奏者与欣赏者之间的桥梁;当伯牙弹琴被锺子期真正听懂之后,他们之间成为真正的朋友。在平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对牛弹琴”其实就是弹奏的乐曲没有人能欣赏的意思。也正因为锺子期能听得懂伯牙的琴声,伯牙才会觉得知音难觅。在这样的品读鉴赏中,学生对知音的感受更加深刻,体会到了古人高洁的情怀。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找到文本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内涵,能使学生对文本的志趣之美有深刻的体验,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同一篇文章的文白两种形式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色,而且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内涵。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一文时,教师可把白话文版的《司马光》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读后说说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区别。经过比较阅读后,学生发现两者的不同。文言文的语言没有白话文的语言好理解,但是文言文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同样的故事内容,文言文仅用三十几个字就能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述清楚,而白话文在语言表达上比较具体,没有文言文那么凝练。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分别朗读《司马光》的文言文版和白话文版,深入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
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文白对比阅读的形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对文言文独特的音韵之美有了深刻的体验与感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文言文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教材文本的文化精髓,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反映的生活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有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认识、体验、思考古人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思想,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引领学生从文言文中窥探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使学生受到文化的浸润与熏陶,获得文化素养的提升。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精卫填海》一课,选自《山海经》一书。《山海经》包含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远古文化与文明。怎样才能把文言文的学习与理解《山海经》的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教师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山海经》的内容,使学生对神话故事中的“化生”一词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教师问学生:“炎帝之女化生以后变成了什么?古人为什么要让女娃化生成为这样一只小鸟呢?”这种化生现象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朽的生命意识以及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最后,教师补充拓展资料,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对课文蕴含的文化精神有了深刻的领悟。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从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视角补充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立足教材,着眼未来,根据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合理拓展一些文言文,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蕴含深厚的文化,如《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蕴含的勤学文化,《古人谈读书》蕴含的读书文化,《伯牙鼓琴》蕴含的知音文化,《两小儿辩日》蕴含的科学求真文化等。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引领学生进行同一主题内容的拓展阅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中,从核心素养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探究,能有效改变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的教学实效,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学好文言文,自觉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