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运用

2023-11-20 22:41:37杨武杰杨久涛刘科刘鑫周长安康云友
山东农机化 2023年5期
关键词:机械化

杨武杰 杨久涛 刘科 刘鑫 周长安 康云友

摘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高效种植模式,其原理是通过大豆带和玉米带复合种植,使高位作物玉米具有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间,实现大豆玉米“一季双收”。持续推动复合种植机械化,深入开发研制推广适用机械是保障和支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大豆自给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机械化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全国和我省重点推广的一种高效种植模式,对于提高大豆自给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持续推动复合种植机械化,深入开发研制推广适用机械是保障和支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特点与农艺要求

(一)复合种植原理。通过大豆带与玉米带复合种植,让高位作物玉米具有边行优势,扩大低位作物大豆受光空间,实现大豆玉米“一季双收”的目的,确保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主要特点是缩垄增密,株数不变,大豆8000~9000株/亩,玉米3400~5000株/亩。

(二)机械装备难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和玉米的密度不一致,行距不一致、株距不一致;两种作物带宽不一致;肥量不一致,玉米每亩50~60kg/亩,大豆不施肥或10~20kg/亩;播深不一致、镇压强度不一致;除草剂喷洒不一致,大豆双子叶、玉米单子叶,苗后除草须分别处理。

(三)主要农艺要求。主要农艺要求是装备制造与选择的依据,山东主要推广4∶2、4∶3、6∶3三种模式。

1.4∶2模式要点。4行大豆2行玉米。带宽290cm,其中,大豆行距40cm、株距10cm,亩播种9200粒;玉米行距40cm、株距10cm,亩播种4600粒。大豆与玉米间距65cm。

2.4∶3模式特点。4行大豆3行玉米。带宽350cm,大豆行距40cm、株距10cm,亩播种7600粒;玉米行距50cm、边行株距12cm、中间行株距15cm,亩播种4400粒。大豆与玉米间距65cm。

3.6∶3模式特点。6行大豆与3行玉米。带宽455cm,大豆行距45cm、株距10cm,亩播种8800粒;玉米行距50cm、边行株距12cm、中间行株距15cm,亩播种3400粒。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65cm。

二、播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运用

(一)播种事项。播种作业前,应根据当地大豆、玉米成熟期,确定播种、收获作业先后顺序,并对播种作业路径详细规划,妥善解决机具调头转弯问题。大面积作业前,应进行试播,及时查验播种作业质量、调整机具参数,播种深度和镇压强度应根据土壤墒情变化适时调整。作业时,注意保持衔接行行距均匀一致,防止衔接行间距过宽或过窄,应注意适当降低作业速度,提高小穴距条件下播种作业质量。大豆行距小,行间容易堵草,尤其在有麦茬地或有杂草地块。

(二)机具选用。为满足大豆玉米株距、行距、播深、镇压强度、施肥量不同的要求,一体机采用了单体播种、分别控制的原理。按照排种器型式,主要产品有气吸式、指(勺)夹式、勺(内充)轮式。按照开沟器型式,分为圆盘开沟式和尖铲开沟式;按照是否清茬,分为有清茬装置和无清茬装置两种方式。

1.4∶2模式。可选用两种播种方式,一是选用一体化专用播种机。对于大豆、玉米同期播种的,优先选用大豆玉米一体化精量播种机(4∶2模式可以是1玉+4豆+1玉,也可以是2豆+2玉+2豆),选择与一个生产单元相匹配的播种行数,株行距、施肥量、播种精度等应满足要求;二是选用现有净作播种机分步播种。目前我省玉米播种机主流机型为3行和4行,大豆播种机主流机型为3到6行,或兼用玉米播种机。大豆玉米分步播种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配套动力輪距,避免后播作物播种时碾压已播种苗带,影响出苗。玉米播种时,将播种机改装为2行,调整行距为40cm,通过改变传动比调整株距至12~15cm,保障玉米种植密度与净作相当,并加大肥箱容量、增设排肥器、加粗排肥管,增大单位面积施肥量。大豆播种时,优先选用3行或4行大豆播种机,或兼用可调整至窄行距的玉米播种机,通过调整株行距来满足大豆播种的农艺要求,大豆密度达到净作的70%以上。

2.4∶3、6∶3、6∶4等模式。玉米播种时,可选用3行或4行播种机,调整行距至55cm,通过改变传动比将株距调整至12~15cm,玉米平均种植密度为4500~5000株/亩。大豆播种时,优先选用4行或6行大豆播种机,或兼用可调整至窄行距的玉米播种机,通过改变传动比和更换排种盘调整穴距至8~10cm,大豆平均种植密度为8000~9000株/亩。

(三)机播作业注意事项。一是统筹规划模式和路径,播种作业前,应考虑大豆、玉米生育期,确定播种、收获作业先后顺序,并对播种作业路径详细规划,形成设计的种植模式。妥善解决机具调头转弯和模式匹配问题,先收什么作物,地头就种什么作物;二是检查调整和试播,大面积作业前,应进行试播,及时查验播种作业质量、调整播种株距、施肥量,播种深度和镇压强度应根据土壤墒情变化适时调整;三是合理控制播种速度,作业时,应注意适当降低作业速度,提高小株距条件下播种作业质量。增加的导航设备,有条件的合作社在拖拉机上,要增加导航设备,实现衔接行距准确,为提高植保、收获机械作业质量奠定基础。

三、田间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运用

(一)机械化除(控)草。田间管理的关键问题在于病虫草害防控,以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为主,苗后茎叶喷施处理为辅。要重视灌溉需求和施肥差异性,做到病虫草害及时防控。要合理选用药剂及用量,按照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杂草防治作业。若大豆、玉米同期播种,则可在播后苗前进行封闭除草,以减轻苗后喷施除草剂导致的药害,苗前喷施除草剂应喷洒均匀,在地表形成一层药膜。苗期除草应做好物理隔离,避免产生药害。

(二)病蟲害综合防治。大豆、玉米种子包衣药剂处理是有效防控整个生育期病虫害的关键技术。做好田间病虫害监测是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实现绿色高效防治病虫的前提。花荚期危害是造成大豆产量损失的关键时期,是田间防治病虫害工作的重点。收获期采取各种措施压低田间病虫基数,为下一年大豆病虫防控打好基础。各时期病虫害防治措施应尽可能与大豆玉米田间喷施化学除草剂、化控剂、叶面肥等相结合,进行“一喷多促”套餐式田间作业。

(三)适期化控。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边际效应增强,但单位面积群体较大,存在倒伏减产和影响大豆生长的风险。玉米可在7~11片叶时喷施化控剂,适度控制株高,增强抗倒能力,改善群体结构。若大豆长势过旺,在分枝期或初花期每亩用烯效唑30mg/kg,对水50kg,茎叶喷施控旺。

(四)水肥管理。大豆玉米生长期应根据田间土壤水分情况,遇旱及时灌溉,遇涝及时开沟排水,排涝后应及时在大豆带和玉米带之间采用自走式施肥机追肥,减少对产量影响。

(五)配套机具。苗后喷施除草剂时,可采用生产中常用的喷杆式喷雾机并对其进行改装,在其基础上设置双药箱和喷头区段控制系统,实现不同药液的分条带喷施,同时在大豆、玉米带间加装隔离板,防止药剂带间漂移。喷施病虫害防治药剂时,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区域,选择大豆、玉米统一喷施或独立喷施。有条件的种植户,建议购买“一喷施两防治”专用型喷药机。植保作业机械隔板高度应高于植株高度,可升降;可使用薄膜罩子;采用定向喷雾装置,如定向喷头、定向罩子,要求喷头离地高度适宜。

四、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运用

(一)收获机械化作业要点。根据作物品种、成熟度、籽粒含水率及气候等条件,确定两种作物收获时期及先后收获次序,适期收获,减少损失。当玉米果穗苞叶干枯、籽粒乳线消失且基部黑层出现时,玉米可收获作业;当大豆叶片脱落、茎秆变黄,豆荚表现出本品种特有的颜色时,大豆可收获作业。

(二)收获机具应用指引。根据地块大小、种植行距、作业要求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并根据作业条件调整作业参数。玉米收获机应选择与玉米带行数和行距相匹配的割台配置,行距偏差不应超过5~10cm;超过10cm,将增加落穗损失。大豆联合收获机应选择与大豆带幅宽相匹配的割台割幅,推荐选配割幅匹配的大豆收获专用挠性割台,降低收获损失率。大面积作业前,应进行试收,及时查验收获作业质量、调整机具参数玉米先收要在地块的周边种植玉米;大豆先收,要在地块周边种植大豆。收获时,利于机具掉头转行,缩短机具空载时间。

(三)收获机配套原则

1.先收玉米后收大豆

(1)4+2模式。玉米采用小2行收获机,幅宽(轮距)小于大豆带间距离(160~170cm);割台行距中心距适用于玉米种植行距(40cm)的收获机均可选用。也可选用高地隙跨带玉米收获机,收两带4行玉米。大豆收获时,玉米已收获完毕,机型选择范围较大,可选用幅宽与大豆带宽相匹配的大豆收获机,幅宽应大于大豆带宽40cm以上;也可选用当地常规大豆收获机减幅作业。

(2)4+3、6+3模式。选择整机宽度小于210cm(玉米种植行距50~55cm)的3行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收获。大豆收获时,玉米已收获完毕,机型选择范围较大,可选用幅宽与大豆带宽相匹配的大豆收获机,也可选用当地常规大豆收获机作业。

(3)6+4模式。玉米采用常规4行收获机进行果穗或籽粒收获,收获机幅宽(轮距)小于大豆带间距离;割台行距中心距适用于玉米种植行距(50~55cm)的收获机均可选用。

2.先收大豆后收玉米。4+2、4+3模式。玉米收获时,大豆已收获完毕,玉米收获机机型选择范围较大,可选用2行、3行玉米收获机对行收获;也可选用当地常规玉米收获机作业。选择大豆选专用或谷物联合收获机更换大豆挠性割台,收获机幅宽(轮距)小于玉米带间距离(280~350cm)的自走式大豆联合收割机实施收获。玉米采用常规3、4行收获机进行果穗或籽粒收获,割台行距中心距适用于玉米种植行距(50~55cm)的收获机均可选用。

3.大豆玉米分步同时收获。作业时,对大豆、玉米收获顺序没有特殊要求,主要取决于地块两侧种植的作物类别,一般分别选用大豆收获机和玉米收获机前后布局,轮流收获大豆和玉米,依次作业。因作业时一侧作物已经收获,对机型外廓尺寸、轮距等要求降低,可根据大豆种植幅宽和玉米行数选用幅宽匹配的机型,也可选用常规收获机减幅作业。

(作者单位:杨武杰 杨久涛 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刘科 康云友 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刘鑫 周长安  山东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机械化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农业知识(2021年6期)2021-04-02 08:23:40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新农业(2020年18期)2021-01-07 02:17:16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舰载导航评估系统的机械化武器装备设计
机械化采棉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16
浅析机械化和畜牧业的发展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48
农业机械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7
30年间,我所亲历的公路机械化施工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11期)2014-02-27 14: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