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龙
农业管理信息技术主要利用高精度仪器获取土壤、作物、环境等信息,进行信息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土壤和作物的高效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肥料供水等。农业无人化生产是以农业机械智能化和农业管理信息化为基础的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无人管理是当前中国和世界农业生产的重要发展目标。信息技术在中國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民综合素质较低,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力不足;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这是制约的主要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未来中国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成果为提高中国农业生产和应用信息化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一、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发展现状
(一)农作物生长模拟监测系统
作物生长模拟与监测系统主要由作物、环境、耕地管理技术和经济组成,包括综合生态学、作物生理学、气象学、栽培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中,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辅助决策信息,提高作物管理效率和风险应对决策能力。数据层主要对不同组件提供的多源数据进行管理和预处理,模型层主要对多源数据进行计算和空间分析,应用层主要输出仿真结果。目前,中国已成功开发出水稻种植计算机优化决策系统和东北玉米生长模拟监测系统,并得到广泛应用。
(二)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
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精准灌溉施肥系统和病虫害监测系统。分析田间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数据,根据天气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灌溉施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优化传统的田间管理模式。通过遥感技术对大面积农作物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综合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田间各种病虫害进行“早发现、早预防”,防止病虫害大规模蔓延,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实际应用
信息技术在农机领域当中的合理应用带来了智能化的农机设备,智能化的农机设备能够持续地提升农机操作的便利性和稳定性,有着较好的信息技术水平。
(一)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
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物联网的发展相结合,可以减少作物种植和生产中的繁琐工作,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率,如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农业塑料大棚种植作物,同时建立控制系统[1];实时监测农业大棚内作物生长情况,记录测得的作物生长情况,根据专业人员告知和接收的作物生长情况向技术人员提供信息,完成对农业大棚的一定改进,为作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智能化的农机装备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生产和发展带来了帮助,也能够持续地推动农机的改造和发展等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整理,并且依照着相应的参数,合理地形成区域的分布情况详解,并且基于物联网技术将收获到的信息数据发送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此类技术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就是更好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远程管理和远程操作。对于灌溉作业和温室种植等内容,管理员也可以依照着湿度安装检测设备,对大棚内部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将设备与管理系统连接,可以远程对温室内部的温室信息进行随时的把握,并且也可以在相应的时间发布相应的调节指令。
(二)在整地技术中的应用
土地整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土地整理效率决定了作物生产的基础和条件,为后续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表土和土壤条件。包括除草、松土、耕作、平整等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农机技术相结合。例如,在农机上安装全智能自动卫星导航装置,无需驾驶员进入田间,即可独立完成北斗导航卫星定位下的土壤耕作工作。在田间行走时,直线度和组合线度远高于人工操作,可降低驾驶员的劳动强度。无人农机可以日夜进行精准操作,技术人员也可以实现人机管理[2]。农机监控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农机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控,远程地对使用当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并且更进一步地提升收集指令,强化收集调控,通过自动监测系统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农机等设备的远程管理和自动化管理。在进行农机应用过程当中,通过导航定位技术能够更好地提升农机的使用质量,确保农机的使用安全。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农机的位置和使用情况,提升农机的管理办法。在农机上安装了定位系统之后,能够通过远程操纵的方式合理地优化后续的管理工作。
(三)在农机技术中的应用
在农业部门推广使用信息化农机时,可以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通过示范让农民感受到这项技术的优势,农民们都认可这项技术用于作物种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农民对农机信息技术的了解,确保农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使用[3]。有关人员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当中,可以充分地建立起农机管理的在线平台,并且对农机进行进一步的调配。使用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对有关的市场信息情况和农机政策进行把握,通过多渠道沟通的方式持续地提升农机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也为农作物的顺利生产和种植提供一定的前提和基础,合理地使用管理数据和管理技术,持续地提升农机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好地帮助农机的使用,并且也可以结合互联网短视频的方式为农机技术进行展示,优化管理当中的交流平台和问题解决平台。
三、信息技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运用方法
(一)增强信息化推广意识
有关农机管理部门需要充分地提升农业生产人员和农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使用意识的培养,为后续农业机械技术普及化奠定一定的基础,更好地保证实施效果,能够满足相应的需求。有关领导需要不断地强化和各地农机负责人的思想交流,强化与农机负责人之间的沟通,更好地提升农机技术的普及和把握工作。通过提升普及意识,召开专题会议的方式,扩大信息技术使用的范围,将更多更有利于农民进步和农业增产的技术合理地传输给有关的工作人员,不断地推动各级领导部门和人员信息化意识的提升和形成。
(二)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推广活动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也需要对各项技能和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把握,不断地建立起完善的农机推广工作的认识,更好地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在应用农机技术信息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基层的农技应用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培训,持续优化后续的农机技术使用效果,整体来说可以观看音频材料,通过讲解的方式来对信息化的农机技术进行讲解,持续地扩大技术宣传的范围,并且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对信息软件进行推广,为使用当中的农机用户提供更加广阔的使用平台,让他们在进行农作物耕作和农机操作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对农机技术进行把握,持续地优化和提升技术的推广水平。
(三)建立农机技术信息化管理体系
举例来说,我国国内的有关部门积极地开发农机的推广技术,不断地优化信息化的使用水平,极大地提升了技术的辐射区域和辐射范围。农机在线学习和操作的评审也可以定期地展开,让各级农机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把握农机技术,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建立起农机技术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推广内容和推广体系[4]。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参与农机生产,总结出更加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案和推广方案,保证农机技术信息化管理内容能够更好地渗透到各级的农机技术管理工作中,不断地扩充推广的范围,积极地展开后续的工作。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农机的位置和使用情况,提升农机的管理办法。在农机上安装了定位系统之后,能够通过远程操纵的方式合理地优化后续的管理工作。
(四)建立农机技术交流平台
在进行区域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村级的安全生产管理,持续优化和提升农机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避免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相应的安全问题。通过合理的信息平臺管理的方式,强化对于农机技术的优化和改造,在后续工作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深化推广和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农机技术的应用水平。在技术推广和使用的过程中,结合农民的角度来进行宣传,更好地优化工作内容和工作效率,不断推动生产者对于农机技术的使用兴趣,合理结合信息技术方式,持续优化农机技术的交流渠道和交流平台,更好地为后续的农机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交流机会和交流方式,让不同工种不同地区的人员能够跨越时空和时间的限制,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流,推动各领域的农业基础信息技术的传播,积极地把握社会发展动向,对相关信息内容进行集中及时的发布,确保信息技术发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园,张传胜,白蒙亮,刘德普,朱慧琴,刘博,刘旭.推进农机试验鉴定与技术推广协同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2,43(12):197-205.
[2]崔凯,冯献.面向农业4.0的智能农机装备应用逻辑、实践场景与推广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3(04):578-586.
[3]欧阳安,崔涛,林立.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J].科技导报,2022,40(11):55-66.
[4]杨欣欣,高长春.创意农业视域下的农机化推广问题与策略研究[J].农机化研究,2021,43(09):259-264.
(作者单位:阜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