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养鱼:中国在深海悄悄干大事

2023-11-20 22:43正解局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黄鱼网箱挪威

中国,又干了一件大事。

2022年9月,近1000吨的大黄鱼从一艘距离海岸线100海里外深海的“渔船”上,陆续被送上了国人的餐桌。

这些黄鱼从鱼苗开始,直到长成,就一直待在这艘船上。这艘长249.9米,排水量达13万吨的“养鱼航母”,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闭式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这艘体型比航母还要大的船上,共有15个养殖舱,9万立方米的体积(相当于36个标准游泳池),一年能养出3700吨鱼。不仅产量大,大海深处的这艘移动的“海上牧场”全天24小时不停循环新鲜的海水,加上标准化的养殖流程,所以养出的大黄鱼和传统近海网箱饲养的相比,品质更好,口感、味道也更接近野生。

更多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让这艘“航母”上的工作人员只有35个人,平均一个人养100多吨鱼,一年的产值在3亿元左右,每年能盈利6000万元。

“国信1号”对深海养殖的实验成功,让“海洋牧场”的构想从蓝图变为现实;也让深远海养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之外,多出了一个新的中国样本。

眼下,国内已经有6艘这样的大型养殖工船在建,更大的30万吨级养殖船也正在设计建造。未来,除了大黄鱼,三文鱼、石斑鱼也将上船饲养。

深远海养殖技术,可不像近岸的鱼排或者网箱那么简便。因为科技含量高,这个技术长期以来都被个别国家垄断。

早在20世纪90年代,渔业发达的国家如挪威、瑞典、美国就有了比较成熟的深远海养殖产业。在配套装备、技术和应用程序等方面,运用大量先进的科技手段,实现了养殖过程机械化和信息化。比如,清洗水下网箱的机器人,这项技术就长期被外国垄断——挪威的机器人可以在網衣内外任何角度清洗和巡航监测,日本的机器人能沿养殖网面自主行走。

再比如,投放食物的设备,国外的技术也是领先的。光是一个投饵系统,挪威研制的技术能根据实时温度、溶氧、饲料传感器、鱼类行为等信息反馈,通过养殖管理软件分析决定进行投喂决策。

首批起捕的大黄鱼

中国科学家虽然从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海洋牧场”的构想,可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工程制造能力,这个梦想更像是个幻想。直到1988年,中国一家公司从挪威引进了一套深水网箱,中国深海养殖的大门才慢慢开启。

2000年,中国开始研发深远海养殖设备。封闭式的养殖工船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这次中国走在了那些“传统强国”的前面。

至于中国能“换道超车”的原因,其实说起来也并不复杂。

首先,是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发展。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养殖的水产品占全世界养殖产量60%以上。但中国人均的海产品消费量却没有那么多,人们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

封闭式的养殖工船相比深海网箱养殖更加高效,“国信1号”的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能够实现平均每立方米养殖22公斤,保证成活率95%以上。同时,养殖周期还能缩短1/4。此外,还能有效地收集处理粪便、饲料的残余,养殖的排放也减少60%~70%——既能多产鱼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减少污染。

其次,也和海洋自然环境有关。跟挪威等国不同,中国沿海海域的自然环境更复杂多样。这就使得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现成的经验,要更多考虑现实情况。船载舱养的中国式“海上牧场”,创新了深远海养殖的模式,带动了整个配套行业的发展,让中国从海洋渔业大国开始迈向强国,同时为全球渔业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丁一//摘自正解局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大黄鱼网箱挪威
挪威
28元/斤的辉煌不再!如今大黄鱼深陷价格“泥沼”,休渔期或初现曙光
挪威Norge酒店
宁德迎来大黄鱼丰收季
来自挪威的冰鲜美味
10kV配网箱变局放检测案例分析
全国首例网箱豢养江豚繁育成功
池塘小网箱养殖黄鳝
膳食锌对饲料引起的大黄鱼铜中毒症的保护作用
怎样避免网箱养鱼患“营养不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