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与孔乙己共情

2023-11-20 22:43紫云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长衫孔乙己学历

紫云

事件回放

鲁迅先生一定不會想到,有一天“孔乙己”这三个字会出现在微博热搜上。“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如果我没有上过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地去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孔乙己文学”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诉说的是念了大学,却一时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闷。

01“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小说《孔乙己》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上,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因为“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在鲁镇的咸亨酒店,喝酒的有这样两类人:一种是靠着柜台外站着喝酒的人,大多数是短衣帮;另一种是踱进店面,要酒要菜,优哉地坐着慢慢吃喝的穿长衫的人。而孔乙己是唯一站着喝酒又穿长衫的人。

站着喝酒,说明没钱,没地位,穷困潦倒;穿长衫,代表维护着自己体面的身份,甚至宁愿偷,也不愿意去做他以为的低贱的赚钱的事。

最近三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攀升。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创历史新高。同时,传统上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几大行业又面临调整,时代的大背景落到这批年轻人身上,就是求职难的现状。在选择相对变少的情况下,年轻人纷纷挤入考公、考研赛道,焦灼难安。身心观感也一次次告诉他们,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变得更为不易,所以心有委屈不甘,又不得不无奈妥协。

学历提升了看待世界的眼光,也提高了期待。步入社会后,他们猛然发现寒窗苦读的经历和成绩反而让自己成为困境之兽。未找到好工作担心遭受别人的议论,曾经北大学子卖猪肉被质疑给母校抹黑,“211毕业生5年存款5000,中传硕士在火锅店做保洁”等新闻下,遍布“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嘲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高学历的人群从“稀缺品”变成“便宜货”,而优质的社会资源却没有同步增多。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人们只能不断内卷。

在一些人看来,学历没有兑现利好,成了身上难以脱下的“孔乙己长衫”,这种不上不下的“悬浮”状态,让他们感觉自己像极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02“孔乙己文学”是个伪命题

当一个网络上的“金句”无意中被发掘,往往会被部分网友赋予“不可承受之重”的寓意,进而众人一哄而上,评论、转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

鲁迅写的孔乙己,年龄在四五十岁,并不年轻,孔乙己所处的时代,大约为清朝光绪中期,那是个悲哀的年代,是读书人备感无力的时代。今天的社会虽然竞争激烈,现实中存在种种困难,但属于年轻人的上升通道仍然不少,不可同日而语。此外,在孔乙己的时代,读书的唯一目的是考取功名,这种旧贵族式的观念显然不再适用于今天。

何况“孔乙己文学”的说法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孔乙己文学”火的那几天,正值大学毕业生就业、年轻人求职等话题在网络上被热议。如今初入社会的年轻人,在求职和生活中面临较大的压力,很不容易。“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是生活状态的一种正常情绪性反映。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一些年轻人只能把调侃、自嘲作为排解压力的出口,于是“孔乙己的长衫”便被人从历史的角落打捞出来,等同为贬值的学历。这样的情绪转移,是部分网友的意志体现不假,但由此对读书和学历的价值进行否定,则不啻为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用“孔乙己文学”表达一下介怀问题不大,但切忌把一个伪命题当作真命题郑重其事地看待。

孔乙己也好,“孔乙己的长衫”也罢,都是被借用的符号,只是正从理想城堡迈入现实世界的青年人的自嘲与宣泄。倘或给他们一点时间,自会去消化外界的期待,顶住压力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03写下“孔乙己的长衫”,就是读书的结果

普遍的认知里,读书改变命运。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高中,考上好高中才能考上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找到好工作才能找到好对象……在很多人眼中,似乎只要把书读好,就可以过好这一生。

将读书作为功利性的一环,需要承担一定的心理落差风险——如果有一天读书没有带来想象中的结果时,譬如,可观的收入、光鲜的工作等,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落差。

人迷茫的时候,总爱思考抽象的人生,感叹浮沉的命运。但无论怎样长吁短叹,终归要面对现实。当高学历到好工作之间的关系由强变弱,当个人命运的确定感变成失控感,读书似乎不再有用,学历似乎成了累赘。

但果真是这样吗?至少能写下“孔乙己的长衫”这样的自嘲,就是读书的结果,这也是一次确定自我的尝试。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谁让你读了那么多的书,知道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你知道得太多了,思考得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假如把一切放进更大的时间量表,学历的价值不会因一时的困境而被怀疑,知道双水村外更大的世界就是学历带来的眼界。

哲学家韩炳哲在新书《妥协社会》中提到,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在这种普遍回避痛苦的状态下,年轻人能在网络平台坦然剖析自我,直面现实困境,这是正视自我的勇气,这份清醒与自觉,就是找回掌控自己的重要一步。

精神困境和内耗,是时代的产物。自嘲一下是为了舒缓压力,为了更好地前进,但不要沉溺其中。相信在这一轮“孔乙己文学”热过后,那部分自认为是“现代版孔乙己”的年轻人,可以更勇敢地拥抱现实,拓宽思维与视野,条条大路通罗马,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拼搏之路。

资料来源:《环球人物》、《新周刊》、红网、央视网等

网友这么说

@力量:某杂志社招六个编辑,结果六千人报名,竞争太激烈了。

@燕梳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否认靠摆摊也能发家致富的事实,问题在于摆地摊让人幸福的概率有多高?

@魏春亮:文学是一束光,关照每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点亮每一个卑微的个体。正是这种对人和人性的理解,才让如今的年轻人,在100多年前的一个虚构人物身上找到了共鸣。

@张文曦:“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当过度虚构远方后,会让人连眼前的路都看不清。

@小央:如今早已不是“咸亨酒店”的天下,两会代表们提案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保障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劳动者的休息权,推动着问题一步步解决。

猜你喜欢
长衫孔乙己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民国长衫客”的微时代营销
知识无力感
长衫悠悠数风流
研究生就业遭拒是因为学历太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