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阵营中一段结局圆满的忘年交(下)

2023-11-20 09:44杨小村
黄埔 2023年5期
关键词:广州

□ 杨小村

1945 年12 月,广州。

1945 年9 月16 日,张发奎以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名义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主持对华南日军的受降仪式。4 天后,杨应彬随司令部机关乘船沿西江抵达广州。

杨应彬和郑黎亚实践了“不打败日寇不结婚”的誓言,于1945 年9 月3 日在《广西日报》上刊登了订婚启示,这对夫妇终于以“抗日为媒”“革命为媒”喜结良缘。由于经济拮据,他们没有举办婚礼,而是由第四战区军法执行监吴仲禧中将掏腰包,摆了一桌酒席,特支的几名成员一起吃了一顿饭,就完事了。

吴仲禧是周恩来单线联系的一名中共“高级特工”,是在北伐时就任师长的国军高级将领。吴仲禧家是特支成员开会、过组织生活和藏匿进步书籍、党内文件的主要场地。吴仲禧对党的重大贡献,一是利用任职国民党国防部高级参事之便,获取长江防线军事部署,为渡江战役做出贡献;二是利用老乡同学关系,动员吴石中将、陈宝仓中将为人民解放事业立功,获取台湾防务情报,后因叛徒出卖,与朱枫、夏曦一道,牺牲于台北马场町。毛泽东曾做诗称赞他们的贡献:

/ 杨应彬(中排左二)与郑黎亚(中排左三)的结婚照。中排左一林强华(伴郎)、左四郭丽梅(伴娘);后排左起:高若愚中将(行营办公室主任)、官其慎少将(行营军法处长)、甘丽初中将(行营参谋长)、吴仲禧中将(行营军法执行监)、李汉冲少将(行营参谋处长)。

惊涛拍孤岛,

碧波映天晓。

虎穴藏忠魂,

曙光迎来早。

为什么杨应彬、郑黎亚到广州后还要补办一个隆重的婚礼?这其实是党组织根据当时国共在抗战胜利后出现的重大变局,而采取的一项必要措施。根据中共南方局指示,杨应彬、郑黎亚找到张发奎,对他说:“我们跟着你打败了日寇,我俩结婚了,想请你当我们的证婚人。”

张发奎关起门来,沉思了一会儿,说:“要我当你们的证婚人当然可以,但你们要先回答我一个问题。”

杨应彬问:“什么问题?”

张发奎问:“你们两个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如果两人都是共产党,或者都不是共产党,我都可以当证婚人。如果一个是共产党,另一个不是共产党,我这个证婚人就免了,费事将来一个作鳏夫,一个当寡妇!”

这突如其来的发问,并非张发奎想套杨应彬、郑黎亚的真实身份,而是他设身处地为这对年轻夫妻将来的命运和前途着想。杨应彬坚定地回答:“我们从小跟着你打日本鬼子,你应当了解我们,我们俩都不是共产党。”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们俩都是共产党”,张发奎听明白了,他哈哈一笑说:“那就好,那就好!我来当证婚人。”

后来,张发奎没当成证婚人,而是被广州行营参谋长甘丽初中将(军统特务)把“证婚人”的位置抢过去了。张发奎还安慰杨应彬说:“你是作战参谋,人家是参谋长,当你的证婚人也顺理成章嘛!我和刘景容一定参加你们的婚礼。”

1945 年12 月3 日,广州行营迎宾馆(即现在解放中路省政府迎宾馆)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婚礼,张发奎率广州行营100 多名将校军官出席并讲了一番很动情的话,他说,杨应彬、郑黎亚从小在东战场跟着他抗战。现在抗战胜利了,也应该成家了。8 年来他们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埋头工作、任劳任怨,有作为、有成绩。张发奎出席上尉军衔这样低级军官的婚礼,应该是一个例外。他带领广州行营一众军政要员见证一对共产党人喜结连理的传奇故事,背后却折射出统一战线深刻的哲学原理。他的言行也实实在在地堵住了一批顽固派的嘴巴,为共产党人杨应彬继续潜伏在广州行营做隐蔽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这是杨应彬、郑黎亚补办隆重婚礼的原因所在。

1946 年,广州。

1946 年1 月,根据毛泽东与蒋介石重庆谈判结果,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并由国、共、美三方成立了军调部,协调中共在南方的8 个游击区撤退到北方事宜。但国民党却按照蒋介石密令,百般阻挠和破坏中共南方抗日武装的撤退行动,在广东的国民党军队频繁地袭击东江、珠江、北江、粤桂边、琼崖等中共武装部队。中共代表方方、国民党代表黄伟勤、美方代表米勒就东纵北撤问题,来到广州沙面进行协商。

行营参谋处长李汉冲少将跑到作战科办公室,厉声说:“杨应彬,大王(张发奎)要我转告你,你有共产主义思想我们管不了,但你可不能有行动啊!如果你有行动,党纪、国法、军纪都要制裁你!”

面对李汉冲的威胁,杨应彬心里很清楚,这是张发奎对蒋介石还抱有幻想,执行老蒋命令不能不有所表示,怕自己泄漏他们破坏团结的把柄,有意进行试探和警告罢了。

杨应彬在参谋处分管兵力、驻地和装备,他不顾危险,把国民党军进攻东江、琼崖纵队等命令和具体部署,以及参谋处谍报队化装成沙面宾馆服务员监视方方等人的情报,及时通过左洪涛送到方方处。

1946 年6 月下旬,杨应彬通过会签一份作战计划,得知蒋介石企图借张发奎之手,将东江纵队集结在大鹏湾准备登美舰撤退到山东的2500 余名骨干“聚而歼之”“一网打尽”,制造新的“皖南事变”。杨应彬立即将情报报告左洪涛,左洪涛千方百计在爱群大厦找到《华商报》总经理萨空了,请他把情报转给在香港的尹林平、方方,并报告叶剑英、周恩来,由于及时采取措施,迫使张发奎不敢贸然发动围歼战,使东纵成为唯一成功北撤的中共南方武装部队。

1947 年7 月,广州。

1947 年7 月,左 洪 涛 委 托去上海任职国民党国防部高参的吴仲禧,带去给周恩来的请示函。8月,杨应彬接到周恩来“相机撤退”指示后,立即赶到广州越华路116 号大院,在一栋新建成的办公大楼里找到张发奎。

杨应彬说:“我要向你请长假。”

张发奎问:“为什么要请长假,你准备去哪里?”

杨应彬答:“广州费用实在太高,我们一家老小,父亲、母亲、大孩子,黎亚第二胎又快生了,靠我这一点薪水根本维持不了生活。我打算到南洋投靠亲戚做点小生意。”

张发奎体谅杨应彬一家生活艰难,却不赞成他请长假去南洋,于是说:“你现在才26 岁,正是做事而不是做生意的时候,怎么能离开军队去做生意呢?”

杨应彬和张发奎磨嘴皮磨了很久,最后说:“我有12 年没回老家了,那就请个短假,把全家老小送回乡下安顿好了再回行营吧!”

张发奎心想,既然留不住,长假短假都要走,长假不好批,于是就答应给杨应彬批了一个短假。

/ 张发奎撰文的“国民政府主席广州行辕增建办公室记”碑拓。

据杨应彬小儿子杨小杨考证,广东省煤炭厅在越华路的大院,就是当时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1947 年春更名为国民政府主席广州行辕,抗战胜利后张发奎便一直在这里办公。有人从这座三层楼的建筑里发现一块碑,碑文为张发奎于1947 年6 月撰写的“国民政府主席广州行辕增建办公室记”,详述了这个院落为总督署旧址,民国肇建军事行政两高级机关,造成门户不分,致使行政大吏有若军事附庸,实非推崇民治所为。所以增建一座办公楼,把军事和行政机关分开。这座办公楼于上世纪90 年代被拆除,建了一座高层写字楼,为广东省石化厅的办公楼。杨应彬收藏了两幅碑文拓片,一幅由杨小杨于2023 年2 月22 日捐赠给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收藏。

1947 年8 月,香港。

张发奎“放虎归山”,杨应彬立即行动。之前,郑黎亚曾两次奉命秘密从广州到香港打前站,与中共华南分局领导人尹林平接上关系。于是,1947 年8月7 日,杨应彬、郑黎亚带上他们的父母、大儿子杨小斌,从天字码头乘驳船到太古仓码头离开广州,到香港去了。

杨应彬告假不归的消息很快就在广州行辕传开,张发奎迫于压力,着下属发了一个“国民政府主席广州行辕”通缉令缉拿杨应彬。两三个月过去了,杨应彬老家大埔县警局回复,查实杨的父母、孩子已回到百侯,但未见杨应彬和郑黎亚的踪影。张发奎指令参谋处李汉冲处长派出两位王姓参谋到香港,居然查找到杨应彬在北角的住地并与他见了面。这两个参谋只是进屋看了看,也没多言便告辞了。香港党组织担心杨应彬的安全,提出更换住地。杨应彬倒十分淡定,说自己很安全,他向华南分局领导分析说,张发奎这样做只是例行公事,做做样子而已。如果真要捉拿他,就不会在通缉令上说他是“藉假不归”,把政治问题当作行政纪律问题,而是会照会港英当局逮捕后引渡回广州了。组织上同意杨应彬的分析,他也一直住在北角英皇道389 号的一座唐楼里。张发奎用“藉假不归”的理由来通缉杨应彬,说明他对身边的共产党人没有仇恨和敌意,与20 年前蒋介石“清党”时一样,张发奎再次“礼送”杨应彬脱离虎口。大家都心照不宣,好聚好散,两不拖欠,实乃“忘年交”矣!

1992 年,香港与广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叶剑英等人都曾去函和派人去香港动员张发奎回内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但此时的张发奎既看透了蒋介石的腐败没落而不去台湾,又难以放下身段接受共产党的安排而回内地。他在香港跑马地蓝塘道的一座公寓里做起寓公,度过了郁郁寡欢的余生。

1980 年3 月10 日,一代名将张发奎在香港谢世。蒋经国特颁褒奖令,称赞张发奎“执节怀忠,拥护国策”;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则发唁电称,“乡情旧谊,时所萦怀”。

上世纪80 年代,张发奎夫人刘景容多次找到张发奎的旧部——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左洪涛和广东省委常委杨应彬,表示想按张将军落叶归根的遗愿,把他的遗骨迁葬广东始兴。杨应彬在给张夫人的回函中称:“向公遗骨迁回始兴祖坟安葬,此事甚善。不仅可慰公等在天之灵,即往日袍泽亦可心安。办理此事,手续不繁,省政协暨省委统战部均可协助。”

1992 年夏,杨应彬从美国考察回到香港,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安排下,到蓝塘道69 号去看望刘景容女士。在讨论了张发奎遗骨回迁的一些具体安排后,杨应彬突然问张夫人:“当时‘大王’(张的部下都称他为大王)知道不知道我们是共产党员?”张夫人答:“从政治思想倾向上看,大王知道你们是那边的,但你们有没有组织,大王不予深究而已。”

话说回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政协的高度重视下,杨应彬夫妇、左洪涛、刘田夫等人积极行动,1992 年11 月6 日,刘景容女士及其亲属、旧部护送张发奎将军遗骨从香港抵达广州。杨应彬等有关领导亲自到广州车站迎接。翌日,广东各界人士在当年张发奎主持华南侵华日军受降的中山纪念堂里,隆重举行缅怀张发奎将军仪式,杨应彬宣读张发奎将军生平,缅怀一代爱国名将的丰功伟绩。11月9 日,在杨应彬夫妇和其他领导陪同下,张发奎灵骨安葬在始兴县隘子镇彩岭村的青山绿水之间。

/ 张发奎夫人刘景容向杨应彬提出让亡者落叶归根的信函。

张夫人在迁葬过程中和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的工作人员结下深厚友谊,她后来逢人就说:“我现在已经把统战部当作娘家了!”一个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夫人把共产党的统战部当作娘家,这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至此,杨应彬与张发奎跨越年龄、党派、意识形态和时空的忘年交,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探究是什么原因促成这段令人感慨唏嘘的忘年交?

/ 1992 年11月7 日,杨应彬(左一)陪同叶选平(左四)、吴南生(左二)、刘田夫(右一)会见张发奎夫人(左三)、张发奎之子张威立(右二)。

/ 1992 年夏,杨应彬与三儿子杨小村到蓝塘道看望张发奎夫人刘景容,在张发奎将军遗像前合影。

首先,张发奎将军是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理念的坚定拥护者和贯彻者,他对共产党人一心为百姓,联系大众,不贪生怕死,英勇作战的精神钦佩不已。全面抗战爆发后,包括共产党员左洪涛、杨应彬在内的30 多位文化人士和进步青年组成的战地服务队,是他请郭沫若安排进来的;他明知这批人中肯定有共产党,但为了共赴国难,他毫不避讳,表现出爱国将领的宽宏气度。他又是一个十分爱才之人,尽管身边不少人怀疑左洪涛、杨应彬等人是共产党,千方百计想排挤、加害他们,但都被张发奎轻松化解,使杨应彬成为在张发奎身边时间最长的共产党员。同时,中共特支成员的努力工作,也给张发奎抗日名将的称号锦上添花。

/ 位于深圳龙岗区葵涌镇沙鱼涌海滩的“东纵北撤”纪念碑和纪念亭。东纵骨干2500 多人于1946 年6 月下旬在此登上美军的三艘军舰成功北撤山东解放区。

其次,周恩来也起到重要作用。他有超人的识人能力,他通过对张发奎长达10 多年的接触和考察,选择张发奎司令部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据点,安排并领导中共特支在其中工作、战斗,团结张发奎为代表的第四军旧部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对维护国共团结抗战大局,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杨应彬是中国共产党培养锻炼出来的一位优秀党员,他不仅有坚定的信仰和坚韧的意志,还有很强的政治嗅觉,审慎思考和独立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的能力。特支前后20 多位党员,只有他一人进入国民党核心军事部门,为他在内战时期获取大量情报,提供了条件。他牢记周恩来的嘱咐,准确定位与张发奎的关系,在隐蔽战线复杂斗争中,既能完成任务,又能功成身退,成为贯彻统一战线的模范和标杆。

猜你喜欢
广州
绿美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广州路壹号院
广州之路
我与广州这些年
周末玩什么去【坐标:广州】
广州,我永远的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