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潮:一条不孤独的“摘星”路

2023-11-20 22:43
青年文摘(彩版) 2023年19期
关键词:摘星杨利伟海潮

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新晋“太空教师”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带来了球形火焰、奇妙“乒乓球”和动量守恒等精彩的实验项目,再次开启青少年的太空知识奇幻旅程。同学们在空间站第一次见到戴眼镜的老师,就跟班里的物理老师一般亲切,他就是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桂海潮。

从小镇少年到航天员,桂海潮用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有一则网友留言是这样的:“我家的厨房对着他高中住的那间小屋,小时候贪玩,经常被老爸揪着去看他学习,透过那扇纱窗,我不知道我看到的是一个宇航员的曾经。”这则留言仿佛穿越时空的一个按钮,带我们探寻那个“邻家男孩”用读书改变命运的过往。

一个农村孩子的突围

当桂海潮入选航天员的消息传来后,他的家乡沸腾了。这个名叫姚关的云南边陲小镇,要从县城走20多公里的蜿蜒山路才能到达,整座小镇被一条老街贯穿。在成为航天员之前,桂海潮曾经作为“街上有名的大学生”,第一次被大家记住。

1986年出生的桂海潮小时候皮肤黑黑的,个子不算高。在家人和老师的眼中,他和农民出身的父母一样内敛、随和,是个好学生的样板。舅舅说他放学后“看一会儿电视就赶紧去学习,最爱看的是《新闻联播》”,老师说他虽然理科更强但从不偏科,“经常追着老师提问”。

而在发小眼里,桂海潮更像个普通人,他们一起疯玩,在插卡学习机上打游戏,后来两人都戴上了眼镜,不过“他是学习学的,我是打游戏打的”。另一位发小赵银则觉得没从桂海潮身上看到太多变化,“他的姚关口音(都)还没变”。在他们眼里,桂海潮总是带着某种稳固与坚定。

高中同学说,桂海潮复习累了会去打打篮球,还爱上过攀岩这样的极限运动。他曾经非常坚定地跟同学说,希望自己能在航空航天领域有所建树。这份坚定,可能源于他17岁时,从校园广播听到杨利伟乘坐“神五”一飞冲天的时刻;也可能源于更早一些时候,他从儿时最爱的《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读到“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感人事迹。

自这些时刻之后,他的目标再没有改变过。当年高考,高中班主任在志愿填报截止前一小时还在和他的父母聊,劝他们说服桂海潮改志愿报北大。但未来的路对桂海潮来说从不是一个十字路口,而是一条直挺挺的老街。他的志愿栏自始至终只写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十几年后,他作为北航留校任教的博导和中国首位戴眼镜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第二次被家乡的人们记住了名字。

“干就完了!”

在大家眼里,一个航天员的路就应该由无数努力的结果堆叠而成。而桂海潮故事的意义在于,它第一次论证了这条“通过读书从偏远小镇直通太空”的路真正存在。但“读书”就像火箭发射场上的那句“点火”,不是全部,只是开始。

2005年,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9年后博士毕业,开启博士后的研究生涯。他的学术方向一直与航天器的运动与控制相关,博士毕业论文题目是《欠驱动非完整航天器的姿态控制问题研究》,答辩公告还是他自己用毛笔写的。

用稍微通俗一些的话讲,他研究如何让航天器调整姿态,在确定的轨道上交会对接、在轨运行。他的科研成果,多少也隐喻了他的人生。

2018年的一天,学院院长宣布,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跟以往不同的是,这次选拔的航天员包括载荷专家,会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他想都没想就报了名,他回忆起当年听到杨利伟飞天的那个下午,觉得“能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需要结合,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最大的幸运”。

5个月后,他从2500名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批预备航天员中唯一来自高校的载荷专家。入选,只是个开始,在这之后还有8大类、200多个训练项目等着他。与空军飞行员出身的航天员相比,来自高校的桂海潮就算体能再好,也显得单薄许多。“干就完了!”桂海潮轻描淡写地说。

离心机训练中,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标准是6G的过载,比航天驾驶员标准低。但是,入队后所有人都要达到8G的过载,这2G的差距对桂海潮来说,是一段艰辛的跋涉。

第一次训练时,桂海潮胸腹部有被牢牢压住的感觉,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撕扯感,心率也偏高。桂海潮对自己的表现极不满意。训练结束,他便找有经验的师兄们请教。爱琢磨的桂海潮还找出了自己成绩不佳的症结所在——心理紧张,身体素质差、技巧不足,从而导致呼吸对抗动作做得不到位。为此,他在以后的练习中不断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训练成绩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训练的苦和难,对桂海潮来说,比不上在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乐趣。他说:“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在巴丹吉林沙漠的一次野外求生训练,负责晚上值班的他躺在沙漠里看着点点繁星,幻想着将来他就要飞向那里。第二天一早,在茫茫大漠中徒步5公里的途中,桂海潮的鞋底脱落了。其实在前一天,他的另一只鞋底已经掉过,是用军刀和降落伞绳缝好的。他忍着脚下砂砾带来的滚烫摩擦与疼痛回到营地,吃了口西瓜,“真甜”。

在这条确定的路上,桂海潮不断调整着状态,让越来越强大的自己从姚关镇走向问天阁,最终和梦想交会。

手可摘星辰

“你导师呢?”“上天了!”从桂海潮作为航天员升上太空的新闻刷屏全网开始,大家就开始玩“导师物理上天”这个梗。虽然桂海潮上天前还留了些研究生在地球,但这个距离并不妨碍他们师门一起开组会。封闭训练期间,桂海潮仍是尽自己所能挤出时间指导学生科研,亲自帮忙推导关键的理论公式。

平日里,书法、长跑、骑自行车、游泳,都是桂海潮喜欢的,他带的博士生说:“好几次我们找桂老师的时候,他都是在体育场跑步。”每次和学生见面,桂老师总是先问大家生活上有没有困难或者烦心事。有一次师生一起出去吃饭,下雨了,他们同撑一把伞,桂海潮搂着学生的肩膀,“感觉像哥们儿一样”。

从问天阁到报告台有30米距离,大约要走1分钟;从报告台到发射塔架大概有7千米,坐车可能需要20分钟。这条路杨利伟在2003年走过,今年桂海潮也走了。梦想,一定是一个首尾接续的环形。如今,像桂海潮仰望过“杨利伟”那般,“桂海潮”又成了许多孩子的心之所向。

哪一刻让你觉得读书特别有用?桂海潮就是答案。出云山,破苍穹,当我们看到施甸小城的一名学生眼里闪着光说:“我感到非常振奋,桂海潮学长让我们明白了,只要努力学习,是可以遨游太空的。我也要用我的汗水和付出,拥有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你就知道,腾空而上的不单是一艘飞船,还有无数个被点燃、被烧烫的梦想。

毕竟,谁知道呢?6岁时躺在山坡放牛牧星的孩子,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

資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人民网、央视新闻

猜你喜欢
摘星杨利伟海潮
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
航天英雄杨利伟
摘星少年
柳永·望海潮
航天英雄杨利伟
摘星者,逐梦也
青岛啤酒“夺金摘星”
望海潮·八里湖
杨利伟坦承受伤也是航天科普
望海潮·枫林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