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偶像周洁茹

2023-11-20 00:49赵志明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老乡常州偶像

莫言在2020年出版了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首部小说集《晚熟的人》,引发对“晚熟”的热议。而我一直觉得自己早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也自认为受文学启蒙比较早,上初中的时候沾堂哥的光,看了席慕蓉的《七里香》、余光中的诗集、三毛的诗和散文,上高中的时候沾田家炳先生的光,在北郊中学田家炳楼的图书馆里读了《百年孤独》《丰乳肥臀》等小说。但在文学上,周洁茹显然比我更早熟。

何止早熟,她是早熟的天才。2000年,那时我还没有大学毕业,刚在《芙蓉》发表了我的小说处女作《另一种声音》,影响力正如日中天的周洁茹居然就此封笔,远渡重洋,去了美国。

我曾对周洁茹说,她是我的偶像。此言非虚,乃是我的由衷之言、肺腑之言。因为我完全可以视为受网络论坛时代影响和激发的文学爱好者、论坛发帖人。而《小妖的网》作为首部由职业作家创作的网络爱情小说,在那个时候的我的眼里,绝不亚于《第一次亲密接触》和《悟空传》,加上我已经立志成为职业作家而非网络写手,周洁茹于我而言显然比痞子蔡和今何在更加重要。更何况,就“文学的故乡”而言,周洁茹不仅是我在文学之路上见贤思齐的前辈,还是我的常州老乡。

当然,作为常州下辖的溧阳人氏,我和周洁茹攀附“纯”老乡关系有些勉强,不过考虑到我在常州读了三年高中,相当于人生最重要的三年是在常州度过的,少不得沾染些常州的锦绣文气,也能说得过去。当然,在三年时间里我没有学会常州话确实是一大败笔,导致“老乡见老乡”,不能“诉衷肠”,只能“泪汪汪”了。

我的偶像周洁茹,当我在南京开始写小说的时候,她已经去了美国;当我到了北京,继续尝试把小说写下去、写好的时候,她还在美国。但好在微信时代适时到来,我们终于互加好友。当她回到香港,而我因为出差到了深圳,我们便只隔了一条深圳河。恰逢周洁茹出版新书《我当我是去流浪》,我被邀请过关过河,到深圳书城做读者见面会。我义无反顾地前往,成了现场的“娘家人”读者。我们不仅把“素未谋面”的遗憾状态及时更新,还合了影。

第二次见面,便移步到了常州。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毕竟常州是我们共同的故乡,作为漂流在外的“异乡人”,回望常州是我们共同的习惯,难以割舍的情怀。那一次聚会还有张羊羊等一帮老友,聊天小酌,氛围很好。

等到我进入《青年文学》工作,策划“城市文学”栏目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周洁茹。因为我不仅一直是她的粉丝,还对她的写作现状很了解。尽管她有一段时间没有写作,重拾之后,依旧出手不凡,丝毫看不出中断十多年的迹象,好像只是打了一个瞌睡。这也是天才的另一个佐证。

我对主编说,能够为“城市文学”代言的中国小说家固然很多,但更为年轻的、具有标签意义的,无论其人其小说都能彰显“城市”气质和特征的,我个人内举不避老乡,首推作家周洁茹。

我这么说,是有底气的。不仅因为周洁茹当年的人气积累,还因为她当下的创作水准,“到常州去”“到南京去”“到深圳去”“到广州去”“到香港去”“到直岛去”……能写出这样一系列小说的,既贴近当下,又自信时尚,不仅语言优美,可读性还极强,扳着手指也数不出几个这样的大家来。

就这样,周洁茹成为《青年文学》新栏目“城市文学”的打头作家,我与有荣焉。更让我高兴的是,我从周洁茹的读者和粉丝,变成了她的责任编輯。不仅如此,她的好多次访谈中,都有提及我。能被偶像看到,还能被偶像提及,这已经不仅仅是高兴的事,这是倍儿高兴的事,这是幸福,是幸福至极。

当然也有遗憾。本来我和周洁茹商量好,当期除了发她的小说,还配一篇访谈。由赵志明访谈周洁茹,两个写作的常州人,粉丝访谈偶像,弟弟访谈姐姐,想想都觉得很有趣,能谈出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可惜因故没有完成。我记得当期配的是周洁茹的创作年表,拉得那么长。周洁茹低调谦虚,收录的还只是她重新出山之后创作和发表的部分作品。

从常州到加州,从加州到纽约,从纽约到香港。就像她说的,“我当我是去流浪”。但我知道,她是想去更大的世界看看。怀揣着这样的梦想,就好像《海贼王》里路飞及其伙伴们对“ONE PIEACE”的无穷向往,周洁茹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写。步履不停,手写不辍。我的偶像周洁茹姐姐,她是已然建立了自己的文学版图的人。

猜你喜欢
老乡常州偶像
常州的早晨
《老乡系列》之八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偶像报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苏区老乡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