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担中国第13 次北冰洋科考任务的“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它的运行离不开甲板部、轮机部、实验室三个部门的有力保障。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些部门,看它们是如何助力科考作业的。
“雪龙2”号
甲板部承担“驾驶员”与“服务员”两项职责:一是船舶驾驶,确保船舶航行安全;二是保障全体队员的工作和生活。
驾驶台位于“雪龙2”号的驾驶甲板上,科技感十足:各种助航仪器设备柜在近200平方米的开阔空间内有序排列;透过360°全景落地窗,茫茫大海尽收眼底。值班船员时而调整设备,时而举起望远镜瞭望,时而在航海图上定位……此情此景仿佛置身影视大片。
通信导航系统是驾驶台中最为核心的部分,由雷达、电子海图、罗经、定位导航装置、驾驶操控台、甚高频通信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设计并安全运行航线,控制船舶航行姿态,随时掌握周围船舶状态并进行必要的协调避让。
动力定位系统由风速仪、计程仪、姿态仪、定位系统等组成,该系统借助各种传感器汇总外部环境信息,并通过控制相关设备抵消风流的影响,使船舶始终停留在预定的作业点。
全球海上遇险通信报警系统可通过卫星、电离层等媒介,在全球范围内发射信号呼叫救援,也可接收其他船舶发出的求救信号并给予援助。地面站播发的关于海况、风浪、天气、海冰等的航行警报也通过该系统收集,驾驶员据此提前规避,确保航行安全。
甲板部不仅要开好船,还要当好“服务员”。甲板上的设备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起重设备、系泊设备和科考支撑设备。起重设备包括各类吊车,用来吊运物资;系泊设备有锚绞机、绞缆机等,作用是在锚泊或系泊时将船舶固定;科考支撑设备,如月池系统、绞车等,用来辅助科考作业。
甲板部的水手除了要操纵各种机械,保障科考作业正常进行,还要负责各种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甲板部后勤保障组则要保障全船人员的衣食住行,比如餐饮供应、卫生清洁、被服分发……
除此之外,甲板部还有负责保障船舶通信的网络工程师、提供医疗卫生保障的船医、协助驾驶员完成各项支撑保障工作和船体保养工作的水手、提供餐饮等服务工作的厨师和服务员。事务主任则管理整个后勤团队,做好全船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
下到“雪龙2”号的主甲板之下,数不清的机器正在轰鸣运转。不同种类的机器被安置在由许多道舱门分隔成的不同区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
在抵达北极点的瞬间,从“雪龙2”号驾驶台拍摄的景色
正如人的生命存续离不开心脏持续泵血,这些机器是“雪龙2”号得以正常运行的动力之源。它们既为船舶前行提供动力,也保障海水淡化、空调制冷等设备的正常运行。管理这些机器的部门叫作“轮机部”。
据“雪龙2”号轮机长陈晓东介绍,轮机部管理的机器最核心的当属主动力推进装置。“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电力推进破冰船,搭载有两台360°全回转吊舱推进器及两台槽道式侧向推进器。在动力供应方面,“雪龙2”号由4台总功率达23 000千瓦的柴油发动机发电,为主动力推进装置及全船生活科考设备供电。
船上还配备了先进的机电动力辅助设备,如空压机、变频水泵、锅炉经济器等。各种不同功能的设备相互配合,为日常航行、破冰引航、船站输油等重要南北极科考任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庞大且复杂的设备系统需要有经验的人员来管理。一般来说,一艘船舶的轮机部有如下职务和分工。
轮机部成员在轮机长的领导下为全船设备、自动化及科考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日常保障。根据分管设备的不同,轮机员分为大管轮、二管轮和三管轮。
底栖生物拖网出水瞬间
即将布放下水的CTD
科考队员在实验室对采样海水进行处理
除此之外,轮机部还有负责整船电力系统保障的系统工程师,以及为各项具体任务提供支撑的机工。
实验室作为科考作业的一线部门,在科考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验室实验员表示,“雪龙2”号的实验室基本能满足所有北冰洋科考的设备需求,不同的实验室分区对应着不同种类的科考作业项目。
该实验室配备了万米测深仪、多普勒海流剖面仪、鱼探仪、自动气象站等探测设备,可以监测到船上几乎全部实验设备,因此可称之为实验室的“心脏”。
该实验室主要用于进行表层海水连续观测,以及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相关的研究,主要配套甲板取样设备有底栖生物拖网、箱式采样器、重力柱等。
该实验室主要为海洋化学实验提供相关实验设备和场所,如水样分析、海洋植物分析等。
如果有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的实验项目,该实验室可为实验提供恒定的低温环境。
这里存放着物理海洋研究的重要设备——CTD(温盐深多参数海洋观测系统)。在进行科考作业时,舷侧门打开,CTD下放,可以采集不同深度的海水样本,为后续研究创造条件。
“雪龙2”号上的实验室既是场所的概称,也是一个部门的简称。作为科考船的一个部门,实验室的组成人员——实验员被归入“船员”范畴。至于其职能,实验室主任沈悦介绍:“一句话概括,就是保障作业时所有船载科考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科考作业正常开展。”
有科考作业的地方就有实验室。科考项目获取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在这里被解读,一个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成果也在这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