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徐锦霞
(上海市杨浦区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093)
围绝经期为女性由生育功能旺盛转变为衰退的过渡时期,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逐渐降低,由此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1]。生殖道感染在围绝经期女性中具备较高的发病率,其包括多种类型,如性传播疾病、医源性感染、内源性菌群失调等,会对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通过分析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并做好围绝经期妇女的社区干预工作,是减少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发生的重要手段[2]。本次研究就选取围绝经期妇女298例,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及社区干预的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围绝经期妇女298例,年龄45 ~ 58 岁,平均(52.65±3.65)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0例,高中132例,大专及以上46例,职业:家庭主妇182 例,单位职工116例。
纳入标准:① 处于围绝经期;② 知情同意研究内容。排除标准:① 合并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② 精神异常患者。
在为围绝经期妇女开展调查问卷前,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应用自编量表开展面对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类型、是否发生生殖道感染。同时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殖道健康知识、行为、态度掌握度进行调查。在对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殖道感染进行普查时,采集其阴道后穹隆处的分泌物,采集工具为灭菌棉拭子,根据《妇产科学》的标准来对生殖道感染进行诊断。
围绝经期妇女社区干预方法包括:
做好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工作,为其发放宣传手册,开设教育门诊,定期开展讲座,播放生殖道感染相关的教育视频等,使围绝经期妇女掌握生殖道感染的相关知识,包括生殖道感染的种类、危害、传统途径和防治方法,要使围绝经期妇女明白,通过做好自身的卫生工作可以对生殖道感染进行预防,在自身出现生殖道感染后,能够及时到医院接受诊治。同时要促使围绝经期妇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生殖道感染的发生,包括定期接受体检,性生活时正确使用避孕套,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生殖道清洁,做好卫生用品的清洁消毒工作,不直接使用公用马桶等。
在为围绝经期妇女开展生殖道感染知识宣教时,落实一对一责任制,为每名围绝经期妇女确定负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由负责人每2个月为其开展1次随访。做好宣教工作的同时,评估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殖道感染相关知识掌握度,记录其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对于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围绝经期妇女,要强化干预工作,使其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得到纠正。对于在接受强化干预后,改正自身不良行为的围绝经期妇女,要给予鼓励,从而使其能够坚持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
对疾病诊治条件予以提供,促使发生生殖道感染的围绝经期妇女积极接受治疗。做好群体干预的质量控制工作,积极获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保障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
① 生殖道感染发生率;② 不同人群生殖道感染发生情况;③ 多因素分析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④ 社区干预前后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殖道感染知识、态度与行为正确率、生殖道感染患病率。
利用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s)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98例围绝经期妇女中发生生殖道感染84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为28.19%,具体感染类型见表1。
表1 生殖道感染发生类型分析
不同年龄、不良卫生习惯、丈夫生殖道感染自觉症状、文化程度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殖道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见表2。
表2 不同人群生殖道感染发生情况分析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丈夫生殖道感染自觉症状、不良卫生习惯是导致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社区干预实施后,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殖道感染知识、态度与行为正确率高于干预前,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低于干预前(P<0.05)。见表4。
表4 社区干预前后生殖道感染知识、态度与行为正确率、生殖道感染患病率比较
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发病率高,有资料显示,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为25.0% ~ 38.0%[3]。本次研究中,298 例围绝经期妇女中发生生殖道感染84 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为28.19%,与相关研究报道相符[4]。通过对影响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丈夫生殖道感染自觉症状、不良卫生习惯是导致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文化程度属于其保护因素。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女性开始进入围绝经期后,其自身机体的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导致其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逐渐降低,其自身机体阴道内的上皮细胞糖原数量减少,使得其阴道内的pH值发生明显变化,由以往的4 ~ 5,逐渐升高至7.2 ~ 7.5。随着pH值发生变化,会改变阴道内的微环境,以往的酸性环境下,病原菌增殖会受到抑制,而随着环境转变为中性或弱碱性状态,使更多的病原菌可进行增殖,提高其生殖道感染的发生风险[5]。并且随着女性泌尿生殖道内的脂肪含量减少,上皮厚度减小,腺体出现萎缩的情况,使得生殖道黏膜的上皮类型由鳞状上皮变为主导,其更容易受到感染。同时围绝经期女性自身的膀胱张力降低、生殖器脱垂、排尿不全以及不良卫生习惯的养成等,均会使生殖道感染风险明显增加。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围绝经期妇女,其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生殖道感染预防的相关知识,从而会对其自身的健康观念与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可降低其生殖道感染的发生几率。围绝经期妇女不良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丈夫生殖道感染自觉症状的出现,使得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说明在对妇女生殖道感染进行防治时,也需要其伴侣的积极配合。若围绝经期妇女丈夫出现生殖道感染的情况,在性生活时,则可能通过性接触传染给围绝经期妇女,增加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的风险[6]。围绝经期妇女自身若存在不良卫生习惯,未做好生殖道清洁工作,势必也会导致其生殖道感染的高发。因此要通过做好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取得其伴侣的积极配合,降低围绝经期妇女生殖道感染的发生率[7]。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生殖道感染健康促进可发挥积极的社会效应,通过对社区卫生综合服务体系进行建立与完善,是目前医疗体系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8]。为促使围绝经期妇女自身的卫生行为得到改变,就需要使其掌握的卫生知识增加,通过增加其掌握的保健知识,来对其健康观念以及行为产生影响[9]。本次研究中,社区干预实施后,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殖道感染知识、态度与行为正确率高于干预前,生殖道感染患病率低于干预前,表明社区干预的开展,可有效增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殖道感染知识、态度与行为正确率,减少生殖道感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社区干预在实施的过程中,将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使围绝经期妇女对生殖道感染有正确的认识,能够对正确的健康信念予以树立,其次是通过循序渐进的干预,使围绝经期妇女自身存在的不良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得到纠正,坚持做好随访工作,从而保障干预效果[10]。
综上所述,围绝经期妇女易发生生殖道感染,丈夫生殖道感染自觉症状、不良卫生习惯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积极社区干预可降低生殖道感染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