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丽
(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 102401)
脑卒中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率处于不断升高趋势,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2]。脑卒中患者发病较急,并且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脑卒中是引发偏瘫的最常见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脑组织出现局部坏死,并引发神经功能出现缺损情况,从而引发为偏瘫的临床表现[4]。偏瘫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机体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躯体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或者语言交流障碍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不利影响[5]。目前临床中对于偏瘫患者采取专业性、系统性的有效康复训练治疗,能够最大程度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和独立性恢复到最佳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6]。因此,最后选取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60例脑卒中所致的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个体化神经促通技术和作业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北京市丰台中西医结合医院2021年8月—2022年9月期间的60例脑卒中所致的偏瘫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采取计算机表法对其进行探究分析,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30例患者,研究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0∶10,平均年龄为(55.32±6.24)岁,对照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8∶12,平均年龄为(56.64±5.56)岁,将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上述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进行本次研究比较。
纳入标准:① 经过系统性临床诊断和检查,均符合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相关诊断标准;② 首次发病,并且患者临床资料完整;③ 了解本次研究中的全部内容,并签署相关协议书表明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① 存在严重脏器损伤或者机体功能异常障碍的患者;② 存在意识障碍或者无法正常语言沟通的患者;③ 存在精神疾病或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④ 研究中途退出患者或者研究依从性较低的患者。
对照组偏瘫患者采取常规康复疗法。具体内容包括: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相应的被动训练,首先在床上进行简单运动,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简单的站立运动、行走运动等,要循序渐进,保证康复训练强度适宜。
研究组患者采取个体化神经促通技术和作业治疗。具体内容包括。
(1)个体化神经促通技术患者,采用神经促通技术治疗时,每次治疗时间为45 min,每日1次。① 驰援期:选用Rood技术通过给予患者正确的感觉刺激进行刺激患者的感觉感受器,诱发患者出现运动反应或者引发患者运动兴奋。② 痉挛期:选用Bobath、Brunnstrom以及PNF等技术通过反射抑制模式,促进患者肌张力逐渐恢复正常,并脱离异常的运动模式,逐步过渡到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最终能自己进行独立运动。③ 恢复期:可以通过上述神经促通技术对患者进行上肢功能的运动和控制训练,主要根据患者姿势的正确性、适应能力以及耐受能力,进行相应的功能训练。
(2)作业治疗:首先由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康复内容,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作业治疗,每周训练5 ~ 6 d,每日2次,每次30 min。具体内容包括:① 上肢训练:根据先简单后复杂,由近端到远端的训练原则,对患者的上肢控制能力进行相关运动。② 关节活动以及抓握训练:关节运动的部位主要包括肩关节、肘关节以及腕关节等部位,同时选取圆球等物品指导患者进行抓握训练。③ 精细动作训练:可以选用旋拧螺丝、套圈、镶嵌作业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训练,从而提高患者的协调能力和配合能力。④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首先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床上运动,主要包括翻身、床边坐起、床上转移、独立站起等内容,在患者能够独立站起后,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日常活动,主要包括穿衣、吃饭、洗漱等内容,同时也可以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家务以及进行相关娱乐活动。
对比2组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选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功能情况进行评定,上肢功能评分总分为66分,分数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对比2组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NIHSS)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量表总分35分,分数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呈负相关;选用ADL量表分别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量表内的主要内容包括穿衣、活动、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本量表采用百分制,分数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
对比2组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采用生活质量评分表(SF-36)分别对2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进行评定,表内的评定内容主要包括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4个方面,每项均采用百分制,分数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呈正相关。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s)表达,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研究组偏瘫患者的FMA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较治疗前均具有一定改善,并且研究组偏瘫患者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分)]
表1 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30)37.23±4.2556.26±4.13研究组(n=30)35.37±4.3962.35±5.48 t值1.667 34.861 0 P值0.100 80.000 0
治疗前,研究组偏瘫患者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较治疗前均具有一定改善,并且研究组偏瘫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s,分)]
表2 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ADL评分比较[(±s,分)]
组别NIHSS评分ADL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30)26.77±1.3216.24±1.1850.18±4.9373.28±6.42研究组(n=30)26.69±1.388.56±1.0449.55±4.8480.17±4.19 t值0.229 426.743 70.499 44.922 5 P值0.819 30.000 00.619 30.000 0
治疗后,研究组偏瘫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s,分)]
表3 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比较[(±s,分)]
组别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对照组(n=30)72.22±11.1349.21±10.0853.04±10.1162.24±11.97研究组(n=30)85.15±12.3262.24±12.1165.45±11.5875.36±10.31 χ2值4.595 44.529 54.421 74.548 7 P值0.000 00.000 00.000 00.000 0
目前临床中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存活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许多患者在治疗后会留下很多后遗症,例如偏瘫、言语障碍、功能障碍等情况。其中,脑卒中是引发偏瘫的最常见病因,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对患者及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所以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必要的康复治疗是目前临床中的关键性内容,通过规范性、系统性的临床治疗和训练后,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个体化神经促通技术是临床中对偏瘫者患者主要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在偏瘫迟缓期的肌力,促进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助于建立运动正常模式。在偏瘫恢复期内,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肌力和耐力,加强运动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对照组偏瘫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个体化神经促通技术和作业治疗,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治疗后,研究组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SF-3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较大。因此,个体化神经促通技术和作业治疗对于偏瘫患者而言,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将个体化神经促通技术和作业治疗用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和神经缺损情况,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值得在目前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