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的中国侗族服饰纹样研究综述

2023-11-19 05:02:38毛子晗李莉
湖南包装 2023年5期
关键词:侗族纹样服饰

毛子晗 李莉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侗族是聚居于湘、桂、黔3 省区交界处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2014 年侗族服饰被列入第4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服饰纹样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民族信仰和精神追求,是侗族文化遗产的时代缩影。侗族服饰纹样由侗族的民族信仰、神灵崇拜和民族故事转化而来,侗族人民通过对大自然中各种元素的内化,再将民族精神和情感转化成织锦、刺绣、挑花等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表达于侗族服饰上,传承与传播侗族文化。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学者们对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侗族服饰纹样审美内涵出发,分析与构建侗族服饰纹样符号学模型(赵茜,2019)[1],探讨地方性美学价值。从侗族服饰纹样创新性设计出发,提出从设计学角度对其从纹样应用、设计因子和美学特征3 个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将纹样进行衍生设计,并探寻将其应用于服装设计中的途径(曾霞,2021)[2]。从侗族服饰纹样现代转化策略出发,在融合现代工艺如纹饰艺术与3D 打印技术、造型及构图与激光雕刻技术、色彩艺术与现代蜡染工艺等方面探究侗锦图案在服饰中的应用形式和创新设计方法(陈晓玲,2021)[3]。总体上来说,当前国内学者对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大多是对侗族服饰纹样的定性分析,缺少系统的定量研究。目前对侗族纹样的研究领域概况把握存在不充分、不全面现象,对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存在不深刻、不准确现象。而本研究运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该软件最初多用于图书情报学领域,而后被引入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它具有“图”和“谱”的双重属性与特征,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显示了知识单元或知识群之间的网络、结构、互动、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诸多隐性复杂关系,而这些复杂的知识关系正孕育着新知识的产生[4],其分析得出的结果可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基础数据参数设置

本研究尝试运用CiteSpace6.1.R3 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关于侗族服饰纹样研究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通过生成的可视化图谱对其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作者分析、机构分析以及突显分析,可以科学和直观地检测到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热点及发展前沿,有利于侗族服饰纹样的进一步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将检索条件设置为篇关摘=“侗族纹样”或含“侗族图案”“侗锦纹样”“侗锦图案”“侗绣纹样”“侗绣图案”,时间范围为1980 年1 月1 日—2022 年11 月20 日,得到相关文献300 余篇,剔除新闻、会议、无作者文献,最后得到有价值的文献230 篇。其中被SCI、EI、北大核心、CSSCI、CSCD(国内核心期刊数据库)等高影响力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有22 篇。

CiteSpace6.1.R3 软件参数设置:时区选择为198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时间切片设置为1 年(其中发文量分析时间设置为3 年,其他均为1 年),阈值Top N per slice 中的N 选择 50,Thresholds 中的C(最低出现频次)、CC(本时间切片中共现频次 )、CCV (共现率)选择默认参数值。

2 基础文献计量与分析

2.1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分析可以通过发文数量和分布情况来整体分析每个时段的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图1 为CiteSpace 软件对230 篇文章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的发文量数据柱状图,根据柱状图可将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分为3 个时期:

图1 侗族服饰纹样发文量统计柱状图。

(1)第一时期(1980-2008 年)探源期。此阶段发表学术论文7 篇,占总篇数的3%。研究结果显示,最早开始从事侗族服饰纹样研究的代表性学者有宋金良[5]、吴传仪[6]、傅安辉[7],他们的研究以侗族织锦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侗族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生活习俗,对侗锦技艺以及文化本质、地域环境进行了基础性研究,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料和素材。

(2)第二时期(2009-2015 年)酝酿期。此阶段发文量缓慢上升,发表学术论文32 篇,占总篇数的14%。2008 年, 通道侗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此,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侗族服饰纹样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者们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展开应用探索,如从现代家具[8]、旅游纪念品[9]、建筑空间[10]和包装[11]等领域研究侗族服饰纹样的传承与应用。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在2008 年推出了“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项目携手侗族非遗传人和手艺人、通道县人民政府、美克美家等企业设计师,建立校政企联合创新团队,构建侗锦数字资源库与设计创新联盟,促进侗锦纹样的可持续发展[12]。

(3)第三时期(2016-2022 年)迸发期。此阶段发文量激增,比第二时期上升约590%,期间发表191 篇,占总篇数的83%,核心论文数量也明显增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侗族服饰被列入第4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背景下以及在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乡村振兴战略推广实施的时代背景下,研究领域涌现了大量研究成果,研究者们更加注重侗族纹样的文创产品[13]、交互设计[14]、品牌设计[15]等方面研究。同时在“信息化”“数字化”[16]“智能化”[17]等方面也孵化出新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乡村振兴及发展贡献了力量,也为侗族服饰纹样研究探索出新的方法路径。

表1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发文量前10 的作者

发文量统计柱状图(图1)显示,1980-2022 年侗族服饰纹样研究成果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而目前的研究正处于中期发展阶段,经分析预测未来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呈持续上升趋势。

2.2 发文作者及合作图谱分析

将文献导入 CiteSpace 中,得出发文量排名前10 的作者(表1)。表中显示,发文量最多的共7 篇,作者陈晓玲是湖南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与服装文化。陈晓玲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 篇,其中2 篇为核心期刊;文献15 一文关注度最高[18],下载次数高达575 次,被引5 次;论文从纹饰审美分析侗锦图案的艺术特色,结合新材料与新工艺探索侗锦图案在服饰中的应用形式和创新设计方法,为侗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思考。其次是发文5 篇的张继荣和戴露均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张继荣老师的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侗锦传承、非遗与品牌企划;文献16 一文关注度较高[19],下载次数131 次,被引4 次。该论文将服务设计理念应用到侗锦中,将侗锦纹样与校服进行结合与创新设计,提出了“民族文化育人”和“校园文化育人”的校服设计理念。

图2 是将整理后的文献导入CiteSpace6.1.R3 后、控制面板以“作者”为节点类型的分析方式得出的“侗族服饰纹样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发文数量设定为只显示发文两篇以及两篇以上的作者。图谱中文字越大,说明作者发文频率越高,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二者之间有合作关系,连线颜色越深表示其合作时间越久远。图谱左下方为时间带,颜色从深到浅为1980-2022 年。图谱左上角Network 中N 值为图谱节点,E 值为图谱节点连线条数,Density 指的是网络整体密度。Modularity 指聚类模块值(Q 值),一般认为Q>0.3 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ilhouette(S 值)指聚类平均轮廓值 ,一般认为S>0.5 聚类就是合理的,S>0.7 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

图2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由图中数据可知,图2 共计239 个节点,98 条连线,密度D=0.002 7。整体研究者之间的合作连线较少,作者图谱密度小。该聚类模块值Q=0.846 7 >0.3,所以该聚类结构是显著的。该聚类平均轮廓值S=0.884 6 >0.7,所以该聚类是值得信服的。其中以陈晓玲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合作较频繁,其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侗锦图案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与设计创新,文献17 一文关注度次度最高[20],下载次数高达405 次,被引9 次。姜凯云团队主要是针对侗锦技艺保护与传承问题的研究,文献18 一文关注度次度最高[21],下载次数高达569 次,被引10 次。 胡波团队主要是对侗锦和现代家具设计进行结合研究;文献22[22]一文采用了现代设计手法、审美意识同侗族传统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将侗锦纹样元素应用于现代家具设计过程中,不仅推进了传统特色民族工艺传承和创新,同时还体现了现代设计与特色文化融合的魅力。张继荣团队主要是对侗锦和服饰设计进行结合。其他团队的研究频率大多为1 次,研究内容无实际参考意义。图中有6 个文献发表次数为一次的二人及以上的团队,说明还是有许多优秀的团队尝试以学科交叉融合的形式对侗族服饰纹样进行探索性研究。从知识图谱中我们可以看到,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暂无长期稳定的合作研究关系,交叉学科成果研究较少出现在侗族服饰纹样研究中。目前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还处于逐步上升的阶段,各研究机构需要建立稳定长久的学术合作关系,深化沟通与多维交流,才能促进侗族服饰纹样研究的长远发展。

2.3 发文机构及合作图谱分析

图3 是将CiteSpace 的控制面板中的节点类型设置为“机构”后分析得出的“侗族服饰纹样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谱的字体大小和节点大小代表了机构发文数量多少,节点连线代表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图3 中有140 个节点,21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2 2。从连线看,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怀化学院、湖南大学等机构为中心合作比较密切。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湖南师范大学有较为深度的合作关系;怀化学院、吉首大学以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湖南大学与湖南女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以及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从地域方面看,除湘、桂、黔三省区外,也有不少外省机构以侗族服饰纹样为研究目标,例如北京服装学院、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广东工业大学等。

图3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将整理好的文献导入CiteSpace6.1.R3 中,得出“侗族服饰纹样研究”排名前 10 的发文机构(表2)。由表2 可知,湖南文献发表最多,其次是广西、北京以及贵州。由于侗族主要聚居于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区,所以这三地研究侗族民族服饰纹样具有较大的地理优势。湖南发文最多的机构为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37篇)和湖南大学(13 篇)。广西高校对于侗族服饰纹样研究主要集中在广西师范大学(16 篇)和广西艺术学院(9 篇)。北京主要集中于北京服装学院(6)篇,贵州主要集中于贵州大学(4)篇。

表2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前10 的研究机构

由上可知,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机构合作图谱密度较小连线少,说明相关研究范围较小,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整体较弱。虽然部分研究机构之间有比较良性的互动与合作关系,但合作的基数范围小,合作关系的建立也任重道远,不同性质的机构之间也有待加强研究团队的合作意识。从研究机构的省份来看,除湘、桂、黔三省区外,其他省份对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成果较少,说明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地域局限性较大,建议本土的研究机构可以在对侗族服饰纹样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还可以推进全国范围内的有志研究学者对侗族服饰纹样进行全方位的认识与探究,通过不同的学术背景以及学术层次对侗族服饰纹样进行资源整合,在增大研究范围的同时也可以刺激多样性的研究成果出现,扩大“侗族服饰纹样”的学术发展空间。

3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内容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图4 是由CiteSpace 中的控制面板以“关键词”为节点类型的分析方式得出的“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谱左下角的时间带颜色从冷至暖表示时间的从远到近,对应着图中连线与节点代表的关键词出现时间。每个节点均由多圈年轮构成,节点圈数越多说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从图谱的节点与连线颜色来看,“织绣”“侗族”“侗锦”“侗族服饰”“服饰文化”等词最初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从节点大小来看,“侗族”“侗锦”“纹样”“传承”“民族文化”“包装设计”等关键词在该领域关注度最高。

图4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关键词共现可以清楚地展现某个研究领域的热点词,是进行研究领域热点主题探究的重要途径。为了更直观地呈现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关键词,将其出现频次排名前20 的关键词整理于表3。共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侗锦、侗族、纹样、侗族刺绣、传承、侗锦纹样、侗族织锦、侗族服饰、包装设计等。图中中心性表示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领域热点方向。一般以中介值≥0.1 为条件评价该网络节点的重要性。从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来看,表3 中,前14 位除“艺术特征”外其余关键词中介中心性≥0.1,均起到中心枢纽的作用,反映了侗族服饰纹样的重要研究领域。其中剔除名称性词汇外,“传承”(0.33)与“文化内涵”(0.24)是侗族服饰纹样研究的两大核心热点领域。

表3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出现频次排名前20 的关键词

以上可以看出学者们在侗族服饰纹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侗族服饰纹样的传承发展、发掘纹样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设计3 个方面。从时间顺序上来看,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是从对纹样本身的传承研究逐步发展为对纹样内涵以及艺术特征的探究,再转化为对纹样进行创新设计再应用的实践研究。目前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形式比较单一,对于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侗族服饰纹样本身的历史发展、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多样化特征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源,未来对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方向一定是丰富多元的。

3.2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聚类图谱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侗族服饰纹样研究相关研究热点的叙事结构,探索关键词的组合与分类,使用Log-likelihood rate(LLR 算法)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图5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聚类图谱,可以进一步了解侗族服饰纹样相关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其中,图谱左上角模块数值Modularity Q=0.8467>0.3,说明该聚类结构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 Mean S=0.8846 >0.7,说明该聚类是高效率且值得信服的。

图5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聚类图谱。

从图5 的聚类名称来看,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关键词主要聚成10 个聚类,分别为“侗锦纹样”“传承”“侗族”“纹样”“侗族服饰”“图案”“三江侗族”“四方连续”“文创产品”“图案元素”,说明侗族服饰纹样研究主要围绕这10 个聚类而展开。

聚类的代表性强弱由成员的数量大小决定,成员越多,聚类的代表性越强。聚类质量的高低由聚类平均轮廓值S 值的大小决定,是衡量整个聚类内容同质性的指标,数值越大,代表该聚类的内容相似性越高。从表4 可以看出,侗族服饰纹样研究的10个聚类轮廓值均很高,说明该聚类质量较高且各聚类关键词之间有密切联系。表格中的平均时间表示聚类关键词出现的平均年份,可以看出平均时间中最早出现的聚类为聚类7、聚类5 与聚类4,该段聚类主要讲述的是民族织锦、民族文化、图腾、传统图案整理、构图与服饰等。而中期出现的聚类则为聚类1 与聚类6,该阶段则主要是关注侗族服饰纹样的传承与保护、创新设计与装饰纹样,而后期则是聚类0、聚类2、聚类3、聚类9 与聚类8,可以看到,后期出现的新的方向为包装设计、侗锦艺术、创意设计、创新应用与文化认知。

表4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聚类明细

3.3 侗族服饰纹样突显图谱分析

突显图谱是反映某个关键词在时间区间内研究频次的骤增变化,分析突显图谱可以呈现出相关研究领域某段时期关注的侧重点、可能的转折点以及近些年领域研究中出现的前言热点,也就是学科交叉融合点。图谱是由表示整段时区的绿色条形区域组成,时区按时间顺序从左向右依次排列,红色加宽条形区域为对应关键词的突显年份,Strength 数据为突显的强度,Begin数据为突显开始年份,End 数据为突显结束年份,其中Strength强度数值越高,说明该关键词越是持续性、高强度的,越被研究学者关注。

从图6“侗族服饰纹样研究”突现图谱中 Begin—End 区段可以看到各关键词突现的起止年份。其中“图案”(Strength=2.84)、“刺绣纹样”(Strength=2.46)、“艺术特征”(Strength=2.4)、“文创产品”(Strength=2.25)突显强度较高,说明这些词是学者们的核心研究领域。图7 为“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使关键词出现的时间线视图更清晰、更直观。通过观察起止年份发现,在2008 年之前,突现词频仅有织绣,说明这一阶段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处于文化基础认知阶段;而2008—2015年,出现了“图案”“通道”“刺绣纹样”“民族文化”“侗族织锦”等新词,至此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出现了对于纹样研究的新形态,更加侧重于对纹样与文化的研究。通过对这一阶段文献整理发现,研究者对于侗族服饰纹样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侗族服饰纹样的发展受社会结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以及风俗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侗族人民认为自然界“万物有灵”,其萨崇拜、图腾崇拜、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是构建民族形象的核心文化。2016—2022 年,“艺术特征”“设计”“纹样”“符号学”“文创产品”等词频突显,说明侗族服饰纹样研究正朝着纹样设计与侗族文化传承的方向发展,以及有部分研究者以设计学理论的视角对侗族服饰纹样进行系统化的研究。而“侗族服饰”“文创产品”“三江侗绣”的研究分别从2019 和2020 年持续至今,说明创新性开放性设计是侗族服饰纹样近期的研究热点。

图6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突现图谱。

图7 “侗族服饰纹样研究”时区图谱。

未来侗族服饰纹样的研究也可以借鉴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关研究方向,如将侗族的非遗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打造出个性化、年轻化、现代化的特色产品。特别是在现今“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侗族服饰纹样的传承发展更需要打开文化数字化的传播渠道,扩大多样化侗族服饰纹样的传播媒介与传承人群,提高全民对侗族服饰纹样文化的认知水平。

4 结语

综合文章数据可知,侗族服饰纹样研究发展历程较短,研究不够成熟,但在侗族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特征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深度的研究。总的来看,侗族服饰纹样具有非常丰富的研究资源,未来的研究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多元化发展空间。侗族服饰纹样研究领域的学者们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大家坚定信心作出改变。首先,要避免出现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呈负相关的堪忧局面,不仅要重视设计作品的呈现,更要突出理论板块的研究。其次,要加强各学者、高校、研究院、大型企业以及省份跨区域跨平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侗族服饰纹样研究的力度、深度与广度。最后,学者们不仅要不断开阔自身的研究视野,还应促进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交流,综合其他学科的研究知识,融合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理论优势,为侗族服饰纹样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最后,CiteSpace作为一个可视化工具,有效整合了研究的数学逻辑及视觉思维模式,提供了一种认识和观察知识域的新方式。但其价值不应只体现在用文字来分析可视化图片,更应在未来研究趋势的预测上得以体现。

猜你喜欢
侗族纹样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4
雪人的服饰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08
藏族传统纹样中几何纹样的类型及其文化解读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3:46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乡村地理(2017年4期)2017-09-18 02:54:00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袁飞纹样设计
湖南包装(2016年2期)2016-03-11 15:53:17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