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应该成本的探究

2023-11-19 01:57:46刘健柴思敏
财务管理研究 2023年10期

刘健 柴思敏

摘要:制造业面临诸如产品设计、材料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等挑战,这些都对利润率产生影响。通过对应该成本的探究,发现设计部门应用应该成本管理方法,可以更精确、快速地进行设计与采购决策,提高成本优化效率。研究还提出一套具体的应该成本管理方法,覆盖产品研发、供应链采购和财务系统,以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高效成本控制。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短化的生产周期下,应该成本的管理成为推动制造业变革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应该成本; 应该成本模型; 应该成本模型算法

0 引言

中国制造业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未来,制造业的竞争不仅仅在于产品的制造、上市和销售,而更多地在于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以及实现企业的利润保持和可持续发展。成本是关键因素,由于市场决定的销售价格难以改变,利润主要依靠成本控制来保障。然而,质量低下的成本策略只能让企业暂时生存,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以及各项生产成本的不断攀升,企业迫切需要在成本管理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成本管理方法——应该成本法,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1 应该成本和应该成本方法

1.1 什么是产品的应该成本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产品成本成为关注焦点。但是何为成本?

成本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产品开发结束后通过财务计算结果显现出来的原始价格。所谓成本,与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对产品的性能和机能创作一样,是在设计图纸中创造出来的东西。事实上,价值和成本犹如产品的正反两面都由设计驱动。对内产生成本体现为支出,对外创造价值体现为市场的认可,二者形成了价格和利润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说“成本是创造出来的”[1]。然而为了更好地对新设计和新工艺的创造过程进行成本结果的反馈,并将其作为设计方案、工艺方案、采购策略等相关生产活动的可行性判定依据。产品成本管理需要与实时变化的设计信息和工艺信息形成更加紧密的链接,以便及时地反馈成本结果,更快速地启动相应企业运营策略。那么应该成本将是连接以上需求的钥匙。

“应该成本”源自英语短语——Should Cost,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美国“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和“动作研究之父”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对作业效率和成本的研究。应该成本可以理解对产品本应有价格的估算,所以应该成本是与实际成本相呼应的概念。虽然在实际成本管理过程中所追求的是最理想目标,但事实上难以获得。随着美国国防部引入应该成本管理[2],以及各行业越来越注重成本控制和效率、工业数字化革命的到来,应该成本估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应该成本是一种从下到上,基于物理模型应有的制造过程估算出的成本结果,所以应该成本接近真实成本但更具可操作性[3]。通过应该成本能有效地响应设计和工艺的变化,用于分析设计方案、加工过程和成本消耗之间的因果关系[4]。因此应该成本的计算方法同时也是应时而生的一种成本管理法,本文将其称之为“应该成本法”。应该成本法遵循以下几点规则:

(1)基于产品设计图的设计要素,追求可实现的最优化的生产制造工艺流程。

(2)基于产品设计图的性能要求,追求可实现的最优化的材料成本。

(3)满足产品设计和质量要求,追求可实现的最优化的人工成本。

1.2 应该成本法的管理思想

目前,我国制造业在成本方面的管理大多仍处于标准成本和目标成本管理阶段,有一些甚至处于成本管理的萌芽阶段,即成本低于价格。成本管理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制造业的变革对成本管理更高的需求逐步凸显,应该成本管理法不仅是满足成本管理的前置化和计算的科学化的要求,也是企业成本管理体系统化、体系化过程的多样性的特点。

标准成本法中的标准值是一个定额的概念值。该值是在企业现有生产技术条件、工艺方法和技术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材料消耗定额、工时消耗定额、制造费用分配标准计算出标准成本。企业贯以一个或几个标准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并不能正确反映产品消耗的真实情况,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再加上标准成本的预算控制和账务处理的目的,形成标准成本的相对稳定性特征。因此,标准成本在一个适应期内可以对成熟产品的成本结构进行核算,或者作为相似产品的成本构成参考,但不适应于从基于单一零件生产到组装总成的成本分析的要求,也不适用于从研发便开始的成本管理要求。

目标成本,从市场需求出发,在产品策划、开发和设计时便设定的成本目标。目标成本是从市场竞争价格中减去目标利润来设定成本。即目标成本=市场竞争价格-目标利润。通常分为概念设计、總体设计、详细设计和工序设计4个阶段,通过逐层挤压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目标成本与最终的实际成本往往相差甚远。

标准成本受计算方法和企业自身现状管理问题的限制,对产品设计成本、制造成本、采购成本的改善无法提供科学的依据,也就是意味着标准成本与物理模型缺乏实时的关联。而目标成本和期望获得的实际成本可能只停留在于理想的期望值中。因此要回到问题的本源,避免历史成本估算、相似件估算和期望目标等产生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应该成本的研究并丰富其方法。

鉴于实际情况的局限,标准成本更多地关注企业整体的成本结构作为参考基准辅助目标成本的设定。应该成本注重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优化,应该成本的灵活性有助于将所有的相关领域,如设计、工艺和作业等内容联系起来支撑分析工作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开展,见图1。

应该成本是用于预测制造一个产品的预期最终成本的方法和工具的集合。其核心方法是通过对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和成本动因的分析来追踪研发过程中产品的成本走势和影响因素。因此,应该成本研究的是构成一个产品真正经济成本的过程。这种成本的构成过程能够分析产品设计及制造过程所需的生产资源。这种成本构成最终形成了“应该成本模型(Should Cost Model)”。

应该成本,也可以说是由标准成本的基础上发展或延伸而来,但与之存在不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目的、对象、颗粒度、制定方法等,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弥补了标准成本管理的不足或局限性。应该成本更适合作为估算产品未来成本的依据,更适合作为制造体系的目标成本进行管理或作为“标准成本”进行管理。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风险的增加,企业的经营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的迅猛发展、客户需求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和个性化,加之市场信号的瞬息万变,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处于复杂多变的状态,应该成本法的运用也迫在眉睫。随着应该成本法的推广,成本管理将不仅仅是以财务为核心的作业方式,同时也需要将制造水平的考量纳入体系,在分析过程中体现成本创造的过程并寻求成本与价值的平衡点,最终将其称之为“成本工程”。

1.3 应该成本的制定方法

1.3.1 应该成本模型

应该成本通过应该成本模型实现。基于设计数据、工艺工序、成本动因、作业动作等专业技术方面研究,建立一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的应该成本模型。以机械加工产品为例,应该成本模型见图2。

1.3.2 应该成本模型算法

应该成本算法是与应该成本模型相匹配的逻辑方法。在使用应该成本算法时往往是以零部件的设计方案作为出发点,并且着眼于不同设计方案或工艺方案的各应该成本要素值的输出及变化对比。通过应该成本算法计算应该成本时,参数系数的取值以设备参数、工艺标准、工艺定额标准、人工标准等为依据,并对应相应的工艺工序,同时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异性。

以某中厚板件的应该成本为例,该件为平板下料厚度22mm。根据规划的加工数量可以有多种工艺方法的选择。该中厚板件见图3。

在应该成本的计算过程中需要分析不同工艺路径下的应该成本情况。由于工艺的不同,在设备选择、设备参数、加工效率、材料消耗和工时消耗等方面都会相应地出现差异性的输出,见图4。

适时根据不同的工艺路线输出该工艺路径下的成本是应该成本计算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各工况下成本值的输出和分析比对不仅可以获知零部件在各研发阶段的成本的数值,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扩展性地了解其他可能的生产方式及该生产方式下对总成本的影响,可实现并最优的总成本就是该产品设计方案的应该成本。通过3种方案的计算,本案例的应该成本为148.98元/件,见表1。

成本计算方法不仅要响应不同工艺路线下的应该成本数值的输出,也需要对设计方案的变化做出及时响应,这样才能在应该成本法的应该过程中实现效益的

最大化。下面以另外一个薄板件产品为例。A和B是该薄板零件的两个不同设计方案,设计师考虑通过设计的改变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减少加工复杂度来改善零件的成本,见图5。

A方案和B方案在平面搭接和圆孔的过渡区域进行了设计更改,不同的设计造型使得模具的成型过程发生改变。新的设计方案降低了模具成型的步骤,通过应该成本法的计算可以印证B方案确实可以在成本的输出方面有所改善,见图6。

由于B方案在过渡区域将方形改为圆形的同时将圆孔处的外翻结构改为内翻结构,因此可一次成型。由此节省了加工的步骤及相应的加工时间,同时还减少了原有模具数量,见表2。

基于以上的设计改变,应该成本法快速响应设计更改所带来的变化,能够与设计方案、工艺工序紧密衔接从而实现应该成本模型的现实作用。从应该成本结果来看,B方案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更优,成本下降了约13.4%,见表3。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发现,应该成本算法更关注与产品的研发过程是否相匹配,需要设计与工艺、采购、生产等其他相关专业积极合作,以成本源头为出发点,实现企业成本与利润间的收益最大化,从而提升企业项目在激烈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见图7。

目前,很多公司仍然采用电子表格进行成本计算,在信息导入的源头大量采用二维工程图样结合人工理解和读图的方式展开工作,这将耗费大量人力且效率低下。而现在三维数字化技术在设计、工艺等产品开发过程的应用已经普及,成本相关专业也可借助计算机技术来计算产品的应该成本,例如结合MBD技术把产品信息和工艺信息导入的过程从二维识别升级为可贯通的三维数字信息,可以极大提高运算效率。同时让公司的成本管理提升到数字化管理,与研发PLM系统和生产ERP系统并驾齐驱。只有这样迅捷地进行可制造性分析和成本结果反馈,才能满足现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对项目进度、研发效率和成本控制的需要。

2 应该成本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价值

2.1 应该成本运用于企业设计、生产、采购的成本创造

有效的产品成本管理应存在于多个层面,跨越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否则,工程师将在不了解其真正的成本影響的情况下做出错误的设计决策;采购开发工程师通常无法掌握足够准确的信息与供应商进行价格谈判。

2.1.1 参与设计的可制造性(DFM)分析

应该成本强调“基于产品设计图”和“最优化”问题,与“产品成本的80%因设计而锁定”的公认理念是一致的。设计的可制造性与应该成本息息相关,应该成本天生就非常有利于促进可制造性设计。

例如在丰田,首席设计师负责丰田汽车的产品设计,同时也负责目标成本计算,被称为“产品总裁”。可见丰田公司对产品成本的重视从研发端就已开始,这应该是丰田成功背后的秘诀之一。因此“丰田设计师”被认为是真正的“设计师”,即“广义的设计师”, 因为他们在利润上承担责任,不只是单纯地制图、设计。这样的管理制度是极限发挥产品价值和利润的基石。

2.1.2 参与生产制造的成本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引入了一种成本优化策略——精益制造。当时,美国商界经历了一场关于日本制造商不可逾越的效率的广泛恐慌。之后,中国许多大企业也开始学习和效仿推动日本“精益制造”方法。在精益制造理念中,浪费是指不会直接影响产品最终价值的任何成本。至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精益化程度仍较低。

虽然“精益制造”这一术语已成功普及,但是由于制造工艺与成本动因的分析不足,很多企业依然没享受到“消除浪费”的巨大好处,低效问题一直困扰着制造企业管理者。更好的成本估算一直是更有效生产的必要因素,应该成本这种基于工艺、工序、设备等加工参数计算及其加工工艺优化特点,用于生产制造的成本分析,将成为有效生产的必要因素。

2.1.3 参与采购开发价值分析

过去几年,供应链问题一直是制造企业的“眼中钉”,包括供货延误、原材料短缺和价格谈判困难。特别是重型制造企业,其运营成本竞争力因此落后。利用应该成本与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做比较分析,便于供应商的选择或促进双方改善成本效益。此外,还可以缩短供应商的报价时间,优化供应商协作/谈判过程。

有了应该成本,如果供应商的报价与应该的成本估算存在很大偏差,就可以对包括报价在内的对利润率的假设的合理性提出质疑。无论是考虑收回自制还是改善供应商协作/谈判,彈性供应链都可以为制造企业提供优势。

另外,随着产品开发和报价时间变短,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利用增强的制造成本估算能力来追求精益制造和其他成本降低策略,以便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这种竞争趋势似乎只会加速。

2.2 将应该成本管理工具交到工程师手中,树立应该成本战略管理观念

为什么建议将应该成本管理工具交到工程师手中?工程师是最了解特定功能、产品或服务资源等方面问题的人,如果他们也深入了解产品的应该成本,将更清晰地知道影响产品持续开发的因素。

如果自上而下地管理成本,则可能做出远离产品的决策,尤其是在大型组织中。设定一个广泛的降成本目标,可能会以牺牲增长或实验为代价来削减支出,这是大家不想看到的后果。如果将成本数据带入工程师的日常开发工作流程,他们自然会寻找成本优化方法,就像他们日常寻找任何其他指标的优化一样。成本优化将更加高效和有效,因为真正影响决策的选择是在基层做出的。可以在组织结构上将成本管理和产品开发整合,便于工程师更好地了解产品成本影响要因,并准确识别其优化机会。

应该成本的构成数据越详细,其相关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就越高。这些数据将对工程师在产品设计和资源获取方面产生积极影响。颗粒度越小的成本明细,使整个团队中各类工程师能够更精确地定位优化。

从设计工程师开始,到工艺工程师,至采购开发工程师,都紧紧围绕应该成本工作,产品链上上下下都行动一致,多职能参与,将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成本战略管理观念。

2.3 企业成本管理的工具

2.3.1 产品研发成本管理

新产品研发时,一般设有目标成本,是由市场售价预测和公司利润期待推导出来,是由上而下制定的,原则上设计师按该目标进行图样的设计。到产品真正推出时,很多时候产品的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相差甚远,而且通过无数次修改也难以达成目标。如果采用应该成本与目标成本比较,存在的差异代表设计贡献或需要改善之处。而对于需要改善之处,越早发现,越早控制,越有利于成本控制。

2.3.2 供应链采购成本管理

采用应该成本与实际采购成本相比较,存在的差异代表采购贡献或需要改善之处。采用应该成本,采购开发工程师明确知道改进的方向;同时,出现问题时可区分到底是设计还是采购的责任。

2.3.3 分厂生产成本管理

同理,可用于生产各模块费用的管理。

2.3.4 财务系统成本管理

用产品的应该成本替代标准成本的传统计算方法,通过优化的工艺路线、更细的成本颗粒度,以及真正的应该定额、应该费用,能更真实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盈利情况和运营问题所在。

产品的应该成本管理方法,是可以从产品研发过程就可引入并实施的具有成本意识的方法。整个产品团队中共享有意义且及时的成本数据,以消除信息孤岛并培养成本透明文化思想,使每个产品团队都能了解设计和采购决策等如何影响成本。此外,还可有效促进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并确保各部门活动或改进方向协调一致,以便达到目标成本。这样的成本管理,会提高整体底线,为公司带来巨大的财务改善。

3 结语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快速缩短,企业对自身的成本管理需要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应该成本理论为该挑战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工具,强调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采购等环节,全方位地考虑和优化成本,从而实现公司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在设计图样阶段,应该成本就开始发挥全面参与的成本管理工具角色,体现设计师在控制产品成本中的重要性,并强调精益制造的理念和实践。在供应链管理中,应该成本为采购开发工程师提供实时、准确的成本参考,以便选择供应商、谈判价格和优化供应链。此外,应该成本也为企业财务系统的成本管理提供更为科学、详细的计算方法。

成本管理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计算和控制手段,而应当被视为一种战略管理的思维方式。将应该成本的理念和工具深入企业的各个环节,需要企业的各级领导、工程师、经理等从战略层面深化对成本管理的理解,从实践层面改进和优化成本管理的工作流程。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成功的企业需要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能持续优化产品质量和成本,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应该成本的管理理念和工具成为这些成功企业的有力支持。在未来,期待看到更多企业能够积极引入和使用应该成本,开创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三木博幸.成本减半[M].赵晓明,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2]CARTER A B,MUELLER J.Should cost management:why? how?[R].2011.

[3]aPriori.A guide to manufacturing cost estimation[EB/OL].(2023-05-21)[2023-05-26]. https://www.apriori.com/manufacturing-cost-estimation/.

[4]UK Government Commercial Function. Should cost modelling[R].2021.

收稿日期:2023-05-26

作者简介:

刘健,女, 1974年生,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企业产品零部件成本模型研究。

柴思敏,男,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品应该成本模型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