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经验人人都可以有,如何对已有经验进行分析与反思,才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叶澜教授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
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主阵地是课堂,将课上好是教师成长的支点。怎样才能在上课中找到自己成长的支点呢?
听课:成长的起点。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留心天下皆学问”,这些道理大家都清楚。那么,听课要怎样听呢?
首先,教师自己要预习,了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其次,教师本人要设想一下,假如我上这节课,又会怎样去上,以便听课时有个对比。
听课要认真观察和记录,听课后要对比反思。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些亮点和风格,也有弱点和不足,如果用心去领会,择善而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上课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课堂教学能力就能得到逐渐提升。
模课:成长的“充气点”。所谓“模课”就是向优秀教师学习,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技巧等。新教师用心去模仿是十分必要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例认真地观看和研读,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模仿中吸收他人的精华,不断锤炼自己,分析各种教学技能的类型、特点、效果;选择不同课型,如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进行教案设计,然后进行分析、评价,重点在教师的教学技能、语言艺术、细节处理、教学机智等方面。最后,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语言风格到课堂结构的设计思路等进行创造性地改革,力求体现个人的教学特色。
教学如果一味地闭门造车,必然阻碍教师自身发展。因此,教师通过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合理把握,模仿优秀教师对教材的合理处理、熟练驾驭,都是教师成长的捷径。当然,模仿不等于“全盘照收”,而应该是吸收和再创造,模仿更不是“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自己的课”,而是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
备课:成长的“入门点”。 说到备课,许多教师都简单地理解成写教案。其实备课应该是一种教学设计,是课前的预设。常规的备课就是备教材、备教法、备过程、备学生、备教师。
的确,每一节课教师要关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了然于胸,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使拟定的教学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教师对关键点、重点、疑难点务必备透备精,把学科知识的主体、重难点、突破的关键、问题创设与思维培养、知识形成过程与方法作为备课的重点。
备课是教师的教学常规,也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入门点”,深入钻研备课的艺术和技能,是教学入门必须经历的步骤。
磨课:成长的“支撑点”。磨课,就是磨尽同课之精华,养出自我之新意。磨课是一个深度的研课过程,要在吸取別人亮点基础上,演绎出自己的特色和见解。磨课时一般要通过参考、比较、思索实现课的优质有效。
磨课的内容一般是磨目标:这节课究竟要干什么?磨教材:课堂需要怎样的教材?磨环节:哪些环节是课堂必备的?磨学生:学生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磨细节:学生提什么问题,该如何反馈等等。
教师通过磨课,不断切磋、研讨、设计、实践、反思以不断提升课堂效果,这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悟课:成长的“着力点”。悟课,是教师对上课境界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教师个人备课而言,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和善于反思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善于“悟课”的过程;就教师群体备课而言,思想火花的碰撞,集思广益的达成,其实也是善于“悟课”的结果。可见,悟课是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理性观察和思考。在思考中升华,悟出课的本质与精华,悟出课的重点与难点,悟出教会学生的方法。
教师如果对要上的课入脑入心,上出一堂精彩的课,只需要一支粉笔就够了。教师备完课之后,一定要静下心来理性地反思一下,以便提升自己的课堂感悟力。“悟”的过程是将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技巧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理论的内化过程。没有“悟”的过程,就没有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品课:成长的“发展点”。品可以理解为品尝,也可以理解为品味。品课,可以是品自己的课,也可以品名师的课。品味课堂,品味过程,品味亮点,品味自己,品味学生,反思不足,改进方法。
名师的课风格各异,充满魅力。他们有的妙趣横生,有的情智交融,总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使每个孩子带着好奇、充满信心地跃入学习乐园,他们的课会让你回味无穷。
教师对自己的课更要品一品,品出其中的优劣,品出差距,品出自我,品出个性与风格。只有细细地去品味,才能获得其中的奥妙;只有细细地品味,才能更好地去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