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19 10:55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3年16期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污染物

汤 莉

(自贡市生态环境监测服务中心贡井站,四川 自贡 643000)

引言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出现成因复杂、事故出现时间短且造成危害较严重等特点,而这些特点意味着我国要将防范工作作重视起来,加大对生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扶持力度,构建专门的技术规范体系,并将众多的合理的措施使用到现实中来。

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特点

1.1 突然爆发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从字面上就能明确其特点,既是突然爆发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就意味着环境污染事故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及任何环境下发生,因而导致其危险性和隐患性都较高,一般程度的监测工作和防护工作都很难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面前发挥出较好的效果。并且,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如果一直没有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不确定性重视起来,会给群众带来严重的威胁[1]。

1.2 形式多样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形式的多样性。该特点主要表现在其会发生形式能够由表现形式分为爆炸型、泄露型,由环境要素又被分为水污染型、气污染型以及水气共同污染型,由诱发事故的污染物种类又被分为化学物质致污型、核物质致污型、污染物排放致污型等。而环境污染事故的形式越多,也就意味着防范工作的难度也越大,越需要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将这方面的问题重视起来。

1.3 危害性大

首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危害性严重的特点,其带来的危害会给群众带来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问题,也会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生命系统产生严重的威胁。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为例,该事故造成的后果,有1 720人因辐射而致癌,当地的13万居民流离失所,周边环境也受到了破坏,相关国家也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灾难。其次,正是因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危害性大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更加完善的系统监测体系,并结合实时性强、全面性较好的处理措施来应对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需努力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率以及发生后造成危害性都降到最低[2]。

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概况

2.1 环境应急监测的概念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应急监测,又被称之为环境应急监测,其表面意思就是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有专门的监测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通过使用便携的仪器进行监测工作,将事故发生现场的污染物质数据、受害地区的环境状况进行整理反馈。而广义的环境应急监测,是指的包括重大污染事故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等内容在内的应急监测概念。

2.2 环境应急监测的重要性

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频发。比如,黑龙江伊春鹿鸣矿业公司尾矿库泄露事故,泄露量达250万方,是国内近20年最大的突发环境事件。黑龙江下游就是松花江,位置极其敏感,钼超标80多倍,处置难度非常高。另一件是贵州遵义桐梓中石化西南成品油管道柴油泄露事故,由于企业研判失误、先期处置不当等原因,对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重庆是綦江区和江津区的地表水、土壤、饮用水造成一定影响,成为一起跨省界污染的重大事件,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不利影响。

2.3 环境应急监测作用

首先,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中是作为重要的一步工作的,如果没有系统化的应急监测,工作人员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中无法明确相关污染物的重要数据,而这也就会影响到后续的防治工作,甚至在获取了错误的数据之后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事故进一步恶化的情况,给该事故造成更多无法挽回的后果。

3 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应用

事件发生地的有关部门的电话接线人员或网络信息接收员在得到事件通知后,就需要立即将日常工作中就定期处理好的应急监测预案启动开,并按照预案组织人员、调集设备,以最快的时间做好相关步骤并进行监测,监测结果也需要及时整理并上报。需要以动态调整机制为监测方式,一般每10~20千米布设1个控制断面,每个监测断面配备三组采样人员、三辆样品运输车,每隔50千米建设好一个安排了分析人员的临时实验室或专业的监测车。

3.1 点位布设

具体的应用详细内容可以参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和《重特大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规程》要求,完成相关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江河地区发生事故,要在已经得到具体的发生地的基础上,将工作的中心放在其下游,及时完成相关布点工作,然后将对照断面(点)布设于事故发生地上游,并依照水流的流速的具体情况,例如,流速较小时,就可以将在不同水层的污染物的特质作为一项重要的采样内容,并在在因事故出现了一定的影响区域内合理设置一些设施,如饮用水取水口等。

若在湖库地区或发生了事故,就要通知监测人员在一日、一小时、半小时等不同时间间隔里,对水流的具体方向进行监测,根据相关监测结果得出具体的方向并以此为依据布点,而污染物的采样可以依照江河地区的方式来进行,而对照断面(点)则是要设置在水流上游地区,特殊情况下湖库地区出水口和饮用水取水口也要给安排采样。而一般每10~20千米布设一个控制断面的是面临污染带较长的河流型突发水环境事件时的处理方式。若污染物超过100千米,可适当增加断面间距[3]。

3.2 确定特征污染物

一般情况下,特征污染物都是能够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力,并且一旦出现在相关事件中,就是作为排放量较大或超标倍数较高的污染物质。与此同时,特征污染物对于空气、土壤都有较大的影响,且对水生态环境更为突出。因此,为了解决特征污染物的相关问题,需要根据事件类型、污染物特征、生产工艺等,结合事件发生地沿线河流的实际情况确定特征污染物,在设备条件满足相关要求时,也可以将适当增加监测指标,或者完善水质全分析监测的相关流程、步骤,完成更全面的监测。

3.3 确定监测频次

应急初期,控制断面原则上每1~2小时监测一次,其中,各控制断面采样时间应相同。而原则上,每天实际监测的次数应当不少于一次,相关监测人员要考察好实际监测地区的动态情况,注意每一个监测细节,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并且要保证这些监测内容可以用于后续的相关工作。

3.4 落实现场采样

重特大突发水环境事件发生后,首要工作是召集该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在特殊情况,例如,当地的人员储备不能满足处理重特大事件的要求时,应第一时间联系其它地区协调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以便进行人员或物资的补充。实际应对重特大事件时,每个监测断面配备2~4组采样人员,每组至少2人,样品运输车尽量给每个小组配齐一辆,而后续工作中也可以按照实际采样断面的交通情况调整人员和车辆的数量。水质采样过程中应注意代表性、规范性。

3.5 完善现场采样记录

作为重要的一项材料,采样记录需要满足记录如实、现场完成、内容全面这三点,相关记录人员要在采样之前就准备好常规例行监测的表格并且完成记录工作,其中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现场示意图,特别表明重点位置的标志性特征物名称,采样断面(点位),采样时间等。

3.6 做好样品管理

样品的管理首先要明确分类方法,并做好样品编号、监测项目、采样时间地点和人员等信息的整理。相关人员在整理好不同样品的性状和监测项目之后,将已经整理好性状的样品放置到专业容器中,为了避免出现意外状况,要将样品保存方法整理到电子表格或纸质表格中,相关人员定期对照表格进行检查,在减少安全隐患的基础上保证样品不受损害。若相关样品需要将一部分或全部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则要保证样品的时效性,尽量减少样品采样和分析之间的时间段,尽量加快运输速度。而且还针对样品的本身特质采取相关工作,例如,针对存在挥发特性或者是温度到达相应的程度后就发生较强烈反应的样品时,温度就是其在运输或保存时要时刻进行监测的内容。并且要时刻注意样品的储存容器在运输前是否已经做好密封工作,可以在对照样品采集记录单或者是送样清单时一一进行检查,并在检查好密封性之后使用专门的材料进行分隔,降低样品晃动和碰撞的后破损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几率。

样品交试验室时,双方应有交接手续,包括核查、签字等步骤。而对有一定危险性或者是相关性状没有被明确的样品,要在送达之前和送达之后都及时告知接收样品的人员,做好这项工作的原因,是避免相关人员在接触存在危险性的样品之后没有采取安全措施,出现严重意外事故的状况。此外,对于特别的污染物样品,应作无害化处理或送有资质的处理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4]。

3.7 选定监测方法

为确保快速、及时、准确,可采用现场快速监测、在线监测、实验室手工监测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应急监测。应急监测初始阶段需快速掌握污染物浓度和污染团移动情况,应选择便携式、直读式、多参数的现场监测或车载快速监测方法。而为了尽快精准掌握污染物的相关具体数据、污染团位置,并制定出高效的应急决策,也可以选择实验室手工监测或其它更高精度监测方法。

突发水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要加强质量控制工作。对突发水环境事件现场应急监测时,应按照标准规范或仪器作业指导书等要求进行仪器校准。应急监测方法之间比对测试,便携式监测仪器、在线监测设备和实验室手工监测在对同一系列水样进行测试时,其测定结果变化趋势应保持一致。

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对应急监测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确因仪器问题导致数据偏大时,应以实验室手工监测方法测定为准。上下游联合监测的应制定联合应急监测方案,及时共享数据信息。

3.8 完善实验室原始记录及结果表示

突发事件实验室分析的原始记录要有明确的编号,这个编号尽量按照日期、区号等内容进行编排,并且记录时做到同一事件的记录编号统一,以便后续按期归档。此外,对定量监测结果应以定性、半定量或定量形式表示,或者使用“检出”或“未检出”表示。半定量监测可给出所测污染物的测定结果或测定结果范围,定量监测结果应给出所测污染物的测定结果[5]。

3.9 终止应急监测

终止应急监测的情况是出现连续三次监测结果都已经达到了事先设定好的一个标准线,或者是当地组织的专家团队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终止意见。需要注意表面上的应急监测工作虽然完成了,但是实际上还有部分数据分析、材料整理等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这些相关工作将作为后续预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或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依据。

3.10 组织跟踪监测

污染物质进入周围环境后,其浓度会逐渐降低。为了掌握事故发生后的相关情况,在应急监测终止后,应按照应急指挥部要求组织跟踪监测,直至环境恢复正常。

4 提升应急监测能力的措施

4.1 提高风险意识,做好应急准备

摸清辖区内潜在风险源和特征污染物。建议各地区结合污染源普查、环统等资料分级别建立风险源名单,根据行业类别、企业使用原辅材料、生产工艺、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数量,识别特征污染物,从而有针对性建设应急监测能力。

做好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日常维护。应急监测设备正常使用,是应急监测的设备保障,及时更换试剂、耗材、备品备件,定期开机检查仪器性能,确保应急监测工作到位。

4.2 严格落实应急监测响应时限

根据《四川省生态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县级监测机构原则上接报后30分钟内,驻市(州)监测机构40分钟内,成都站和省总站1个小时内完成人员出发的全部工作,备勤人员也60~90分钟内到岗,及时响应、出发、监测、报告以及总结。做到准确、快速。

4.3 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

相关部门在应急监测工作中,能够起到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尽快建立起明确的监测设备购入制度,为当地的相关技术和设备的升级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以物质层面的提升来带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等意义上的提升。第二方面是建立环境监测绩效制度,其主要作用是将个人或团体的绩效考核与环境监测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结合一定的奖惩制度,奖惩的资金也可以流向应急监测工作,实现资金和政策两方面的支持。

5 结语

综上所述,应急监测工作是当前有效、及时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其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此,需要各地的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将该项工作重视起来,从基础建设工作做起,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在高校、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研发相关技术以及器械,不断完善应急监测机制,以此将目前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解决好,以及延伸出更多的保护环境、修护环境的方案,提高环境质量,为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携手共进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突发性环境污染污染物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新污染物治理》专刊征稿启事
你能找出污染物吗?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