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眩晕临床研究进展※

2023-11-19 04:31郭雅雯张雯雯
河北中医 2023年9期
关键词:风池针灸有效率

郭雅雯 王 丽 张雯雯 王 凌

(1.陕西中医药大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科,陕西 西安 710003)

眩晕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包括眩和晕两种表现。眩是指自觉视物不清,眼前发黑;而晕指视物或自觉自身旋转,伴头晕。因眩和晕两种表现常伴随出现,故总称为眩晕[1]。眩晕发无定时,症状有轻有重。轻者晕时或晕后休息即可缓解不适,重者会出现呕吐、行走不稳等。眩晕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贾海骅等[2]研究表明,在我国每年眩晕的发病率大约是1.4%,而老年人是高发病人群,年龄越大,其治疗过程越漫长,治疗效果也越差。现代医学认为,眩晕发生的部分原因是由生理性引起,如坐船、心理紧张等;部分原因也可由前庭神经元炎、耳石症、后循环缺血、创伤后导致[3]。现代医学治疗眩晕的方法系统,多实行针对病因、针对症状、康复理疗及心理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4]。但长期服用西药会损伤患者机体功能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5]。中医作为我国几千年的宝贵财富,在古代就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代医家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对眩晕有更灵活、更有效、更全面的认识和治疗。兹将近年来中医治疗眩晕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眩晕提供依据。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眩晕的病因是体虚、情志、饮食、外伤、劳倦等引发风、火、痰、瘀、虚侵袭脑窍,脑窍失养,而发为眩晕。中医古籍中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就有丰富的阐述。《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旨在说明因风致眩晕,与肝相关。刘完素在《河间六书》提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提出火致眩晕的观点。《伤寒论》有“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说明张仲景认为痰致眩晕[6]。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使用通窍活血汤治疗眩晕,认为瘀致眩晕,活血化瘀可治眩晕。《灵枢·海论》提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指出因虚致眩。现代医家在古代医家认识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眩晕的病因病机有很多新认识。王敬卿认为,前庭神经炎性眩晕不仅由内风所致,而且外风也可使眩晕发生[7],治疗中通过分阶段治疗、使用祛风药物、调整五脏的方法熄风止眩。张怀亮教授认为,肝经风火是眩晕急性发作时期的核心原因,火致气机失调,扰动脑窍,风与火密不可分,故在治疗上辨病和辨证结合,同时注重心理辅导,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8]。蓝华方等[9]认为“痰”为导致眩晕的主导原因。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瘀致百病,百病也可致瘀,因此治疗眩晕时灵活应用活血化瘀药物,如川芎、牛膝、丹参等促进新血生,从而达到“治晕先治血,血行晕自灭”的治疗效果[10]。邱琦等[11]认为,髓海失养导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通过补虚及通窍改善后循环血液流通,从而减轻眩晕。由此可见,在眩晕的病因病机方面古今医家有相同的认识,现代医家更有拓展和发扬。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杨军林[12]将90例高血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5例予天麻钩藤饮治疗。结果: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郑超群等[13]将60例胆郁痰扰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柴芩温胆汤(药物组成:柴胡、黄芩、茯苓等)联合中药穴位贴敷(川芎、芥子、法半夏、茯苓制成贴敷,贴于患者双侧翳风、神阙)治疗,对照组30例予盐酸培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眩晕病临床证候评价量表、眩晕障碍筛查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余红兵[14]将74例眩晕合并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7例予逐瘀通脉胶囊治疗,治疗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辨证治疗。结果:治疗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眩晕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马玲[15]将70例气虚清阳不升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予益气温阳补虚汤(药物组成:天麻、石决明、黄芪、枸杞等)治疗,对照组35例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6%,对照组总有效率8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眩晕障碍评分、脑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5)。赵沁慧等[16]应用吴茱萸汤合苓桂术甘汤+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痰浊中阻型后循环缺血眩晕,结果:患者眩晕相关症状积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刘红丽[17]将9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7例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和其他相应对症治疗,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结果:2组治疗后动脉血流速度均提高(P<0.05),治疗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低于对照组(P<0.05)。杨国娟等[18]将105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2例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治疗组5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定眩方(药物组成:丹参、法半夏、石菖蒲、川芎等)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脑血流动力学、中医证候积分、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亚型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且不良反应更少。

2.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通过针具或艾灸作用于人体穴位、肌肉等部位,从而达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王鑫等[19]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随机分为3组,温针灸组30例予温针灸治疗(取穴:风府及双侧风池、完骨、天柱),针刀组30例予平衡针刀(肩部、腰部)治疗,联合组30例予温针灸联合平衡针刀治疗。结果:3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联合组改善更明显(P<0.05)。蒋霞[20]将160例脑动脉供血不足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80例予盐酸倍他司汀片、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灸(风池、风府等+辨证取穴)及穴位贴敷(药物组成:川芎、桂枝、泽泻等)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生活质量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田玲玲等[21]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子午流注无创针灸(每日辰时温针灸风池、外关、夹脊穴等)联合加减血府逐瘀汤治疗,对照组30例予天麻素注射液和盐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眩晕、呕吐等症状好转,生活质量和工作恢复正常,优于对照组。强茗等[22]应用针刺(通络止眩针针刺百会、丰隆、足三里)+三参通络汤(药物组成:党参、丹参、西洋参、当归)+常规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70例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结果:总有效率94.29%。经过此法治疗后患者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有所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所提高,并且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陶娜[23]将60例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小醒脑”针刺(取穴:上星、百会、风池)结合温针灸(取穴:百会、三阴交)治疗,对照组30例予普通针刺(取穴:百会、风池、气海等)治疗。结果:2组临床症状均缓解,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眩晕障碍量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基底动脉等血流情况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侯亚菊等[24]将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对照组40例予针刺治疗(取穴:血海、腕骨、颈部腧穴等),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颈复汤(药物组成:木瓜、当归、天麻、土鳖虫等+辨证加减用药)。结果:治疗组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眩晕症状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邱亿明[25]应用针灸(攒竹)、电针(颈夹脊穴)、小针刀(寰椎横突和硬结条索状物压痛点)治疗颈性眩晕,经治疗患者眩晕不适减轻,肌肉松解,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无明显并发症,治疗安全性较高。

2.3 推拿治疗 推拿是医者通过推拿手法作用于患者一定部位,达到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舒筋通络的疗效。杨艳等[26]采用“揉、推”的推拿手法作用于颈性眩晕患者风池、百会、风府等穴,再用颈部牵引、旋转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并能调节D-二聚体含量。宿录贞[27]采用手法复位+推拿治疗+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盐酸氟桂利嗪+地芬尼多片治疗37例颈源性眩晕患者。结果:总有效率97.3%,患者生活不适度降低,并且对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有促进作用。杨炉水等[28]将7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5例予枕颌吊带式间歇性牵引法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推拿治疗(放松肌肉+点穴+复位)。结果: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推拿治疗能缓解颈部肌肉紧张,还能刺激穴位以调节病理状态。石丽飞[29]应用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老年颈性眩晕,推拿以按法和揉法为主,作用于风池、肩井等穴,配合一定的旋转复位法。针刺风府和悬中等穴。结果:患者肌肉不适缓解,此法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血液循环,改善眩晕带来的不适和其他临床症状。祁龙[30]应用推拿整脊复位手法+针灸(取穴:百会、大椎、风池等)治疗颈性眩晕40例。结果:患者眩晕残障评分量表、颈性眩晕症状与颈部功能评估量表及眩晕VAS均改善(P<0.05),眩晕复发情况减少,表明治疗效果优良。刘再高等[31]用枕颈交界区推拿法(理筋+整复)治疗64例颈性眩晕患者。结果:治疗后患者眩晕VAS、颈椎主动活动度评定、眩晕障碍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董偓[32]将68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予三部推拿法(①开源增流于颈臂穴;②补偿平衡于华佗夹脊穴;③解痉畅通于双侧风池穴)治疗,对照组34例予常规推拿治疗(揉、按、捏等方法作用于肌肉或百会、风池等穴位)。结果:治疗组眩晕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眩晕持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在治疗过程中舒适度更高。

2.4 其他治疗

2.4.1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是通过将王不留行、莱菔子等中药籽粘贴于胶布中央,再贴于耳部对应穴位,每日按压以通经活络。任莉琼等[33]对40例后循环眩晕性患者用耳穴贴压于耳部的脾、枕及皮质等穴,每日在相同时间用中等力度按压,并配合西药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患者证候积分、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其治疗有效率95.00%。

2.4.2 药包热敷 药包热敷是将药包中的中药进行加热,作用于人体患病部位或穴位上,用中药及其温热性达到温通经脉、畅达全身的作用。廖莉等[34]对47例颈性眩晕患者实施温经通络药奄包(药物组成:青风藤、葛根、艾叶、络石藤等)热敷结合中医辨证施护治疗,治疗方法还包括耳穴贴压、饮食调护、日常规律起居等。结果:患者眩晕残障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本组治疗前改善(P<0.05)。

2.4.3 中西医结合 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取长补短,更好地治疗疾病。黄美英[35]将7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予眩晕汤(药物组成:蔓荆子、胆南星等)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对照组39例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V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徐日明等[36]应用平肝熄风汤(药物组成:槲寄生、珍珠母、牡蛎、全蝎等)及氟桂利嗪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103例,其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患者。结果:治疗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眩晕程度降低(P<0.05),血糖及血脂水平、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水平改善(P<0.05)。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优良,并能对患者的病理状态起到明显调整作用。

3 结语

眩晕发病机制复杂,可由其他疾病引起。现代医学治疗眩晕虽有一定作用,但患者病情易反复,伴不良反应。而中医从古至今对眩晕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黄健庭等[37]认为,眩晕证型包括痰瘀阻窍型、气血亏虚型、肝阳上亢型等6种证型,包括风、火、痰、瘀、虚5种致病因素,其中因“痰”致眩的病例最多,并且脾是导致眩晕的重要脏腑。因此,治疗过程中要辨证求因,针对致病因素选取方法治疗。根据整体论治的原则治疗眩晕,疗效更高。中医治疗眩晕方法多种,治疗作用明显,治疗过程痛苦小,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较高。但中医对眩晕的治疗缺乏大量的临床数据和案例支持,治疗体系不够完善。因此,为推广和提高中医治疗眩晕的有效性,需要更多的研究。

猜你喜欢
风池针灸有效率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很有效率
基于数据挖掘对郑启仲小儿风池气池诊法经验的规律研究❋
政治备考:如何背书最有效率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墨风池诗词选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