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学术回顾与发展趋势

2023-11-18 09:33:48龙,陆玥,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播学扎根理论

白 龙,陆 玥,江 天

(1.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南京传媒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3.南京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扎根理论的研究缘起

作为一项科学规范的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自从1967年被提出以来,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逐渐被重视。扎根理论并不是某种特定的理论,它是定性研究的一种通用方法。扎根理论主张通过扎根于实地搜集而获取数据资料,包括定量数据、档案记录,以及通过访谈、观察和调查等手段获取各种数据源①Ralph N,Birks M,Chapman Y,“Contextual Positioning: Using Documents as Extant Data in Grounded Theory Research”,Sage Open,Vol.4,No.3,2014,pp.1-7.,逐步建立有解释力的实质理论。②Walsh I,Holton J A,Bailyn L,Fernandez W,Levina N,Glaser B,“What Grounded Theory is.a Critically Reflective Conversation Among Scholars”,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Vol.18,No.4,2015,pp.581-599.扎根理论是迭代的,研究者通过不断比较将经验材料概念化,形成概念之间的关联,然后从中找到潜在的社会解释模式和结构。与量化科学研究方法的假设演绎相比,扎根理论是归纳型研究,通过归纳推理,从社会的特定经验和观察分析得出一般性的原理。研究者可以从对经验事实的仔细分析中得出某些推论。经典扎根方法固有的假设如下:(1)有些事情可以在社会当中客观地观察到;(2)这些事件以可以概念化的可预测模式发生;(3)扎根理论力图从参与者的角度(从他们的言语和行为)来理解过程;(4)扎根理论是动态的,因为它们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暂定假设组成,这些假设随着新事实的出现而被修改。③Andrews Tom,Alvita Nathaniel,“Awareness of Dying Remains Relevant after Fifty Years”,Grounded Theory Review,Vol.14,No.2,2015,pp.3-10.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有所不同的是,扎根理论强调研究者要对理论保持敏感。但理论建构并不是基于前提假设和人为臆想实现的,只有不断地对经验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从下往上不断对材料进行凝练和归纳,将概念和思想从经验事实当中抽象出来,才能最终形成理论框架。

作为一项开创性研究方法的扎根理论,源自施特劳斯与格拉斯1965 年出版的《濒临死亡的意识》,这是一本涉及对绝症患者进行医疗披露的实质性理论书籍。他们研究的初衷是为创建更为合理和更富有同情心的临终护理效果。事实上,美国人不愿意公开谈论死亡,更不会向他人诉说自己即将死亡。于是施特劳斯与格拉斯打算深入医院研究,他们在旧金山湾地区的六家不同医院进行了密集的田野调查,以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临死的患者以及患者与他身边的人,如家庭成员、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牧师等的社交互动过程。书中基于人们真实生活经验的数据来揭示谁知晓患者濒临死亡,谁会将濒临死亡的消息透露给患者,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医院的工作人员会对濒临死亡的患者及其家人采取行动,以及会发生什么变化。研究发现,关于“临终意识”影响理论,有四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即封闭意识、怀疑意识、相互欺骗意识和公开意识。不同类型的意识对医患互动有重大影响,医护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调整护理策略。随后施特劳斯与格拉斯在《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开创性地描述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此后,扎根理论应用逐渐从社会学领域推广到其他学科。

二、文献综述

最早源于社会学的扎根理论,综合了符号互动主义、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多种传统研究特征,这种科学规范的扎根理论方法的提出与两位学者的研究背景息息相关。格拉斯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以及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默顿的学生,他的研究不仅延续其在巴黎大学求学期间的文本解释研究传统,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就读期间深受拉扎斯菲尔德的索引构成和质性数学分析知识以及默顿理论建构的学术研究的影响。另一位学者施特劳斯则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其学术思想受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所倡导的符号互动主义的影响。定性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普及之前,传统的“行政研究”过于强调运用定量和实验手段,大多数传播研究依然是在验证理论假设和形式理论。戴维·莫利与詹姆斯·罗尔的研究被认为是传播研究范式转变的重要里程碑,戴维·莫利在影响广泛的“全国范围的受众研究”中针对不同教育和职业背景的参与者采用了定性研究,率先在当代文化研究的受众与技术研究中发展了人类学和民族志技术。詹姆斯·罗尔则是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电视的社会使用,建议将大众传播的人类学作为适合发现和记录这些行为的方法框架。①Lull James,“The Social uses of Televisio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6,No.3,1980,pp.197-209.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计算机在定性分析应用的日益普及,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定性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定性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发展和得到了后实证主义的学术认可。在经历了国外定性研究的不断壮大和繁荣之后,才开始有学者将扎根理论引入国内学术界。

普遍认为最早将扎根理论引入国内学界的是北京大学的陈向明教授。1999年陈教授在期刊《教育研究与实验》发表了《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一文,将扎根理论引入国内学术研究。②Xu Jinghong,You Xinyang,Hu Shiming,Chen Wenbing,“Grounded Theory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2004-2017):Status quo and problems”,Global Media and China,Vol.4,No.1,2019,pp.138-152.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国内较早引荐扎根理论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王锡苓教授,她从传播研究的方法论层面提到扎根理论的改进意义。③王锡苓:《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76—80页。整体看,国内学界对于扎根理论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应用研究的梳理不够全面,综述研究文章较少,而且认识是片面的。尽管亦有不少文献从健康传播角度展开扎根理论应用研究,尽管国外基于扎根理论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集中于健康传播研究范畴,但并非仅限于张婵所提到的健康传播领域。④张婵:《扎根理论及其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应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2 期,第55—64页。期刊发表的扎根理论方法文章基本涵盖了国外新闻传播学的主流研究领域,目前包括16个新闻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政治传播、健康传播、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教育、符号互动传播、组织传播、公共关系、环境传播、性别传播、影像传播、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品牌传播、实务新闻研究、媒介伦理与法规、媒介经营管理、媒介心理学。

日渐复杂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结构,使人很难通过量化研究理解人们内心的想法和观点,而定性研究采用的是互动和沟通的方式,研究者可以直接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和内心,让研究更具有解释力和描述性。作为定性研究较为科学且规范的一种方法,扎根理论擅长于挖掘长期被视为禁忌地带而难以获取的信息,从而发现因果互动和规律。得益于灵活的、互动的质化研究路径,国外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扎根理论相关文章选题和视角较为独特,不仅有从健康传播学角度看医疗健康信息作为信息源对产后避孕的选择影响①Sundstrom Beth,Szabo Caitlin,Dempsey Angela,“My Body.My Choic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rust and Locus of Control on Postpartum Contraceptive Choice”,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Vol.23,No.2,2018,pp.162-169.,也有从家庭传播学角度看孩子对单亲父母约会行为的期待②Sherilyn Marrow Ferguson,Fran C.Dickson,“Children’s Expectations of Their Single Parents’Dating Behaviors: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Emergent Themes Relevant to Single Parent Dating”,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23,No.4,1995,pp.308-324.,另外还有从性别传播角度看有色女性遭遇性骚扰经历的模型建构③Brian K.Richardson,Juandalynn Taylor,“Sexual Harassmen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Race and Gender: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Sexual Harassment Experiences of Women of Color”,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73,No.3,2009,pp.248-272.。扎根理论的运用拓宽了传统经验研究的视域范畴,补充了过往研究在问题情境方面的缺陷,使研究真正扎根于生活,具备充实的社会学应用价值。虽然不少研究亦结合图像、纸质文本或是网络评论材料作为扎根材料④Rachel P.Patterson,SaraJ.Roedl,Michael H.Farrell,“Internet searching after parents receive abnormal newborn screening Result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 Healthcare,Vol.8,No.4,2015,pp.303-315.,但基本上是以深度访谈或者焦点小组形式作为主要数据采集手段⑤Ambar Basu,“Communicating Health as an Impossibility: Sex Work,HIV/AIDS,and the Dance of Hope and Hopelessness”,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Vol.75,No.4,2010,pp.413-432.。研究者重视互动的意义,积极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和实践当中。比如不少研究者通过深度访谈或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探寻数据驱动下编辑室的记者群体如何具体开展新闻工作实践。⑥Steen Steensen,“What’s Stopping Them?Towards a Grounded Theory of Innovation in Online Journalism”,Journalism Studies,Vol.10,No.6,2009,pp.821-836.因此扎根理论适用于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之中寻找规律,在探究新闻业务的算法黑箱、媒介伦理的隐私争议,以及不为人知的新闻场域的权力关系和组织架构等方面,有其独特性和先天优势。

相比国外,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广泛普及扎根理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不少文章注重本土化理论和在地经验材料的凝练,涉及城市品牌构建和在地形象符号的建构,充分发挥了扎根理论从经验材料总结升华为理论的优势。但部分文章仍是基于第一层经验材料的概念提取和总结归纳,并没有挖掘经验材料的因果规律和潜在关系。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有较多研究开始跳出简单的经验材料归纳实践,借助于经验材料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推论体系。还有研究对国际品牌跨文化传播现象材料进行编码,找出其影响因素模型与提升路径。⑦姚曦、王佳:《国际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提升路径——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3期,第34—51页。

近年来结合扎根理论的跨学科混合方法综合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学者往往只选择扎根理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如扎根理论擅长的概念归纳特色,寻找核心概念,然后运用非定性的手段测量传播规律当中观念之间的关系。⑧王启万、王兴元:《品牌生态位要素结构维度实证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8期,第37—41页。如张鹏等人提出了一种扎根理论与词典构建的混合手段,提取微博突发事件演化影响因素,然后结合点互信息算法、TF-IDF、统计量等方法构建情感分析词典。①张鹏、崔彦琛、兰月新等:《基于扎根理论与词典构建的微博突发事件情感分析与舆情引导策略》,《现代情报》2019年第3期,第122—131页。混合研究方式优势在于其严谨缜密的论证过程,注重论证逻辑,但往往缺乏质性研究特有的文本解释力,尤其是弱化了人类学和民族志质化研究的历史洞察力。因此有学者转向通过扎根理论结合其他质性研究来增强质化的特点,把扎根理论与民族志相结合,研究英国移动图书馆的儿童互动。②Marianne Bamkin,Sally Maynard,Anne Goulding,“Grounded Theory and Ethnography Combined: A Methodology to Study Children’s Interactions on Children’s Mobile Libraries”,Journal of Documentation,Vol.72,No.2,2016,pp.214-231.

随着扎根理论在新闻传播学科研究应用的逐渐深入,扎根理论正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发生变化,更是出现了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和经验扎根理论研究的演化更新,因此,有必要对扎根理论的发展阶段进行一次纵深梳理。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

为完整呈现在全球新闻传播学科视野下的扎根理论相关研究实际情况,本研究分别选择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作为扎根理论在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科的对比分析样本来源,数据检索时间为2020年1月2日。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成果较为全面且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国内数据采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数据,期刊论文(含硕博论文)限定年限为1998—2019年。以“扎根理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5535篇文章,为保证准确性,剔除与新闻传播学研究范围主题明显无关的文章记录,经过人工筛选后最终确定466篇与新闻传播学科相关的有效研究样本文献。国外数据源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样本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是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建设的三大引文数据库信息检索平台,是涵盖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多学科综合数据库,收录了较为完整的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国际顶尖刊物。国外数据搜集通过Web of Science 核心库检索“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关键词,共有22203 篇涉及扎根理论的运用,在检索结果当中再筛选出与“传播”(communication)有关的文章共计2095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扎根理论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演变和发展,采用两款全球主流科学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 和VOSviewer 对数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目的是借助于知识图谱挖掘扎根理论在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对国内外学术发展动向进行展示和对比分析。CiteSpace是一款基于java 环境的可视化分析软件,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所开发。CiteSpace可以通过大量文献为计量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和分类,建立文献信息的逻辑关系,对科学领域的科学文献成果发展演变和趋势进行交互式和探索性分析,更为直观地掌握所属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整体研究趋势。关键词是洞察研究成果核心内容的高度凝练词汇,透过关键词可以直观发现以研究主题的热点与重点,本研究主要使用CiteSpace对国内扎根理论为方法的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分析。

另一款知识图谱分析软件VOSviewer则是由荷兰莱顿大学科技研究中心的van Eck与Ludo Waltman研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它具备较强的文本挖掘功能,能实现大规模数据的文献计量的分析和可视化,VOSviewer 可生成基于共被引、作者、作者机构以及文献来源等信息的引文耦合关系的文献计量分析地图,展示学科知识的结构、演化和合作等重要关系。该款可视化分析软件较其他可视化软件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共现聚类和密度分析的图谱展示能力。本文主要使用VOSviewer 来对国外数据源进行关键词聚类和文献共被引密度分析,结合CiteSpace软件对文献高频机构和高频作者进行提取统计。

四、文献计量学数据分析

(一)文献发表基本情况统计

首先从国外期刊相关文章发表数量上看,由于未能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到收录情况,尚未能明确国外新闻传播学界最早使用扎根理论的起点,但从2000年开始已经有较多传播研究文章涉及扎根理论。扎根理论在国外新闻传播学研究范畴的发表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2000年—2005年,发文量较少且上下波动起伏,扎根理论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第二阶段为2006年—2013年,属于上升平稳发展区间,扎根理论影响力开始逐渐扩大;第三阶段是2014年—2015年,2015年是发文量剧增的一年,共发表203篇;第四阶段是2015年至今,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发表量趋势,说明扎根理论的应用已逐渐成熟。

表1 2004年—2019年基于扎根理论的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发文高产作者统计列表

表2 2004年—2019年基于扎根理论的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发文高产研究机构统计表

反观国内期刊相关文章发表情况,起步较国外晚,一直到2004年才开始出现相关文章。国内起点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锡苓2004年所著文章《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首次正式将扎根理论引入国内新闻传播学界。2004年—2008年为萌芽期,发文量3篇,可见此时扎根理论远未能引起新闻传播学界的重视。2009年—2013年为缓慢上升阶段,发文量在低位数徘徊,说明扎根理论已逐渐被研究人群所重视。2014 年—2015 年属于发展浮动期,发文量略有起伏,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对于扎根理论在国内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是关键年份,是发文量增长的关键节点。在经历2015年小幅度发文量回落后,2016年起至今为快速发展期,随后相关文章的发表数量逐年增长,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见图1)。

图1 2000—2019年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研究扎根理论相关文章发表情况统计图

(二)扎根理论在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高频发表作者及机构分布统计

首先从论文发表高产作者的统计数据看,大部分学者均具有信息管理学科专业背景,发文量较高的学者偏好结合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来选择某一新闻传播学学科为研究对象,利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解释新闻传播学现象。从学源构成来看,排序前两位学者与武汉大学的学源结构相关,发文量第一的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学者占南的学科背景为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发文量排序第二的学者张敏亦来自武汉大学,说明武汉大学在扎根理论的期刊文章发表和理论推广上具有较高影响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与排序第三的学者谭清美合著的外籍学者黄春荣(Jhony Choon Yeong Ng)在扎根理论方面发表量影响力较大,尽管他的多数文章与新闻传播学科无关而未出现在统计名单,但其以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撰写的文章多达46篇,推动了扎根理论在国内学术界的普及和质性研究的发展。

从统计上看,高产文章的研究机构集中于综合性重点大学或理工科见长的科技类高校(见表2)。即便较多文章研究内容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研究核心议题,但国内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机构成果在扎根理论的影响力上还未能有所突破。除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出现在统计范围,其余高校研究院系均不属于新闻传播学科范畴,国内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新闻传播学问题的学科背景明显分布于新闻传播学学科周边,依然还是以信息管理学科、图书情报学以及旅游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机构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家高校的旅游学院,即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与华侨大学旅游学院也进入统计名单,呈现出扎根理论的多学科适用性和向外扩展的学科发展潜力。

经研究发现高产作者(见表3)均为医学专业背景或医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部门,说明扎根理论在医学领域依然具有较为广泛的研究成果,传统优势明显。沟通和传播是医学研究中相当关键的研究议题,大多数学者们希望借助于扎根理论找到普适性理论,直击社会科学的沟通难题。

表3 2004年—2019年国外基于扎根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高产作者统计表

如发文数量最高的苏珊·巴兰丁教授研究辅助和替代性沟通,促进交流在社区参与中的作用;另一名学者露丝·恩格伯格则关注特殊人群临终关怀的沟通;艾里森·沃纳·林也致力于找出有效的沟通途径来解决遗传性疾病的社会心理问题。同样注重沟通问题的还有阿莱莎·艾克斯,她专注于探索如何采取有效的沟通方式以减少青少年怀孕和性病传播感染率。另外有学者如艾莉森·梅特卡夫则从家庭传播出发,希望通过家庭沟通的改善,来缓解长期或遗传病患者的生活压力。高产作者群体擅长运用定性研究来面对量化研究难以获取的隐藏信息,共同呈现出社会科学研究的质性面向。

高产研究机构统计表显示(见表4),以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的高发文量机构整体集中于研究型高校的医学、教育或者跨学科研究所,既有常春藤联盟高校也包括世界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大学,而扎根理论相关文章发表量排名较前的高校多以医学著称。如发文量最高的多伦多大学一直是北美顶尖研究型大学,掌握着加拿大所有大学当中最大的年度研究预算,医学研究资金较为雄厚,其中大部分资金来源是医疗保健行业,成果也多出自多伦多大学的威尔逊教育研究中心和多伦多工作与健康研究所。在医疗科学方面表现突出的亦包括了麦克马斯特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大学等其他高校。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是世界范围知名的医学及生命科学中心,尤其以生物技术和医科著称,《质性研究的基础》作者朱丽叶M.科宾就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获得的博士学位,具备了医学专业背景和学术训练。值得注意的是,统计表单中还出现了布莱根妇女医院,说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不仅在研究机构盛行,还包括在一线工作的医院单位机构。

表4 2004年—2019年扎根理论在国外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刊的高产研究机构统计表

(三)国内数据库关键词词频分布、关键词共现图谱与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分析

国内文献选取了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的数据,经过检索和人工筛选后利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将频次最高的前20个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国内关键词词频分布情况(见表5)然后结合VOSviewer导出分析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研究整体上以“扎根理论”关键词为核心发散出的几大重要关键词集群。

表5 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新闻传播学科的扎根理论相关文献关键词词频分布

图2 2004—2019年国内新闻传播学科“扎根理论”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首先从图谱和词频发现,第一个集群以研究方法关键词出现,如“影响因素”“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量表开发”“深度访谈”等,说明扎根理论研究注重于科学性和规范性。在质性研究当中,扎根理论讲究规范化流程,由经验材料不断互动以生成理论,因而扎根理论被研究者视为另一个发现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二个集群集中了“虚拟品牌社区”“在线品牌社区”“品牌体验”“品牌危机”“农产品品牌”“城市形象”等关键词为核心的品牌研究,扎根理论的科学性和诠释能力对于研究品牌有独特的意义,有助于找到品牌或者城市在广泛人群心目中的形象。第三个集群以“旅游社区”“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城市形象”等关键词为主的旅游主题的质化研究,研究者利用扎根理论对旅游者进行访谈和观察,扎根于真实生活的现实体验和感受,以推动旅游体验改进。第四个集群是以“网络舆情”“虚拟社区”“网络文本”“社会媒体”“微信”“微博”“知识共享”等关键词的出现,呈现出扎根理论在新媒体研究的活力。其他的关键词聚类较为分散,但值得注意的是,“健康信息”关键词的出现说明国内新闻传播学界的健康传播方向学者对扎根理论已经有所关注,当然相比其他高频率词汇的关注度,显然扎根理论在健康传播方面的运用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为全面、详细地了解基于扎根理论的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的关键词发展的时间演变,用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的数据生成时区图谱(见图3)。第一阶段(2004年—2008年)研究基本是探索性的,且2005 年、2006 年的发表成果出现空白,这个阶段只是停留在扎根理论的理论引入和内容普及层面。第二阶段(2009年—2013年)定性研究开始转向与扎根理论结合,但研究主题较为分散,没有相对集中的问题研究场域,比如出现“大学生”“负面网络口碑”“文化生态性”等关键词。第三阶段(2014年—2019年)为发展阶段,相关研究主题范畴围在扩大,热点问题较多且成果量持续增加,这个阶段对于虚拟网络社群的研究成果较多,出现了“信息可视化”“虚拟社区”“偶遇信息共享”等关键词。

图3 2004—2019年国内新闻传播学科“扎根理论”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

(四)国外数据库关键词词频分布,共现图谱与密度图谱分析

国外文献分析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数据,同样筛选出词频最高的前20个关键词词汇进行分析(见表6),结合图4 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共发现围绕“传播”关键词的四个主要关键词研究集群。首先,“护理”“健康”“健康护理”“医生”“癌症”等关键词的出现形成健康传播研究的集群,这些关键词的整体节点圆圈较大,表明健康传播方面的关键词是扎根理论相关文章当中的热点研究内容,反映出国外在这方面聚焦于医疗系统的传播。第二个是以组织传播为核心的关键词集群,出现“决策”“管理””组织”“权力”等关键词。第三个是以性别传播为研究主体的关键词集群,出现“女性”“护士”“HPV疫苗”等关键词,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关注性别歧视和职业待遇不平等的问题。第四个则是以家庭作为研究集群,存在“社会支持”“家庭”“儿童”等关键词,以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的,集中反映在针对代际传播和家庭沟通问题的探讨文章。

表6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新闻传播学科的“扎根理论”相关文献关键词词频分布

图4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新闻传播学科“扎根理论”相关文章关键词共现图谱

从共被引密度视图发现(见图5),大部分研究成果离不开扎根理论的原始经典文献的引用,出现了三大引用核心文献集群。首先从密度热力图发现最高引用率的是1967年的热点文献,该文献是由施特劳斯与格拉斯合著的《扎根理论的发现:质性研究的策略》,也是首次提出扎根理论的文献,该书第一次向社会介绍了扎根理论的概念,希望确定扎根理论的合法化地位,并证明使用经验数据和材料建立理论的可行性,同时批判功能主义者,推动了定性研究的广泛普及。但该书以理论引入为主,并没有更多关于扎根理论操作的建议。第二个较高引用率的共引文献是1998年施特劳斯和科尔宾合著的《形成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与步骤基础》,该书作为扎根理论的入门教程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受到多数质性方法初学者和爱好者的欢迎。此外该书有具体实际的研究案例,详细介绍利用扎根理论开展研究的步骤,因此该文献具有较高的引用率,且其2008年和2014年等多个修订版也具有较高引用率。引用率较高的文献还有卡麦兹在2006年所著的《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这本书依然是扎根理论的重要教材,作者在书中运用大量案例来介绍使用扎根理论的技巧,尤为重要的是,他在前两位学者基础上又对扎根理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扎根理论的替代观点。其他文献依然是在原经典基础上进行修订或者再版的文献,均出现了高被引率,因此这三大经典文献是扎根理论方法得以推广和提高影响力的重要基石。

图5 2000—2019年国外新闻传播学科“扎根理论”相关文献共被引密度视图

五、结语与讨论

首先从上述研究分析发现,扎根理论应用于国内外新闻传播学研究出现逐渐成熟与跃起腾飞的发展阶段差异。扎根理论由于诞生在欧美国家,其方法的应用已经较为普及,在定性研究方法阵营当中拥有广泛的研究采纳者。扎根理论在国外的学术界期刊的发文量已步入稳定发展阶段。稳定的经典文献引用来源和高引用率亦说明经典扎根理论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扎根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已趋于成熟。反观国内扎根理论应用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其理论普及和研究应用起步较晚。在国内,扎根理论最初是由教育学领域不断向其他学科延伸推广。近十年,作为一种科学规范的质性研究方法在国内不断普及,以及海内外学者的学术互动和交流,扎根理论应用于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从发文数据看发展势头较好,扎根理论的学术研究文献数量有飞跃性提升。但仅从数量衡量扎根理论的发展并不全面,目前国内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扎根理论发文数量增量大,但有真正研究理论贡献的文章数量并不多,出现了质与量分离的问题。

其次,国内外基于扎根理论的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出现了倚重健康传播与多点撒播的双向学科发展倾向。扎根理论在国外学科研究方向显著偏向于医学健康议题,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的2095篇文献当中,卫生保健科学服务占259 篇,医院护理235 篇,公共环境职业健康占233 篇,普通内科医学占139 篇,康复占125 篇,健康政策服务占110 篇,涉及健康传播的文章数量占所有检索文章总数的52%,表明扎根理论在医学研究领域有较好的应用传统沿袭,这与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医学专业不无关系。目前,扎根理论作为传统的量化研究的补充在医学领域依然发挥重要的质性优势。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相关文章聚焦于医学领域当中的传播和沟通问题,比如关注于医患之间如何达成有效沟通,患者之间健康医疗信息的沟通与信息获取,以及医院护理工作的组织沟通是否实现有效传达等方面。相比国外扎根理论以医疗健康研究作为主要研究场域,健康传播研究在国内尚未成熟,所以国内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问题则显得较为分散。

再者,扎根理论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应用拥有亟待挖掘的纵深发展潜力。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的全球知识图谱发现,较多涉及传播范畴的扎根理论相关文章依然还是以其他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体系来诠释传播现象,新闻传播学专业并没有实现更多结合扎根理论的专业理论贡献,我们不禁要问,扎根理论究竟能为新闻传播学研究带来什么学科突破,是否需要把扎根理论的影响力由其他学科转回新闻传播学专业上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健康传播方向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使用率远远高于其他新闻传播学类的研究方向,但国外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核心刊物已经不断涌现出有关扎根理论方法的文章,在风险管理与传播、语言修辞学、政治传播、跨文化比较与传播等研究方向已有所突破。因此,扎根理论的运用上不仅要通过其他学科来研究新闻传播现象,更应该回到新闻传播学场域上来发挥扎根理论的作用。扎根理论能为新闻传播学专业提供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用于提炼理论的方法论。随着更多的学者接纳扎根理论,未来将会有更多机会和潜在可能创造原生的专业理论,扎根理论只有在本学科专业研究中发展成长,最终才能以新闻传播学学科诞生的理论来影响和其他学科发展,提高新闻传播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影响力。

最后,扎根理论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质性研究方法,亦存在自身缺陷和值得修正、改进的地方,它的核心研究精神对新闻传播学学科也有重要启示。尽管扎根理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有较为快速的发展,但学术界也出现了对扎根理论的批判性看法。有学者认为,扎根理论提炼的概念远没有达到扎根理论所承诺的认知保证,而是在不断地重新发明,研究者往往约束和歪曲了质性研究,遵循扎根理论程序最终实现的结果则不像是在发现,而更像是在发明。①Gary Thomas,David James,“Reinventing Grounded Theory:Some Questions About Theory,Ground And Discovery”,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Vol.32,No.6,2006,pp.767-795.事实上不少扎根理论相关文章的归纳,依然还是停留在经验材料和案例层面。尽管有更为科学规范的模型和理论建构出现,大部分理论却难以推广和普及,这与研究过程的经验环节与理论的断裂较少和升华,缺乏独创性观点有关系。毕竟扎根理论能否成功地找到解释社会科学现象的据点,很大程度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洞察力和挖掘能力,这对研究者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期的“扎根”无法构成中层理论,至今扎根理论还难以形成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科学理论,对人类社会真正的理论贡献并不大。

尽管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本身存在不少的天生缺陷,扎根理论在新闻传播学的应用发展依然迅猛,扎根理论对于发现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情境中的新问题和新路径,在地化的理论发展中仍有不少启示意义。首先利用扎根理论能充分发挥质性研究的优势,可以挖掘出隐藏在研究对象内心的想法和构想,审视不被重视的矛盾冲突关系和因人而异的复杂社会传播网络。因此利用扎根理论研究可以使新闻传播学研究选题更为多样,田野点的选择更加宽阔,研究人群可以更细分和多元。其次,扎根理论在质性研究方法当中具有科学严谨的独特优势,若同时借助于如NVIVO、ATLAS.ti、MAXQDA等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大数据处理能力,便拥有另外的质性研究所不具备的特殊渠道获取深层的信息源,能迅速找出经验材料的关联范畴,构建较为科学规范的理论模式。再者,国外科研机构在扎根理论运用于医疗健康的传播与沟通议题的成熟经验,可以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界所借鉴。扎根理论的核心精神是训练学者的理论敏感性,为研究带来新视野和发现意识。这正是弥补当下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当中缺乏在地经验理论的一剂良药,拥有方法论的革新意义,能真正结出扎根于中国实际的新闻传播学理论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学扎根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陕西画报(2016年1期)2016-08-02 03:58:38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