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杉木利用栽培史

2023-11-18 01:17:16撰文陶吉兴摄影周紫嫣
浙江林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杉木

●撰文/陶吉兴 摄影/周紫嫣

人类诞生于莽莽森林,我们的祖先长期在森林里狩猎、采集和探险,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巢氏构木筑巢、燧人氏钻木取火,就开始了人类利用树木的历史。

人类最早是从自然界中直接取木,后来随着发展进步,发现采用种植方式能获取更多木材,且更为省时省力,于是就开始了树木的栽植历程。对于树木,与其他动物或植物一样,人类是利用在先,再及种养。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杉木因其纹理通直,结构均匀,不翘不裂,气味芳香,防腐、抗虫、耐水浸之特征,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逐渐得以广泛种植,成为人类利用栽培树木的一个典型缩影。

称谓繁多的“历史巨木”

杉木是一种古老的植物,根据化石分析,最早的杉木出现于晚白垩纪,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更早,且有着比现在更大跨越的分布范围。有关杉木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 世纪的《尔雅·释木》中,称之为“柀煔”。但随后的文献中,杉木的名称比较繁乱,据查有“柀煔”“煔”“沙木”“杉木”“径木”“丹桎木”“楔”“枞”“栅木”“参木”等多种称谓,其中不排除有个别误称。

古文中出现多种杉木名称,不外乎与三个因素有关:一是杉木分布的广泛性;二是各地语言的多样性;三是杉木存在着多个品种。

古人很早就发现杉木有着不同的品种。不同品种杉木的生长习性、材性、实用价值,在《图经本草》《桐谱》《本草衍义》《本草纲目》《河海昆仑录》《忍默宦樜笔》《格古要论》及永泰、赣州、湖南、湖北等地的志书中,均有记述。如明《本草纲目》记载:“其木有赤、白二种,赤杉实而多油,白杉虚而干燥。有斑纹如雉者,谓之野鸡斑,作棺尤贵,其木不生白蚁,烧灰最发火药。”

对于杉木品种的确认和分类,即便到了现代,仍然不大统一。林学先辈叶培忠(1899—1978)教授,1964 年将杉木分为灰枝、青枝、黄枝3 类12 种,洪菊生(1935—2012)研究员将杉木分为黄杉、灰杉、柔叶杉、独干杉4 类。《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中,则将杉木分为黄杉、灰杉、线杉3类。

据研究,现在称作的黄杉,类似于古文中提到的“赤杉”“油杉”,现在称作的灰杉,类似于古文中提到的“白杉”“糠杉”,但古文献中的“野鸡斑”“天杉”“臭杉”等,至今尚不清楚属于现代什么类型的杉木。杉木种内的这种遗传变异现象,对于丰富基因资源,进行遗传改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用途多样的“万能之木”

杉木现今分布于中国南方17个省市区,杉材质轻、木直、坚韧、耐腐、防虫,广泛用于建筑、造船、棺椁、车辆和家具中。其皮、叶、节具有特定的药用价值,用杉木作燃料更是自古有之,历史的积成使杉木成为广受百姓欢迎的“万能之木”。

考古发现,人类对杉木的利用可以追溯到比《尔雅》更久远的年代。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距今约7000年前的古越人就已经开始利用天然杉木来建造房屋了。1961年发掘的公元前2800年的江西修水县跑马岭遗址,出土的植物标本中就有杉木,还发现一栋南北长6.5米、东西宽4.5米的圆角长方形房,房基用的木料就是杉木。

从商周到秦汉的这段时间内,南方人已经有了利用纯天然杉木建造房屋或制作家具的习惯。当然,这些能保留到现在的文物,最常见的还是各种款式的棺材,比如江西贵溪仙岩商周时期的杉木悬棺、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杉木棺板,江西出土的三国陵墓中也有用杉木制成的棺材。

汉之后,杉木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晋代郭璞作《尔雅注》曰:“煔似松,生江南,可以为船及棺材,作柱埋之不腐;又人家常用作饭桶,甚耐水。”详细地对杉木的形态、分布、材性、用途作了系统说明。元之后的《农桑辑要》《农政全书》及《植物名实图考》等农书中,都有用杉木造房和做棺材的记载。

杉木的另一用途是造船。1976 年,广州一古代造船工场考古发现,古人曾用杉木作造船材料。1974年,泉州后渚港发现一艘南宋远洋货船,其舷侧板、船底板、隔舱板为杉木或柳杉。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海船,主要用材是大杉木或柳杉。明、清两代,在南方,杉木造船达到了顶峰。

历代战乱之后,往往大兴土木,对杉木随意攫取,导致滥伐成风。越到后代,杉木的用途就越发广泛起来,杉树越是遭到大肆砍伐,用来制作各种建筑或工具。不久之后,纯天然野生的杉木几乎被砍伐殆尽了。

关于杉木的木材贸易,到了宋代渐趋活跃。南宋时形成了两条不很明显的贸易线:一条是江西、安徽一带下浙江、江苏,另一条是湘、桂一带下广东。到了明、清两代,杉木贸易就比较活跃了,清代南方更是牌筏商贩皆杉木。遂川是江西著名的竹木产区,用于木材交易的“龙泉码价”就是明末在遂川县的郭姓父女创制的。

也是到了宋代,人们才重视杉木的药用价值。宋《图经本草》云:“杉材味苦,性辛微温。”明《本草纲目》对杉木药用价值有较详细记录,概括地说,杉叶能祛风解毒,活血化痰;杉皮能利水消肿,解毒止痛,尤可治疗金疮与脚气;树干具“杉脑”,气味芳香,消疲养神;尤其是杉木节,更具祛风止痛、散湿毒、调理体内平衡等功效。

独占鳌头的“木中之王”

由于杉木生长快,环境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在中国南方的森林营造中,人们一直对杉木情有独钟,杉木由此成为南方地区造林面积最大、最重要的商品树种。

关于杉木的人工栽植,一个合理的推测是:起初人们利用的是天然杉木,当天然杉木不够用时,就出现了人工栽植。人工栽植杉木,开始都是零星栽植,常种植在庭院,且多用野生苗移植,这种情况可能一直延续到北宋。

人工栽植杉木始于何时,目前尚未有统一看法。古文献中有多种记载,有人说是西汉,但难以定论。《湖广通志》《湘城访古录》《吴县志》中提到晋代陶侃、王珉等人植杉,时间地点人物记载都较详细,因此,杉木的人工栽植应不迟于晋代,有可能是东汉末年。

形成规模种植的大约产生于唐代。自中唐开始,一些地方官或文人带人在山前城后居地周围,小规模地种植杉木,但也只能算作庭院绿化或城郊绿化。以材用为目的的杉木造林,在宋之前的文献中颇鲜。

宋代之后,杉木贸易的逐渐活跃,促进了杉木的栽植发展。明代之后,湖南、福建的杉木栽植日渐发达,至清末形成了两个主产区,且一些地方的杉木种植已经走向了商业化,杉木产品通过水运乃至海运销往各地。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造林种植停滞不前。新中国成立后,因国家建设所需,杉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上世纪70—90 年代,杉木造林在南方广大地区达到了顶峰,杉木人工林面积空前扩大,杉木真正成了独占鳌头的“木中之王”。

进入21 世纪,由于林业建设转入生态建设为主,加之木材市场不景气,各地的杉木人工造林面积大幅度萎缩。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提出了实施战略储备林建设工程,杉木作为大径材培育储备的首选树种,再次受到人们的重视,之后将在国家木材战略储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杉木
杉木混交火力楠、米老排生长效果分析
基于杉木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问题研究
不同混交方式杉木人工林生长量影响研究
绿色科技(2020年15期)2020-10-14 05:54:10
杉木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闽北山地杉木-厚朴混交林生长状况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防护林科技(2019年6期)2019-07-18 07:12:40
杉木萌芽更新关键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24
杉木育苗化学防除杂草技术
现代园艺(2017年23期)2018-01-18 06:58:19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苗、种植技术及其生态学意义
不同比例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变化研究
绿色科技(2016年15期)2016-10-11 05:33:12
杉木半同胞24年生优良家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