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颖颖,温 薇,范雨巍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点,要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好现代化农业强国。农村信用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以信贷支农、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普惠金融发展作为主要工作方向,带动乡村居民创业创收,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充分发挥信贷支农在稳住经济大盘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自2019 年起,我国银保监会进一步提出加大普惠支农发展、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战略后,各地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支农工作力度,巩固脱贫攻坚重大成果,为农户、小微企业提供强劲金融支撑。但由于农信社固有的融资来源窄、金融产品少、业务模式单一等影响因素,导致其难以完全发挥支农效力。
莫媛等(2020)[1]研究表明,农业部门与生俱来的高风险特性将减弱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力度。
丁毅(2019)[2]提出,部分农村信用社由于涉农信贷具有风险高,收益低的特性,将资金逐渐投放于非农领域,出现对涉农资金的“挤占效应”、脱农离小现象,无法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
吴刘杰和张金清(2018)[3]认为,农村信用社正经受着政策性支农和市场化盈利冲突,亟须进行改革。
马征(2022)[4]认为,涉农贷款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信息不对称问题始终是金融服务难的症结所在,而金融科技能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收方式,推动金融资源支农的向好发展。近年来,金融科技开始在农村金融机构崭露头角,将现有农村信用社资源进行更合理的配置,改变薄弱环节的不利地位,加快乡村振兴战略驱动。
孙继国和孙尧(2022)[5]研究表明,就目前发展来看,乡村的数字化建设不完善以及“数字鸿沟”现象等因素,使得金融科技难以完全渗透农村地区。
基于以上分析,文章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分析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的发展现状,明确其离农化倾向日益明显、信用风险高、金融科技未完全深入信贷支农3 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信社信贷支农健康发展的建议,助力乡村振兴。
2003 年农村金融试点改革,农村信用社在优化管理制度、信贷规模、金融产品等方面富有成效,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带有显著的普惠金融色彩。为服务我国“三农”工作,全国多地农村信用社与省级农担公司合作共赢,聚焦产业兴旺,开发出符合支农支小特点的信贷担保产品,保障信贷资源在农林牧渔业流通,加快农业转型与升级,构建信贷支农“生态圈”,打造助力乡村振兴的金融生态环境。针对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具体内容,多地农村信用社加快改制农村商业银行步伐,准确把握再贷款和再贴现的适度范围,将粮食安全信贷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作为工作重点,并结合当地资源、农业发展情形、涉农金融需求等制定个性化政策,改善服务质量和效率,以信贷活水培育农村沃土[6]。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正在加码。2022 年第2 季度末,农户贷款余额达14.39 万亿元,同比增长11.9 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较上年末下降2.1%。据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季度监测指数表明,截至2022 年末,本外币涉及农业贷款余额达49.25 万亿元,同比增长14 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较上年末上升3.1%。2023 年各大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障春耕金融需求,为春季农耕开好局,不断创新涉农产品和服务,涉及农业水利、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农产品存储等产业链,连接农林牧渔业各环节,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平稳进行。此外,邮政储蓄银行坚守服务“三农”本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逐渐加大支农信贷款项投放力度。据统计,截至2022 年末,邮政储蓄银行发放涉农贷款余额达1.81 万亿元,位居大型国有银行前列[7]。
近年来,多地农村信用社开启科技赋能发展的“快速键”,开展金融科技赋能试点工作,逐渐摸索出实用性强的“金融科技+三农”模式,用科技改造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与服务质量。但由于农业与生俱来的弱质性,农村信用社在收益方面不敌其他银行,同时也影响其探索金融科技道路、研发创新产品的积极性与工作效率。
受各大银行网点布局广泛、业务规模遍及地广、金融科技势能强劲等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成本与利润不相符问题突出,减缓其运用金融科技来优化产品与服务的速度,科技先行趋势落后于其他银行。除此之外,农村信用社主设施与系统更新换代速度落后于时代数字化发展进程,也较少根据用户的差异性偏好完善服务形式,极大地阻碍了研发新产品和金融科技赋能进程[8]。
一方面,基于农业信贷具有风险大、收益低的特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需求量以及投资利润率等弱于其他行业,增加出现资金运转困难甚至大额损失的可能性。此外,近几年发布的政策阐明农村信用社需要因势而变,转变为农村金融企业。此变动易于让监督部门将农村信用社视为商业银行,依照相应规章制度来要求农村信用社日常运营并下发绩效指标,加剧公益性与收益性的对立矛盾。因此,多地农村信用社将资金侧重点由助力解决“三农”问题转向鼓励乡镇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创收,以适应市场严峻形势。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利率市场化、机构兼并以及网上银行等因素加剧农村信用社“离农化”现象,部分农村信用社急剧缩小公益性质占比,将资金流通于非农业领域,追随商业化收益,对涉农贷款产生“挤占效应”,加剧农业金融供给与需求失衡[9]。
从金融机构整体发展历程来看,信用风险始终阻碍贷款的向好发展,坏账始终是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中无法消除的副产品以及信用风险的来源。尤其是农村地区,长期经受市场风险、自然灾害和收益率低等问题的困扰,导致农业部门信用质量低下,减缓驰援乡村振兴战略的速度。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 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评级结果表明:农合机构和村镇银行风险位于所调查4 398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首,资产分类占本类型机构的5%、7%。据研究以及实际调研表明,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农业具有波动性强的特征。收成随自然条件好坏而变动,价格也无法维持在稳定区间,导致农户难以按时偿还贷款的概率增加,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坏账率。
二是农村信用社与信贷人员间“信息壁垒”问题严峻。农村信用社无法完全掌握贷款人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信用水平和贷款用途等信息,再加上贷款人在填报时会突出自己的利好信息,加剧了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失灵现象。
三是农村信用社响应国家号召,加大开发涉农普惠金融产品的力度,但实际收益可能达不到预想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信贷支农分销渠道的成本,提高信贷风险系数[10]。
金融科技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保障,但在乡村地区面临重重阻碍,难以深入为信贷支农赋能。在数据采集方面,农村地区的数据零星杂乱,并且存在质量低、数据来源渠道少等问题,实用性弱[11]。
一是在金融科技监管方面。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业务存在一定程度“野蛮生长”现象,存在逃脱现有技术甄别的可能性。
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农村地区通信设施不发达,互联网技术难以被推广,金融科技和数字化业务难以普及。
三是在技术支持方面。乡村地区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存在短板以及空缺,无法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完备支撑,在记录、检测、追踪信贷支农业务环节上存在不足。
四是在金融意识方面。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排斥现象,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源得不到充分运用甚至出现损失,加重金融服务的“空心化”问题,减弱涉农新兴技术得到资金援助的力度。受现有金融形式和传统经营方式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继续以传统业务模式进行。
五是在线下网点方面。农村信用社在逐利性质的带动下,逐渐搬离、合并偏远乡村的网点,多开设于经济较好的地区,以“社群化”开展服务。
一是重视入股股东的成分。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弱质性农业为主要目标的联合体,在增加实收资本扩大股份的历程中要注重以农为主的性质,拉动农户和涉农企业入股,特别是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农村合作社等非传统农业经营主体,与其签订正式合同实现“农村信用社+农业”的实打实联动。
二是明确规定以支农作为农村信用社业务主线,将部署落实落细。同时,要不断优化产权保护体系,营造发展与管理并驱的良好环境以及支农与收益同步发展的理念。
三是积极创新抵押担保模式。挖掘以农民为中心的发散性抵押物,主动创新大型涉农器具、优质牲畜、温室大棚和自然资源产权等抵押方式,与企业或他行发放联保贷款,切实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
一是切实增强对信贷支农的管理监察体系。监管机构在开展工作前,应当摸清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程度,对信用风险高以及监督有困难的农信社伸以援手,跟进并积极指导以降低其信用风险。
二是重点解决信贷存量高风险运行的现状。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我国经济发展稍有波动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严重阻碍日常金融业务的开展。基于此,农村信用社应增强支农信贷审核流程,保质保量发放贷款,有效缓解“信贷难”问题。
三是用活用好金融科技力量。运用现有金融科技,优化并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优势,建立科技监管体系,实现对信贷风险的多方位感知、全面分析和多元化预警处理。
农村信用社应根据自身定位和战略目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制定数字化政策,明晰数字化转型道路的前行方向和重点建设领域,进一步改善薄弱环节带来的弱势。
一是农村信用社重点机构应抓紧提升中枢系统的改造,搭建符合农村信用社定位的数字化平台,增强数据管制,化解信息孤岛、信息不真实等问题。
二是拓宽数据来源渠道和增强数据流动性,实现金融信息的无障碍交互工作,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民的效能。
三是农村信用社应当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交易追溯管理,加快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开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从技术框架、组织层级、金融业务流程安排等维度进行调整升级,将数字技术运用到金融产品研发和服务质量提升中,实现场景化、智能化精准分析并准确投放涉农贷款。
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需要,也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农村信用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做好涉农信用贷款工作和保障农民资金运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支农播撒“及时雨”。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不断改革发展,但随着支农进程的加快,农村信用社出现了不少问题,减弱支农效能。因此,文章从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发展现状入手,着力解决好现有问题,提出纠正“离农化”倾向和寻找公益性及利益性的平衡点、搭建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以盘活信贷业务、优化“金融科技+信贷支农”模式为信贷支农赋能的对策建议,为乡村振兴灌输“金融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