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鹏
(临沂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山东省是全国最大的蔬菜基地,也是全球最大的蔬菜产区,近20 年蔬菜年产量一直稳定在8 000 万t以上[1]。蔬菜产业作为山东省优势产业,在保障全国蔬菜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山东省作为人口稠密的蔬菜老产区,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如何实现蔬菜产业的优质、绿色、高效发展,是山东省由蔬菜产业大省向蔬菜产业强省跨越的必由之路。
山东省平原面积达50%以上,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之地,孕育了发达的蔬菜种植产业。20 世纪80 年代,山东引进了日光温室大棚技术,成为山东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的里程碑,2003 年以来,山东省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出口量、出口创汇额一直稳居全国首位,蔬菜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山东省的优势产业。目前全省已经有100 多个蔬菜种类、3 000 多个品种,蔬菜播种面积在166.67 万hm2以上,蔬菜产量稳定在8 000 万t 以上,其中70%以上销往省外,逐渐巩固中国最大菜园的地位。近年来,山东省出口蔬菜稳定在400 万t 以上,出口创汇额在40 亿美元左右,山东省被誉为“世界三大菜园之一”[2]。
山东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历史上就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蔬菜优良品种,如章丘大葱、苍山大蒜、莱芜大姜、潍县萝卜、胶州大白菜等。近40 年,随着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又形成了新的一批特色蔬菜品种,如金乡大蒜、曹县芦笋、沂南黄瓜、滕州马铃薯、莱阳芋头、邹城食用菌、定陶山药等,特色蔬菜品种表现出了很强的市场优势。在山东最重要的寿光、兰陵、莘县等蔬菜基地县,蔬菜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比较高,蔬菜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在国内外市场一直比较俏销,寿光、兰陵、莘县等市县蔬菜品种也因此成为了山东省蔬菜产业的金字招牌。
近20 年来,山东省蔬菜产业在蔬菜育种、温室建造、蔬菜工厂化育苗、设施蔬菜连作障碍、蔬菜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国内外领先的科研成果,为山东省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山东省在传统优势蔬菜品种的育种方面一直比较领先,选育大白菜、萝卜、马铃薯、葱姜蒜等蔬菜品种,不仅满足了省内需求,而且辐射全国。茄果类、瓜果类蔬菜品种在产业发展初期,缺乏满足出口和国内高端市场的需求,洋种子一度独霸市场。
近10 年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寿光市政府等通过联合攻关,积极培育蔬菜新品种,到2020 年已经达到替代进口70%以上,国产蔬菜种子开始主导市场[3]。
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代表的设施蔬菜栽培是山东蔬菜产业的最大优势,通过内引外联、土洋结合的方式发展,充分发挥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山东省特色的温室大棚技术,温度高、寿命长、成本低、智能化、机械化已经成为山东省新一代温室大棚的特点。在蔬菜生产的基本环节中,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生物农药、机械化、物联网技术开始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在蔬菜科技发达的寿光县,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70%。
山东省每年有超过5 000 万t 以上蔬菜外销。寿光县作为重要的蔬菜基地,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蔬菜物流辐射全国30 个省(市)、200 多个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寿光县依托当地丰富的蔬菜资源,大量输出蔬菜,同时也吸引外地蔬菜进入寿光县进行市场交易。冬季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等地的蔬菜运到寿光县,再销往全国各地;夏季东北3 省、内蒙古、河北等地的蔬菜生产进入旺季,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夏季高温多雨进入蔬菜生产淡季,北方蔬菜又由北往南经过寿光县运往南方,寿光县因此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中转地。
2014 年底,寿光县蔬菜批发价格指数正式对外发布,该指数根据寿光县30 多个代表性蔬菜批发市场的交易数据,通过构建科学的计算模型,共包含了13 个一级类、122 个二级类、200 个三级类指数。该指数不仅能为消费者提供全国的价格信息,为解决蔬菜生产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信息依据,降低生产者的经营风险,同时蔬菜批发价格指数在降低蔬菜交易成本、政府科学管理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蔬菜价格指数的发布,标志着寿光县成为了全国重要的蔬菜价格的形成中心、蔬菜产品的集散中心和蔬菜产业的信息中心。
水资源的短缺是山东省蔬菜产业发展中的一大制约因素,山东省常年水资源总量300 亿m3,属于世界上极度缺水的地区。蔬菜产业属于耗水量大的产业,在山东省大部分蔬菜主产区,水资源短缺和水质不达标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耕地资源制约着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发展,山东省基本农田不到667 万hm2,而蔬菜种植面积就达166.67 万hm2,蔬菜面积占基本农田面积的1/4。如此高比例的蔬菜种植面积,为蔬菜种植的轮作换茬等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多蔬菜主产区比如金乡县连续十几年连作大蒜,导致土传病害高发,大大影响了大蒜的产量和质量。
虽然山东省蔬菜产业在育种、栽培技术、产后加工与流通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蔬菜产业的科技支撑还存在很多短板,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就蔬菜育种而言,与粮食作物育种相比,蔬菜育种属于小学科,政府和科研单位更加注重对粮食作物育种的投入,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8%,相比之下,蔬菜育种起步晚、投资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取得的成果比大宗粮油作物少得多。在蔬菜产业机械化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山东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8%,小麦生产的机械化率甚至接近100%,而山东省蔬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于40%,其中原因固然与蔬菜品种多、生产过程工艺复杂等有关系,但是也同蔬菜机械属于小品种、与政府和企业等相关部门重视程度较低有关。与蔬菜机械化程度高的日本、荷兰、美国等国家相比,山东省蔬菜产业机械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
山东省蔬菜生产经营绝大多数属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生产者的经营水平千差万别,蔬菜产业生产各环节的一体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导致蔬菜产业的整体生产水平较低,蔬菜生产的信息不对称,产销对接不流畅,蔬菜生产的盲目性使得产品短缺与过剩的周期性时有发生。作为我国葱、姜、蒜生产的最大省份,“蒜你狠”“姜你军”“向钱葱”往往是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与之对应的是有些年份生产过剩、价格低迷、生产亏损。产业发展的巨大波动,对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利的。
在蔬菜产业的产中、产前、产后服务方面,分散经营对于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效益存在很大制约,还会造成产销环节过多,蔬菜流通过程中损耗高达20%~30%,导致山东省蔬菜产业整体效益有所下滑。
提供绿色优质安全的产品是蔬菜产业的第一要务。近年来,山东省在绿色植保、食品认证、检测监控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蔬菜产品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山东蔬菜”的品牌也逐步得到国内外的认可,但由于蔬菜生产品种的多样性、生产环节的分散性、流通环节的复杂性以及城镇化工业化造成环境污染的扩散性,使得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安全隐忧依然存在。不论是在食品的安全监测环节以及蔬菜批发市场的抽检环节,还是出口蔬菜的检验环节,农药农残甚至重金属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蔬菜产业全过程的安全生产无疑是山东省蔬菜产业今后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5]。
特色蔬菜育种、设施蔬菜栽培技术、高性能温室改进、大宗露地蔬菜连作障碍、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等是制约山东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为此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形成“政、产、学、研”联合攻关的体制机制。
政府要在政策引导、财政补贴等方面向蔬菜产业倾斜;高校和科研单位要在科研项目、岗位设置等方面增加对蔬菜产业的支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在研发资金投入、产业化运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6]。
产业融合能够延伸产业链,克服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限制性因素,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作用。蔬菜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分为以下3 点。
一是第一产业重点围绕大宗蔬菜和粮食作物的轮作换茬,比如葱、姜、蒜和小麦、玉米等作物的轮作,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蔬菜产业和畜牧业相结合,蔬菜生产中产生大量的尾菜可以用作猪、牛、羊等良好的青饲料,畜禽粪便又可以用作蔬菜的有机肥,两者结合可以达到废物利用和环保的双重效益[7]。
二是第二产业重点围绕脱水蔬菜加工、蔬菜汁加工、蔬菜营养物质提取等,可以减少蔬菜损耗,提高蔬菜的附加值。
三是第三产业重点开发蔬菜产业的休闲娱乐功能,发展休闲旅游业。著名的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22 届,成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蔬菜产业博览会,每年吸引国内外数百万参会者,起到了传播技术、扩大影响、促进贸易、游览观光多重功能。广大蔬菜产区要大力发展农家乐、采摘游、修学游等产业形态。
山东省蔬菜产业呈现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的特征,更加凸显了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山东省蔬菜产业应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规模化服务组织,比如蔬菜育苗公司、农机农资合作社、土地托管合作社、蔬菜温室大棚建设公司、蔬菜产销合作社等。
机械化是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重视蔬菜产业机械化,出台政策措施,鼓励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根据山东省蔬菜生产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发展温室作业机械、大宗蔬菜种植与采收机械、蔬菜植保和施肥机械等模式,提高蔬菜产业机械化水平。注重引进和借鉴蔬菜产业发达国家蔬菜机械化的经验和技术,建立现代机械化蔬菜生产体系。
产业标准化是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快蔬菜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系列标准制订工作,以标准化助推山东省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山东省“名”“优”“特”蔬菜产品实施“一品一标”,为蔬菜品牌的高起点发展做好铺垫。助推山东省蔬菜产业的优势领域发展,如温室建设、病虫害绿色防治、蔬菜工厂化育苗、葱姜蒜种植、蔬菜连作障碍等,加快山东省蔬菜标准朝着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转化,增强山东省蔬菜产业标准化的话语权,以标准引领产业。
大力发展蔬菜标准化基地建设,通过多种方式让农民知晓、理解、认可、实施蔬菜标准,实施多种形式的“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鼓励标准化蔬菜朝着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满足蔬菜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金融需求。银行可以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的链条式合作关系,以农户为载体对整个产业链注入资金,增强产供销各方的商业信用,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扩大抵押贷款范围,如土地使用权、蔬菜设施、技术专利、品牌价值等都可以纳入抵押贷款[8]。
积极发展蔬菜保险,扩大蔬菜保险覆盖面。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山东省特色和大宗蔬菜的价格保险纳入政府补贴范围,适当增大政府补贴的比例。探索温室大棚等财产保险纳入政策保险目录,增强农民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能力。
建立健全以省、市、县三级检测中心为支撑,蔬菜主产区、蔬菜生产基地、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蔬菜超市、大型食堂等监测点为补充,覆盖山东省、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以此促进山东省蔬菜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9]。
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在蔬菜出口、技术合作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山东省蔬菜产业的发展空间。发挥山东蔬菜的价格优势,对标发达国家的安全监测标准,提高蔬菜出口的数量和质量。
对东盟、俄罗斯、中亚等国家,继续挖掘市场潜力,增加出口量,同时可以利用其土地优势输出技术、建立蔬菜基地。对欧美国家,发挥山东省特色蔬菜的比较优势,尽量占据其高端市场,同时在蔬菜育种、种植机械等方面采取引进来的措施,提高山东省蔬菜产业的现代化水平。
对非洲、南美等国家,应以输出技术、脱水蔬菜等为主,结合我国对非援助项目等,在非洲等国家建立蔬菜基地,丰富当地国家的“菜篮子”,为世界蔬菜产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山东方案”。
蔬菜产业是山东省农业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最具优势的产业,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是山东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对外开放等领域的重要抓手,通过采取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社会服务、加强对外合作等措施,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最大、最健康的“菜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