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民生保障体系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3-11-18 19:55石雨菲
山西农经 2023年16期
关键词: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民生

□石雨菲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山东 济南 250300)

共同富裕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的又一个阶段性目标。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稳步推进城乡共同富裕、东西部区域共同富裕、物质与精神共同富裕的协调耦合发展[1],作出了一系列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向与群众观点的精神向度。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在乡村地区尤其是困难地区,民生保障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医疗资源不足、教育水平低下、社保制度尚不完善等。因此,建立健全民生保障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旨在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乡村现代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乡村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民生保障体系的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农村发展潜力以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逐步完善乡村地区与贫困地区的民生保障体系,实现乡村振兴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 我国民生保障与乡村振兴工作现状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公平正义观在中国的创新发展,需要完善的民生保障体系与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其提供有力支持。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1.1 我国民生保障工作现状

为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而建立的民生保障体系应覆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食品安全等方面,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精神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方式。

中国式现代化在民生保障领域的科学内涵是指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保全体人民同步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2]。

目前,我国的民生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国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普及高中教育,鼓励职业教育等;实施医疗改革,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全民参保;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有效满足了人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了全民福利水平。但是民生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医疗领域,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在住房领域,房价居高不下,住房困难问题依然突出;在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监管不力、追责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1.2 我国乡村振兴工作现状

我国相关部门十分重视乡村工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3]。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共同富裕体系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之一。因此,在共同富裕视域下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乡村地区经济落后、人口外流等问题愈发突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4],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自此,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关乎国家发展大计的社会热点话题。

2 民生保障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联动效应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逐渐提高。我国十分注重民生保障和乡村振兴两个方面的工作,并将二者有机结合,产生良好的联动效应。两者联动耦合发展不仅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也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发展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建立了大量农业扶贫项目,促进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5],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6]。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民的福利待遇和生产技能与能力。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从而提高福利水平。在农村民生保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满足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在乡村教育保障方面,我国积极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农民及其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策略。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大力实施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仅仅依靠经济援助远远不够,扶智也是重要部分。

扶智旨在帮助贫困人群提高技能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包括教育、培训、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可以帮助贫困人群获得更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摆脱贫困。过去,我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包括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等。这些措施不仅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也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其专业素养和工作积极性。通过多渠道招募大量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教学质量,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推动农村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乡村振兴长效进步。

3 民生保障对于推进共同富裕的意义

民生保障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建设之一,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政府可以通过投入资金、制定政策等方式为人民提供必要的保障。

3.1 兜底民生底线是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

国家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确保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物质保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也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国家应通过加强社会保障、扩大教育与医疗的覆盖面、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等方式,加强对人民的兜底保障,让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社会应扩大教育与医疗的覆盖面,落实教育和医疗资源供给,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健康扶贫政策,确保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教育资源。

相关部门要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力度,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3.2 增进民生福祉是共同富裕的价值依归

通过改善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是共同富裕的价值所在,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之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当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终极目标[7],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福利待遇,改善人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和实惠,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聚焦民生与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优化教育和医疗资源配置,加强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大力改善人民生活。

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对道路、桥梁、水利、电力、通信等公共设施投入,改善人民出行和通信条件。

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大力推进医保、养老保险等制度改革,加大对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在教育与医疗方面,提高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供给质量,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普惠性教育和健康扶贫政策,让人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教育资源。

在文化、体育事业方面,提高文化、体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与满足感。

4 乡村振兴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

乡村振兴是稳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农民主体性和“人民至上”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必须通过发扬农民主体性、倡导“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推动其实现。

4.1 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流动增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8]。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农民主体性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民在自身利益诉求、社区治理、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自我组织能力和主动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可以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9]。

随着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关注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他们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探索新型农业模式和新型经营理念,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民通过自愿组织形成各种形式的组织,如合作社、村民委员会、互助组等,参与社区治理、维护社区环境卫生、管理公共事务。这种基于农民主体性的自治和治理模式可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乡村的竞争力[10-11]。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建设过程中,政府通过发扬农民创新精神、提高其组织能力和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壮大。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技术水平,增强其自我发展和竞争能力,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中[12]。

4.2 “人民至上”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向度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奉行的理念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真挚的人民情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民至上”理念意味着把人民群众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和最直接受益者,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和提升生活品质为首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我国以农民的利益与需要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建立健全“三农”政策体系,加强土地制度改革,重点支持和保障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改革,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稳定有序,推动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生产方面,推动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共同富裕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实现。

“人民至上”理念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向度,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价值取向。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时,必须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从国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同时,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听取他们的声音,加强与农民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5 结束语

国家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需要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可持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民生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