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音乐美育课程开发思考

2023-11-18 16:52
轻音乐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育音乐艺术

金 今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以下简称 《意见》)中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要坚持 “五育” 并举,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五育” 是指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和劳动教育。 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教育正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在 《意见》 中, 明确要求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 严格落实音乐、 美术、 书法等课程, 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 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 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 至2 项艺术技能、 会唱主旋律歌曲。显然, 《意见》 将学校的美育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乡村学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 美育一直是较为薄弱、 常常被忽视的环节。 如何在乡村教育振兴过程中贯彻美育发展的方针, 将美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促进手段? 是众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乡村学校领导和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笔者经过充分调研和分析, 从乡村学校音乐美育教育存在的困境入手, 探寻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通过对乡村现有优质文化资源的梳理与归纳, 试图为乡村特色音乐教育课程的开发提供可资参考的素材, 为提高美育育人的成效尽绵薄之力。

一、 乡村学校音乐美育课程的困境

(一) 对美育认识存在偏差

导致乡村学校美育教育发展滞后的首要因素, 是学校所在地大众对美育教育认识的不足。 这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 大众对音乐课的认同度较低。 作为学生家长, 其中绝大多数人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和学习,对音乐的认知只停留在课余玩乐的层面, 因此缺乏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也很难树立美育教育的培养思维。 其次, 乡村学校大都看轻美育教育, 家长深受其影响。 在乡村地区, 大部分学校受升学压力或条件的限制, 对于音乐教育表现得束手无策, 潜意识里认为音乐、 美术等课程属于 “副课”, 与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无直接关联, 为避免 “浪费时间”, 音乐课常常不能正常开设, 更遑论形成系统科学的音乐教育体系。 由于乡村学校的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任感和配合度较高, 在此背景下, 学校的主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大多数家庭而言, 孩子的音乐知识学习和音乐素养熏陶成为一种奢侈品。 第三, 教育行政部门对美育教育不够重视, 对音乐课的教学质量不能有效监控。 很多乡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客观上对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因此, 学校音乐课的开设及一些美育活动的开展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分相关检查, 实际教育效果很少被关注。

(二) 资源配置不达标

美育教育发展的欠缺也受到乡村资源的影响。 首先, 乡村学校音乐师资较为短缺。 这是大多数乡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由于城乡客观存在的差距和乡村教师薪资待遇低等诸多问题, 多数青年教师更倾向留在城市发展。 在众多实地走访中经常发现, 乡村学校师资明显不足, 很多教师一人兼职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教学任务重、 压力大, 无法实现专业完全对口, 因而也很难顾及学生美育教育的培养。 其次, 乡村学校教育经费不足。 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拨款扶持乡村教育, 但因学校软硬件条件底子薄, 因此在经费使用过程中, 学校首先解决的是多媒体资源、 教学用具、 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的提升, 而对音乐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设备鲜少考虑,这也造成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困境。 许多音乐课只停留在教师对学生 “口传心授” 的传统教学模式上,且曲目较为单一, 教学方法和形式普遍陈旧。 第三, 现实条件难以吸引专业人才、 留住人才。 由于乡村学校条件差、 资源匮乏, 一些专业对口的青年教师不愿到乡村学校发展音乐教育事业; 即便偶有年轻的专业教师引进, 但其心不在校, 总是想方设法 “跳农门”; 此外,限于条件, 乡村音乐教师缺少职后专业性、 针对性的培训, 这使得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无法植入乡村学校的音乐教育中。 凡此种种, 使乡村学校的音乐教育面临诸多困难。

(三) 音乐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风格

通过调查, 笔者发现乡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大多形式单一,仅集中在单纯的唱歌教学上, 缺少启发性和导赏性的音乐教育, 缺乏独特性、 有特色的教学内容。 由于国家课程标准对课外音乐活动没有细致、 统一的要求, 因此乡村学校在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方面明显落后, 相较于城市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教育活动: 歌唱比赛、音乐兴趣小组、 班级音乐会、 艺术节等, 乡村学校的音乐教育只停留在为数不多的音乐课程教学上, 鲜少有开设音乐校本课程或开展音乐兴趣小组的情况。

二、 乡村学校音乐美育课程改革策略

为了加快落实 “五育” 并举重要方针, 促进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基于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应主动分析乡村学校的客观短板和自然优势, 设置合适的改革策略, 开发属于乡村学校特有的音乐美育课程。

(一) 改变思想观念, 提升美育教师地位

伴随 “双减” 政策的落地, 乡村地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充分意识到美育发展的重要性, 明晰 “以美立人” 的重要教育使命, 加强对美育教育的认识程度。 地方政府应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识乡村美育教师工作的重要性,[1]提升对美育学科教师的认同感, 同时积极鼓励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浸润美育的理念, 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心养心, 实现全学科美育育人。 学校层面应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进行优化, 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美育类课程的占比, 增加其课时量。 同时, 充分肯定美育教师在学校育人中的价值, 努力提升美育教师的专业地位: 建立有助于教师发展的荣誉表彰体系, 并在此体系中结合美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设计, 尽力给予他们再学习和进修的机会。 在硬件设备上, 尽力配齐和革新教学设施,让学生感受层次分明、 内容新颖的美育过程, 以实现美育目标。

(二) 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美育学科教师是发展乡村美育教育的核心资源, 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单位应大力加强乡村美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强化对其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育。 近年来, 乡村定向音乐师范生的招生和培养, 为未来乡村学校美育教育提供了中坚力量。 为此, 从人才选拔伊始即应严格甄选, 筛选出真正热爱教育事业, 愿意致力于乡村教育发展, 有爱心和责任心的预备教师。 各级高校在此类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 应把 “实践性” 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实践类课程的比重, 以适应乡村学校美育教育的需要。 同时, 当地教育部门应帮助美育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定期为在职教师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和平台, 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 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 组织教师观摩优质课等, 通过不断提升美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推动乡村学校美育教育的发展。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美育教育实际是师生间以心传心的重要过程, 其实施对象主要是艺术学科的教师, 由于艺术教育往往强调个性化、 独特性, 因此美育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尤为重要, 应重点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职业素养的塑造。 只有具备仁爱之心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 才能在工作中言传身教, 培育出富有爱心、 积极向上的学生。

(三) 重塑角色, 完善艺术课教学内容

尽管美育教育渗透在所有学科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但毋庸讳言, 艺术教育仍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主阵地。 通过艺术教育, 学生体验美、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可以得到系统提升。 因此乡村学校的艺术类教师承担着推广美育教育的重任。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应按照新版义务教育音乐/美术课程标准, 切实落实教学内容;同时, 结合地方特色, 推广和传承传统文化。 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环境, 如建立音乐小舞台、 交流角等, 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此外, 教师应利用乡村地区的自然资源、 文化资源、 历史脉络等打造特色美育内容, 设计和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课程和活动, 将文化传承和艺术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科学的美育教学考核制度, 采用多种评价机制将学生、 教师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以此促进美育教学的提升和不断创新。

(四) 送课下乡是破局的有效途径

前已述及,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目前许多乡村学校科班出身的专业艺术学科教师欠缺, 这造成了乡村学校美育教育的严重滞后。 作为市县教研室, 应积极组织城市学校的优秀艺术学科教师到乡村学校上课, 同时组织乡村学校对口教师进行 “同课异构” 观摩研讨,以期达到教学示范、 专业引领、 学术交流、 资源共享的目的。 此外, 随着近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元化的网络教育资源不断涌现, 这为乡村学校的美育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教研室, 应为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搭建平台, 积极主动地为乡村学校提供有关服务。 如果能充分利用好网络在线教育资源, 给予乡村学校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将艺术学习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就能有效改善乡村学校专业艺术教师欠缺的困境, 将更多元、 新鲜的美育内容传递给这些学校的学生。 同时, 乡村学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也可从中了解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有效解决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由此, 必然会对乡村学校的美育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三、 乡村学校特色音乐美育课程开发

(一) 运用自然环境开展美育活动

美育的本质是一种完整的生命体验教育。[2]大自然蕴含着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 千变万化, 是开展美育的最好艺术课堂, 是美育的源头活水。 乡村学生平日多与自然接触, 山川河流、 鸟语花香既是他们歌唱模仿的主题对象, 也是对他们进行美育教育的特色场所; 较之城市学生, 他们有更多农作经历, 打谷子的铿锵节奏、 悠长婉转的耕田歌、 整齐有力的劳动号子等都是取之于生活的天然美育教育资源。 因此乡村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大自然中的这些美育资源, 立足区域音乐特色, 因地因校制宜, 展开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活动。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天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感受书本里学不到的别样知识。 同时, 通过发现、 体验、 感悟大自然带来的音乐美, 让美育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 开出理想之花。

(二) 挖掘提炼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资源

传统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3]乡村拥有大量的民俗艺人, 他们保留着最为质朴敦厚的传统文化和独具韵味的区域音乐资源, 这是乡村学校美育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 “过年过节” “花灯” “花鼓” “采茶”“秧歌” 等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中的音乐素材就是开展美育教育的资源。 这些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音乐元素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共鸣和关注。 同时, 许多乡村地区保留有特色的地方音乐、 地方戏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这些优秀文化瑰宝的传承首先需要当地年轻孩子去了解、 喜爱、 学习, 并树立 “主人翁” 意识, 才能使其发扬光大。 基于此, 如果乡村教师善用此类资源辅助美育教育, 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地方音乐学唱、 欣赏、 展演等活动, 就能拉近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其从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同时树立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 这种立足区域文化, 因地因校制宜, 挖掘提炼本土美育资源开展的美育教育, 有利于创建出一校一品、 一校多品的特色美育校本课程,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三) 打造融合型学科美育课程

美育教育绝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 应打破将美育教育单纯地归结于艺术教育的模式, 在全学科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美育教育中, 乡村学校可以艺术课程为主体, 将艺术有机地融合进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中, 打造融合型美育课程。在整合各学科美育内容基础上, 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 打破学科边界、 教师边界、 资源边界, 实施跨学科的教学交流, 将多学科资源融入传统艺术类美育教育中。 学科美育中语文、 历史等人文类学科较易与美育搭建桥梁, 但诸如数学、 地理、 生物等理科类课程, 要想实现美育, 需要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上的探索。[4]这需要乡村学校和教师积极投入, 对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差异的落实, 潜心钻研挖掘各个学科的美育目标,不断尝试采用艺术化、 审美化的手段, 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美育资源, 进行整合融通。

结 语

当前, 乡村学校的美育教育仍处于 “边缘” 状态,为了改善这一现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直面困难, 将学校、 教师和家长的思想统一起来, 让艺术教育回归美育本源, 通过积极整合当地美育资源, 推动乡村学校美育特色课程的建设;强调艺术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美育课程评价体系, 让美育的理念浸润校园, 助力乡村学生健康、 全面的成长。

猜你喜欢
美育音乐艺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