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玲
(湖北民族大学, 湖北 恩施 445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兴产业经济的发展,制造业呈现出可观的发展前景,同时,制造业也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和竞争压力。据统计,截止2022 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的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 年居世界首位[1],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减轻就业压力、增加国家税收和调节市场经济的作用。然而,制造业企业存在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小、治理机制不完善、业务量不足并且缺乏合理的内部控制及良好的风险管理制度等弊端,难以够抵抗风险。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无论对制造业企业内部还是外部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就企业内部而言,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将直接影响企业对其业绩的评价及预算、管理者的经济决策,甚至影响企业战略的制定。就组织外部而言,个人购买股票或债券等都要建立在企业正确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不真实的财务信息会干扰投资者的决策,也会影响国家对于制造业的管理及宏观经济的调控。通过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降低会计信息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枢纽,健全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可以降低管理的模糊性,充分发掘企业的人力资源,使企业的各个部门明确各自的工作范围及职责。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生产、营销和财务等部门密切配合,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缩短企业信息传递链,克服企业的时滞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2]。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归属于不同的概念,在企业管理中,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企业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内控和面对风险的过程,风险会给企业带来一种潜在的损失,这种损失在未来可能会变成现实,这是企业的风险特性。同时,这种风险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收益,风险在收益和潜在的损失之间博弈,这是企业风险管理和经营的一种魅力所在。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资源在配置的一个过程,需要我们去认知,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企业的风险是有规律的,需要认识风险的特征以及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特征,为了控制企业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企业要制定措施去控制。在企业初创期,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是企业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企业要拥有一定的市场渠道。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时,要求企业合理配置企业的人、财、物,此阶段被称之为企业的管理。在企业发展到更高阶段时,企业要居安思危,随着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相应改进,制定适合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因此,企业在管理时内部控制应当与风险管理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确保企业良性发展。
制造业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健全、不完善,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制造业企业往往一股独大,造成企业的决策权及经营权难以分离,对小股东的利益保护不足,很容易出现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情况。另外,制造业企业很多都是家族式企业,难以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不利于企业的成长。在实际工作中,制造业企业一般没有设立董事会,监事会也形同虚设,不能形成有效的框架结构,造成股权结构不合理,企业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配置,从而导致不能很好地履行公司战略决策,难以维护和创造公司最佳的经营业绩。
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水平普遍较低,覆盖面不广、不及时,做不到完全的“上传下达”,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信息可能会失真,造成信息不对称,使信息的接收者最后收到的信息与原始信息出入较大,造成沟通失效,难以解决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另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完善,不能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与内部管理能力,使投资者及利益相关者不能准确判断企业的发展形势,难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往往面临着难以预见的风险,如财务风险、市场风险及运营风险等。我国大多数制造业可能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人力等问题,未设立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没有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评估,很多管理者认识不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风险建设机制及防范能力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只重视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的任务,忽视了那些无法直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创造利润的工作。管理者只考虑了企业的短期利益,在风险来临时没有恰当的方法去应对突如其来的转变,企业内部控制环节也会受到影响,导致企业的经营效益下降。制造业企业只有完善风险评估体系,才能保障企业的基本运营。
控制环境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很多制造业的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含义理解不到位,简单地认为内部控制只是某个部门的工作。由于公司管理者对内部控制不重视,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影响了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以及各部门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参与度,阻碍了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进步。
有效的岗位设置和明确的职责分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制造业存在资金、规模等问题,并存在岗位设置不合理、职责分工不明确的问题。一些企业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常常让一个人身兼数职,表面上是给企业节约了成本,实际上是却给企业埋下了毁灭性的隐患。如将出纳和会计的工作交由一个人处理,这样就做不到岗位之间的互相牵制、监督,可能还会出现贪污受贿的现象。企业的账目上一旦出现问题,很难及时被发现。部门岗位设置不合理,每个岗位之间无法协同合作,将影响工作效率。职责不规范、不明确,员工的责任和权利也会模糊,即使企业有优秀的管理理念,也会出现执行不力、计划滞后等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
治理结构被称为企业的“神经系统”,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由董事会、总经理和监事会构成的相互制衡的“三角形”式的内设结构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结构,因此,应当结合业务特点和内控要求,对制造业设立科学完整的治理结构,所有权与治理权相分离,实现多元化产权,改变一股独大的窘迫局面,明确各自的职责与地位,履行各自的义务,相互分工并相互制衡。另外,家族式的制造业企业应当引进外部人才,为企业输送新鲜的血液,树立经营管理新理念,使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得到改善,以适应当前环境下制造业发展要求[3]。
制造业企业内控信息化水平在经济时代已经作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点标志。首先,制造业企业在收集、归集内外部与经营相关的各种信息的同时,应当制定相应的信息系统管理机制,注重信息化建设,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掌握信息。其次,在信息对接方面要全面、准确,确保信息的有效性,合理利用资源,形成相关的信息报告,报送给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外部恰当的信息需求者。再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在企业的会计系统中畅通无阻地传递信息,保证企业运营健康发展的信息需求,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提升信息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升经营绩效、降低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
风险评估是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形式、产业政策导向、市场竞争、财务风险、运营流程、安全生产及环境等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分析性质、影响程度及发生概率。制造业企业应当构建多层次的风险评估体系,首先要识别风险,可以采用定量加定性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通过收集企业大量资料进行归集,同时结合国家文件中的政策,如汇率变化、税收变化和产业导向等,构建核心指标。然后,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得出量化结论,给出对企业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增强制造业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使制造业企业合理规避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为了保证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制造业企业必须能认识到控制环境的重要性。首先,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层要起好带头作用,结合内外部变化,做出正确且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决策,鼓励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活动的建设中,要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分析问题。其次,对于参与到项目建设的部门,要提高内部控制意识,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建立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的基础。员工希望他们所服务的企业业务稳定、运行良好。企业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建立职务不相容分离制度,确保各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监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才能激励员工积极工作,为企业实现目标做出贡献。同时,企业要随着外部环境及企业业务职能的变化,灵活调整不相容职务分离办法,优化、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确保各个制度之间互相连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4]。
制造业企业的管理归根结底是一个以盈利为导向的经营活动,因此,内部控制也需要关注风险、讲究效益。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和日趋提高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要求,制造业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及时关注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高风险领域,并且顺应时代要求,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自身环境的变化,将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方法,优化管理策略,建立和完善动态内控监管体系,在提高管理效能同时,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效结合,面对企业风险,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规范”,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