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育霖 林仕敏 沈伟兵 戴巍巍
2020 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和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强调了以下几点:深化创新引领发展战略计划,不断提高中央企业各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领先企业,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管理力、知名度和抗风险能力[1]。提高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于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企业当前发展所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知识管理视角下央企知识产权价值管理的相关问题,致力于为今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成果在法律上享有的专有权,一般由国家授予创作者在固定期限内的权利。知识产权本质上是无形的财产,其对象是智力产出,是智力劳动创造的价值。
1.范围
理论上的知识产权是指与知识生产力有关的主导权,如专利、商标、版权、绿色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的合理布局设计等。虽然规模较小,但专利、商标和版权也包括在知识产权中。
2.特征
在法律上,知识产权有三个特征:首先,地域性,即在一个国家获得的知识产权只在该国有正当理由,并受该国的法律管辖[2]。其次,排他性,即只有控制权的所有者才能对其进行控制,没有所有者的允许,任何人都不能行使该权利。最后,时间性。这意味着国家的法律要求对知识产权的享有有一个时间限制,在这之后,控制权就会自动失效。
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会对企业成长产生促进作用。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衡量,一要看企业的投入强度,或称为研发能力,二要看企业经过研发投入后能够获取权利的能力,本文称之为赋权能力。
研发能力促进企业成长的理论传导始于罗默、卢卡斯等人的新增长理论,企业可以通过资金及人力的投入,改善自身经营效率,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研发资金是开展知识产权创造活动的保障,充沛的资金确保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设施的完备、研究的完善程度,企业增加研发支出,提升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对企业成长产生有利作用。
资源基础论与信号传递理论分别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不同视角佐证了这种正向作用。企业所具有的源源不断的创新投入能力不仅汇聚成独有的资本池,形成一种战略资源,也给外部投资者一种积极信号。
企业的赋权能力是知识产权创造的第二环。结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得以商业化的发明可谓之创新,创新将成为企业催生利润、获取增长的源泉。知识产权获取是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行业地位的必然要求。企业获取知识产权相当于为其研发创造活动取得了官方和市场认证,由此该项创新才能成为其独特的资源,也才能更好地保障企业的创新权益,进一步激励研发资金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否则,研发创造活动也会遭受打击。从企业内部治理角度,一项知识产权的获取无疑会对企业运营、盈利产生正向作用。企业的自主创新使企业获得产品与技术的优势,这种垄断刺激企业继续自主创新,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的成长。从市场角度看,企业技术革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产品在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今企业纷纷致力于知识产权的创造活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企业通过创造知识产权,内化为自身竞争力,力争谋得长期稳定高效的增长。研发投入与获取权利这首尾两方面缺一不可,共同形成了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能力。
中央企业(简称央企)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或委托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关系着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骨干力量。同时,央企是我国企业中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领军者,拥有丰富的创新成果,更需要有效的成果转化制度支持。实证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往往比非国有企业拥有更高的研发投资水平。制度环境在国有企业创新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央企的发展更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发挥好央企创新资源的活力,需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国有资产管理的资产评估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央企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效率。对于一般性国有资产来说,资产评估在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然而,知识产权的价值要依托完善的市场机制且在实施转化之后才能有效判断,并且是不固定且无法精确计算的。此外,相关法律和政策对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现有规定并不完全一致,更是加剧了该环节管理上的矛盾与冲突[3]。对央企科技成果的价值进行事先评估,过程复杂且效率较低。在实践中,央企科技成果若向外转化往往需要履行繁杂的资产处置程序和流程,这导致企业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利用这些技术类无形资产进行相关的投融资、贷款、抵押等金融活动,央企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通速度较为缓慢。部分央企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员来处理知识产权事务,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时,选择放弃或消极应对。在走向国际市场竞争过程中常受到国外竞争对手知识产权保护的打压,在国外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的数量还很少,难于形成基于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优势。
部分央企集团的国有资产绩效评估指标并不包括央企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情况,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亟待完善。不同的科技创新工作类型及其成果缺乏科学的分类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标准单一,且央企之间对成果转化的考核标准没有达成一定共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评价工作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标准体系,无法实现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管理和激励。在国有资产绩效评估中,没有设置关于成果转化这种相对高风险行为的容错机制,导致参与者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挫。理论研究表明,在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存在很大的风险。目前,部分央企的决策容错免责机制还有待完善。在较大的决策风险面前,相关负责人为防止触碰国有资产流失的红线,在行动上过于谨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进度缓慢。部分高新技术央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央企要想获得更多的竞争效益,需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扩大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体系。相关央企应当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增强员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通过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扩大竞争优势并提升高新技术央企的市场份额,提高央企自身创新能力。
自主开发的知识产权是企业技术成果的最直接代表,而目前的行业状况意味着这类资产一般由企业内部拥有,很少有出让、授权或投资的价值[4]。近年来,随着央企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海外拓展力度的不断加强,知识产权许可的活动不断发生。但由于知识产权评估市场化运作机制有待逐步建立、知识产权评估需要的数据资源严重缺乏、知识产权评估专业人员队伍严重不足等内外部原因,部分央企未对知识产权进行资产评估,知识产权的真实市场价格并不透明。一方面,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的初始成本无法反映其实际研发成本。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由于极少发生交易,也缺乏评估,很难反映市场真实价格。央企财务报告未对知识产权账面真实价值进行客观地披露,知识产权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差异巨大,其实际价值被低估,不能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央企构建知识产权价值体系分三步走,首先是完善管理体系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其次是“先固化再优化”,梳理全生命周期流程,加强内部控制,强化部门联动,实现财务、法务、业务相融合。再次是引入评价体系与评估体系,最终与市场充分接轨[5],具体如下:
按照《公司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在法治建设委员会下设知识产权组,研究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和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推动重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方案,建立知识产权1+X 系统结构,加强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系统化水平。根据对知识产权的影响程度,实施分步管理。对专利和技术秘密进行分段管理,并根据重大业务影响的程度进行动态调整。专利被及时编纂,低价值的专利和未使用的商标被立即以符合规定的方式处理掉。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专业化数据库,加大信息集成力度,支撑经营决策、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
1.立项
在此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研发计划是否符合战略发展规划,研究项目的合法性是否得到保证,核查和审批程序是否严谨,合理防范风险的发生和技术资源的消耗。财务部门提早介入,运用投资项目决策和分析指标进行投资收益分析,评价科研项目的合理性。
2.研发管理业务
建立项目风险管理结构和技术标准,以及对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及时反馈,高价值的问题会上报给相关责任人。立即跟进项目执行情况,有效分配工作量,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此外,应建立审查和控制研发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的权力,财务部门应按照标准进行报销,并区分研发的资本和成本支出,财务部门根据会计准则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同时,业务部门应指定专人建立台账,归集研究开发支出。财务部门建立科研助手机制辅以专业指导,并定期对相关账簿、记录和文件进行核实,以确保相关费用准确、完整。
3.处置
应及时处置长期闲置或使用效率低下的知识产权,业务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做技术评估,必要时可聘请专业评估公司。财务部将对无形资产管理办法重新进行修订,进一步明确知识产权处置的管理职责、处置流程。
建立知识产权投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分析投入目标情况、实际建设过程、投入效益情况、知识产权的可持续性和影响力情况。通过信息反馈,改善投资管理和决策,达到提高知识产权投资效益的目标。根据投入评价结果,对知识产权下一步的投资决策、运营决策、经营决策和规划发展战略等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静态和动态模块分别评价。
1.静态知识产权
静态知识产权是储存的、未使用的部分,即不用于商品或服务,不直接参与市场交换的部分。静态知识产权不产生直接的经济价值,但基于对未来或潜在盈利能力的预期,仍然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静态知识产权使央企有权在未来应用它来产生经济利益和现金流。因为环境是动态的,拥有静态知识产权可以在未来创造重要的商业和服务机会,有计划地保留静态知识产权可以成为实现中长期战略的一种方式。它的价值可以用“静态知识产权的估计未来利益的现值”来评估。
2.动态知识产权
动态知识产权是已经应用和运行的部分。其价值的实现是通过超额利润或完成市场化或商业化的收益。根据动态知识产权价值的补充方式,取得的收益可以分别呈现为间接收益和直接收益。间接收益是指传统收益,即企业从知识产权的产业化中获得的收益,即知识产权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制造和销售。这种经济价值来自知识产权可以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独家使用的事实。例如,一家公司可能从知识产权中获得过多的利益。这可能是由于知识产权诱发的市场绩效,如客户满意度、降低制造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或提高产品质量,也可能是由于知识产权给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进入壁垒或障碍。直接收益是指公司因直接出售或购买知识产权而获得的收益,如批准或转让。它还包括因起诉而获得的红利。在任何时候,动态知识产权的价值只有一部分是直接或间接实现的,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商品和服务的销售以及该知识产权的购买和销售逐步和持续实现的。动态知识产权的价值可以通过完成的动态知识产权的价值和潜在的动态知识产权的价值来表示。
近年来,为了规范知识产权的评估,中国资产报告与评估研究会发布了《资产评估执业准则——无形资产》《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指南》等标准和决策准则。在按照《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指南》进行知识产权报告评估时,应注意各种因素对知识产权经济效益的影响,如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营情况、生产量、市场状况、产品寿命等,以及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影响。同时,由于知识产权通常与其他资产一起充分有效,因此,知识产权的评估应以被评估的实际情况和评估目的为基础,在分析和明确知识产权的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上,确定单个知识产权或知识产权的构成及其价值,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评估。央企应成立资产评估专项小组,囊括技术、法规、营销、财务的专业人才,在资产评估公司的专业指导下,打通专利组织生产到销售全环节,取得与知识产权相关技术、市场、财务等资料,建立适合的评估模型,采用统计、回归等各种可能的数学方法,量化知识产权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创造的价值,确定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在积累知识产权评估的专业数据、资源和能力后,除此之外,还需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现代科技,设计和搭建知识产权评定的数据平台,融合各方数据,完成知识产权数据共享资源体制,逐渐产生较为权威性的知识产权评定数据库,为创建知识产权评定体系打下基础。
要想做好技术保护工作,知识产权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对此,央企需要做好知识产权部门的建立工作,由企业高层负责,直接对该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对于央企来说,需要在对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规模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做好知识产权部门中技术组、法务组等小组的建立。通过不同小组的建立,为其安排不同的工作范围及职责,并从企业中抽调精干力量对不同小组间的工作进行负责,以此充分发挥不同小组的力量。同时,需要做好其职权的设置与保障,通过制度的落实做好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职权的确立,才能够对整个企业知识产权体系的建立以及发展实现有效的推动。
文化以及人才可以说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企业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对企业进行发展以及维护。对此,需要聘请专业人士向管理人员讲授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加强技术人员以及企业员工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通过培训以及宣讲方式的应用做好工作人员知识产权理念的树立。最后,要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企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自身技术、法律知识以及知识产权,还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产权维护、申请经验,且能够具有较好地引领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
在同普通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需要做好员工保密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的明确,即从合同的角度提升员工的保密意识。对于技术类人员,则需要同其签订更为严格的违约惩罚机制以及保密协议,在对技术人员服务年限做出保证的同时,对这部分技术人员离职后的脱密期限进行约定。为了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可以通过入股等方式使其形成更高的企业忠诚度,更好地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知识产权是现代央企发展的关键资源。知识产权的总数和质量直接关系着央企核心竞争优势和高速发展前景。因而,知识产权的监管至关重要。本文根据分析世界各国企业积累的经验和研究成果,梳理出央企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央企通过选择合适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基于企业自身战略,可以使知识产权管理顺应战略导向,发挥更好的效力,增加知识产权的拥有数量,进而形成央企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央企能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