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制视域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及其生态效应述评

2023-11-18 11:09申开丽徐建忠蒋济荣杨帅姜博文贺柯云汝浩森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8期
关键词:高级化合理化规制

申开丽 徐建忠 蒋济荣 杨帅 姜博文 贺柯云 汝浩森

[1.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2.诺基亚通信系统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浙江杭州 310053]

1 引言

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生产力迅速提升。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环境污染事件频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无法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多年的高速增长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样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瓶颈。随着国际经济危机的爆发,我国产能过剩、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问题突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战略选择[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环境规制是政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面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问题,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系已然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2-3]。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的逻辑关联、驱动路径、生态效应等开展了研究。经梳理归纳,本文从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优化及两者间的互动关系等角度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2 环境规制相关文献

2.1 环境规制的概念

由于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依靠市场手段难以有效解决污染问题。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环境规制等政策措施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环境规制涉及经济、社会、管理等不同学科领域,学术界对环境规制的认识经历了前后几次的修正和完善。最初的环境规制是指政府通过颁布禁令、核发许可证等非市场途径对环境资源利用的直接干预。随着环境税、环境标签等规制形式的运用,环境规制定义的第一次修正中加入了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此后,公众参与、个人承诺、团体协议等规制手段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环境规制的形式,环境规制定义的第二次修正中加入了自愿型规制的相关内容。关于环境规制的内涵,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概念阐述。李小平和李小克提出,环境规制是一国或地区采取的与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等[4]。时乐乐将环境规制定义为由社会公共机构运用相应手段或措施,对企业或个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所施加的一系列约束条件[5]。赵玉民等认为,环境规制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以个体或组织为对象、以有形制度或无形意识为存在形式的一种约束性力量[6]。综合考虑环境规制的主体、性质、形式和内涵,本文认为,环境规制属于社会性规制的一种,是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由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对相关主体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行为所产生的约束性影响的总和。

2.2 环境规制的类型

环境规制是政府推进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环境规制政策的工具形式日益丰富。不同研究中,环境规制的性质、适用范围、执行的严格程度等都曾被用作分类标准。目前,运用最多、接受程度最广的分类方式是按照环境规制的性质,将其分为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和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主要包括政府和相关机构制定实施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主要特点是强制性[7]。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主要包括排污收费、环保补贴、绿色信贷等通过市场途径调节的污染防治措施,主要特点是市场性[8]。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主要包括环境信访、人大议案、政协提案,以及企业、个人和组织等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作出的承诺、签订的协议或开展的行动等,主要特点是自愿性[9]。不同的环境规制工具形式体现了不同的环境保护思路,在作用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10]。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应该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最优效率途径[11]。但针对我国的研究表明,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未必完全有效,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更支持“波特假说”[12-14]。

2.3 环境规制的度量

环境规制类型多样,对环境规制强度测量的维度也各不相同:有进行定性分析的,有做定量测算的;有采用单一指标测定的,有构建指标体系评估的。目前,相关研究已从前期以定性描述为主阶段转换为以定量核算为主阶段。一是基于污染治理投入角度,用污染物处理费用衡量环境规制强度。如污染治理投资、单位污染排放治理支出、工业污染总投资与主营业务成本比值、工业行业污染治理费用占工业产值的比例等指标均曾被用于衡量环境规制水平[15-16]。二是基于污染物排放角度,利用污染物排放强度、排放量、达标率等指标来指代环境规制强度。如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的倒数、二氧化硫去除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均被用作环境规制的代理变量[17-19]。三是基于综合评估角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环境规制强度。如靖学青等以“三废”排放量为基础,构建环境规制强度指数衡量环境规制强度[20],申开丽等运用熵值法从环境规制的成本和成效出发构建指标体系评估环境规制强度[21]。上述3 种方法中,前2 种存在指标单一化缺点,第3 种基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能更科学、全面地反映环境规制的实际情况。前2 种方法中,基于单位成本或产出污染治理费用的算法还存在低估环境规制强度的问题[22]。另外,2011 年后相关年鉴不再公布工业分行业污染物去除量、达标率等数据,基于此类指标的环境规制测算方法无法继续开展。

3 产业结构优化相关文献

3.1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是指各产业的关系、构成及其分配比例,是考察产业发展状况的重要维度。产业结构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必然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23]。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能够促进资源环境要素的优化配置,不断推动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不同学者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刘伟和张辉提出,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24]。肖功为认为,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推进过程中持续的结构高级化[25]。吴传清和周西一敏指出,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26]。产业结构的调整演变和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体现[23],大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2 个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能够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端到高端、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跃升[27]。

3.2 产业结构高级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伴随着资源要素在三次产业内部和三次产业间的流动以及产业发展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提高。从宏观层面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反映了产业结构由低端到高端的动态演进,表现为三次产业主导地位的变迁[28];从微观层面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反映了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的技术进步[29]。从资源优化角度来说,伴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生产要素由简单产业向复杂产业、由小规模产业向大规模产业、由劳动密集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产业的转换,资源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说,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会推动产业结构向知识集约化与经济服务化转变,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经济增长[30]。产业结构高级化测算常见方法可归结为“标准结构”法、相似系数法及经济发展阶段法等,这些方法基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数据,通过比较研究来考察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并未充分考虑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31]。前期研究中,非农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产值比例与劳动生产率的乘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等曾被用于表征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32-33]。近年来,很多研究根据空间向量度量方法,采用Moore(摩尔)结构变动指数来测算产业结构高级化[34]。

3.3 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表征产业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是衡量要素投入与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35]。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包括不同产业及其内部结构比例的适配性、不同产业及其内部发展的协调性以及不同产业及其内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相关研究中,周振华提出用“比例平衡度”来测度产业结构系统的平衡协调程度[27]。刘思峰等提出利用产业结构有序度来定量分析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36]。唐晓华和刘相锋则采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系数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37]。此外,技术进步率、结构效益指数和消耗系数等指标均曾被用于产业结构合理化测算。除单项指标外,也有学者通过构建评价体系的方式来测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各种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利用结构偏离指数和泰尔指数测算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各产业增加值比重与相应劳动力比重的差异程度[38],该方法在计算时未充分考虑不同产业的重要性差异。为了将产业相对重要性融入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中,干春晖等引入泰尔指数对结构偏离指数算法进行优化,通过计算各产业生产产值占比和就业人数占比间的关系,以产业结构与均衡状态的偏离度反映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35],这一方法在相关研究中被广泛采用[39]。

4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互动关系相关文献

4.1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关系

环境规制是环境管理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政策工具[40],实施环境规制究竟会对产业结构优化造成何种影响,现有文献报道还存在分歧。主要观点大致可分为3 类:第一类观点认为环境规制的实施能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持这类观点的学者针对“波特假说”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检验发现,环境规制能显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波特假说”在长江经济带显著成立[41-42]。第二类观点认为实施环境规制会抑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从全国层面来看,环境规制对中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会阻碍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43];从区域角度来看,高强度环境规制会引发污染产业迁移,影响转入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44];从城市视角来看,环境规制对北京市产业优化升级的影响表现为抑制效应[45]。第三类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存在不确定性。如宋华等发现环境规制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呈“U”型曲线,只有跨越拐点,才能实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46]。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与制造业结构优化间存在“较强抑制—较弱抑制—交互促进”的双重门槛效应[47]。王艳等的实证检验也指出,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只有当环境规制强度跨越门槛值,才能发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48]。

4.2 环境规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传导路径

环境规制不仅能直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还可通过中介变量传导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生间接影响。从宏观层面来看,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传导路径的中介变量包括技术创新、能源结构、要素集聚、国际贸易、外商投资等[49-51]。如王正明等发现,科技发展水平、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而外商直接投资则表现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抑制效应[52]。从微观层面来看,环境规制可通过设置企业准入标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影响企业市场决策、引导公众消费偏好等途径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53-55]。如原毅军和谢荣辉的研究指出,实施环境规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治污成本,推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6]。同时,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途径存在类型和区域异质性。余东华和崔岩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对制造业转型优化升级的间接影响,发现不同于正式环境规制,非正式环境规制不能通过技术创新路径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57]。郑加梅的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路径存在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可通过引导对外贸易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部地区FDI(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偏向效应更为明显,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下消费需求会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负向影响[58]。总的来说,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及其路径差异性与环境规制的类型、研究区域的产业情况和经济发展阶段等密切相关。

4.3 环境规制视阈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生态效应

环境规制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具,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存在逻辑关联[59-61]。从产业结构优化角度来说,无论是产业结构高级化还是合理化,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针对省域的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能够对本地与外部的生态效率产生影响,而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升本地的生态效率[62]。从环境规制角度来说,无论实施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促进、抑制,还是不确定,环境规制都会通过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影响表现出正向或负向的生态效应。一方面,面对环境规制实施增加的治污成本,企业无论是采取开展技术创新,实施绿色生产,还是规避风险,进行异地转移的方式应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所在区域的污染排放。另一方面,环境规制可通过成本、资本、技术等中介变量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相应的生态效应[63]。如针对环保部门重点监测城市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路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64]。针对东北三省的研究发现,除直接影响外,环境规制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抑制区域碳排放[65],环境规制水平越高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碳减排效应越显著[61]。关注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机制,寻找适宜的环境规制强度和形式,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提升的有效路径。

5 结论与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下,以适宜的环境规制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是同时实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在对环境规制、产业结构优化及两者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环境规制方面

环境规制具有区域、行业和类型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行业特性和环境规制形式等因素均会影响最终的规制政策实施成效。在环境规制强度测算方面,现有方法中,无论是单一指标法还是综合指标法,在指标的选择上都较为笼统,测算方法也较单一。下一步研究中,在考虑行业异质性基础上,如在测算时加入具有行业污染排放特征的指标,将能更客观地反映环境规制的实施情况。在环境规制工具研究方面,目前,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仍是环境规制政策推进的主要类型。但环境规制形式多样,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在同一地区产生的产业结构效应不同,相同类型环境规制在不同地区产生的产业结构效应也呈现差异。基于环境规制分类开展规制工具形式细化研究,探讨适合区域特点的规制形式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面。在环境规制政策制定方面,已有文献多以整个产业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较少考虑行业差异带来的影响。事实上,目前的环境规制政策对不同污染排放特征行业的调控效果差异较大,尤其是对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来说,“一刀切”的环境规制政策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下一步需要开展针对性研究,通过差异化政策,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不同类型行业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5.2 产业结构优化方面

依托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当前多数产业结构优化研究集中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方面,强调产业间的协调能力和关联水平。在经济新常态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况下,产业结构优化的最终目标不再囿于经济的高速增长,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控制污染排放都是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应有之义。特别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在经济低碳化转型过程中,资源、环境要素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已有学者在产业结构优化评价中加入了产业结构生态化部分内容,用于表征产业系统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变化过程。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交互关系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在产业结构优化评估方面,不同学者依据自身对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理解提出了不同测算方法:部分方法指标单一,难以客观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实际;部分方法以国外历史数据为基准,测算结果带有片面性;部分综合评价方法中指标较多、数据收集难度大、可操作性较差。多样的测算方法导致针对同一地区的计算结果各异,严重影响相关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科学、客观、统一、可操作的产业结构优化测算方法,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5.3 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交互关系方面

部分研究针对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对环境规制能否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开展了“波特假说”实证检验。事实上,“波特假说”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提出的,发达国家的经济特质及运行机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质的区别[66],将我国情况直接套用于“波特假说”构想未必能科学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优化间具有逻辑关联,在一定条件下,环境规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因此,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交互关系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最优环境规制,以两者间的协调关系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然而,如前所述,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不断升级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环境规制具有区域、行业和类型异质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动态协调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具体政策设计上,应在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互动性和协调性,通过制定实施适宜的环境规制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生态化等方向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质量改善。

猜你喜欢
高级化合理化规制
蒙住眼,因为剁手难——为什么清代不能建立合理化的央地财政分权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动机械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编制说明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