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对治方式新可能

2023-11-17 03:01丰家峰朱雨波贾中辉黄金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热能能量人类

单 凯,丰家峰,朱雨波,贾中辉,黄金锋

(文荣(高密)实验室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高密 261550)

面对当前全球气温升高与气候异常[1-2]、磁极漂移[3-4]、地磁减弱[5]、磁鞘[6]破坏、地磁空洞[7]等,本文从另一个思考角度,希望能找出导致地球生存环境危机的主因。

地球在太阳系中本具有一套完美的自我平衡体系,并以此产生出人类与地球和平相处的一系列生存规则。如地球生存环境极限值的熵增、热能平衡、磁能均摄平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动态平衡[8]等。目前,“与地球和平相处生存规则体系”同当前地球生存危机最密切相关的部分是:第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9-10];第二,磁极漂移[3-4],地磁磁鞘破坏,地磁场偶极矩持续而快速衰减,等等。

1 人类活动产生的能量排放远低于地球累积的热量

一项最新的研究工作发现[11],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地球能量失衡继续加剧:1971-2020年,热量不断积累,使海洋、陆地、冰冻圈和大气层持续升温。地球能量失衡是指太阳辐射进入地球系统的能量与离开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之差。如果进入地球系统的能量大于离开地球大气层的能量,就意味着大量热量累积在地球系统中。这种地球能量失衡也叫地球能量收支,本文称之为地球热能储存体系。当务之急是找寻主体态能[8](在本文指的是太阳辐射进入地球温度循环体系)增加的原因。

众所周知,地球能量累积还有一种可能性,即人为使用能源排放。用2021年人类消耗能源的统计数据×50年,粗略估算最近50年人类所消耗能源的上限。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12],2021年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的消费总量分别是160.10艾焦耳、184.21艾焦耳、145.35艾焦耳和25.31艾焦耳,上述4项合计514.97 艾焦耳。但由全球60 多个研究机构参与的工作[11]知道,1971-2020年地球累积的热量约为381 泽焦耳。即使过去50年都按2021年的单年值估算,人为使用的能源排放量仅约为25.75 泽焦耳,远远低于同时期地球累积的381 泽焦耳热量。由此可知,全球气温升高与气候异常并不单纯是人类排放二氧化碳[13-14]直接造成的。

2 地球的冰原(南北极冰川)体系是地球最后的热能平衡装置

地球本具有一个封闭的、自循环的热能储存体系,即地球热能储存体系首先有地球能量获取热能主体(太阳辐射进入地球温度循环体系),与通过地球在太空中自身的热能与温度流失从体(离开地球温度循环体系的热能),并有一个可推证的地球自身对能量的吸取和释放过程,形成一个封闭的、自平衡的、自循环的守恒热能体系为主从体的误差态。即地球首个热能储存体系由以上3 部分组成。本文定义,主体态能(地球能量获取主体是太阳辐射进入地球温度循环体系)-从体态能(地球在太空中自身的热能与温度流失,并离开地球温度循环体系的热能)= 误差态能(地球自身对能量的吸取和释放形成一个自平衡的守恒循环热能体系)。

因这个误差态形成的自循环的守恒热能体系,才形成地球范围内生命体能感知的温度圈。也就是,地球误差态形成的自循环的守恒热能体系又形成次一级的热能储存体系。地球次一级的热能储存体系,即由误差态形成的地球范围内生命体能感知的温度圈又分为海洋(水系)、陆地、冰原(南北极冰川),这三者形成一个新的、次级自平衡的守恒循环热能体系(图1)。在这一级的热能储存体系中,动态主体是海洋(水系),而静态主体是陆地,误差态主体是冰原(南北极冰川)。这样就造成海洋会吸收整个体系中多余的89%热量,而陆地吸收6%热量,冰原(南北极冰川)吸收4%热量[11]。

图1 地球的热能储存体系示意图第一部分

同理,地球上的冰原又是一个新的、再次一级的地球的热能储存体系(图2)。这个体系由风、雨、局部气温升降,冰川,以及大气的主体气温,三者共同形成一个新的、再次一级自平衡的守恒循环热能体系。而在这个新的体系中,人为活动,如二氧化碳与汽车尾气排放,石油化工产品燃烧与排放等,属于更次一级自平衡的守恒循环热能体系,但受制于上一级的风、雨、局部气温升降的管理体系中。

这种对热能知识形成封闭的、自平衡的、自循环的守恒热能体系的分类法,是想告诉大家,人类活动可能带来的热能,会影响到极易被影响的空气,显现出全球气温升高与气候异常变化。这只是因为空气在整个地球自平衡的守恒循环热能体系中是最次级的、最不储存热量的,又是极易受到破坏与影响的,其自身对全球热能平衡与气温影响本来就很弱。同时,这种对热能知识形成封闭的、自平衡的、自循环的守恒热能体系的分类法,并产生地球热能储存体系的方式,属于自然科学中物理学的两者参照系知识体系[8]。

这种地球热能储存体系的方式可以很简单地找到整个体系中唯一的误差是什么。即只要观测出这个误差值,就能知道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方向,且不会被众多数据扰乱主要判断。故可以通过这种分析地球热能储存体系方式明显得知:当误差态能大于0 或小于0时,则误差态能整体就在增加或减少的态势中。即只需要监测这个体系中的冰原(南北极冰川)体系即可。因地球的冰原(南北极冰川)体系是整个系统(地球热能储存体系)中唯一的平衡误差,具有0 ℃冰可以变成0 ℃水并吸收大量热量,并具有反向性。即地球的冰原(南北极冰川)体系是整个地球热能储存体系中末端受力与平衡装置[8]。

也许有人会问,地球有庞大的海洋(水系)能够储存更多热量,为什么只监测全球冰的存量消涨就可以知道整个体系的整体性变化? 因地球的海洋(水系)虽然能储存庞大的热量,但那也仅是拥有一个巨大储存热能空间而已,在时间长短的变化面前,这个体系将无法表示出地球热能的真实状况。唯有作为整个自平衡的守恒循环热能体系的末端受力装置——冰,才是平衡新的守恒循环热能体系标准。如全球冰的存量消失,则地球再没有由0 ℃冰变成0 ℃水的热能平衡装置。而海洋(水系)只是一个热能储存装置,自身并不消耗热能。故当整个自平衡的守恒循环热能体系的末端受力装置——冰的状态被迅速破坏时,证明这个守恒循环热能体系的气温将迅速上升或下降。这样,当地球的冰原(南北极冰川)在某个时间范围内彻底融化殆尽时,则地球自平衡的守恒循环热能体系将彻底被破坏。

3 地球最后的热能平衡装置还能支撑多长时间

在误差态主体冰原(南北极冰川)体系中,在相对的永恒时间看——当前地球自平衡的守恒循环热能体系什么时候崩溃? 即当前人类在地球地表生存环境最佳期还能支撑多长时间?

南极大陆面积近1400 万km2,其中超过95%的面积是冰川,冰川的平均厚度约2000 m,最厚可达4800 m。由此可知,南极冰川体量约为2660 万km3,占世界冰量的90%。北极冰川由格林兰陆冰和北冰洋上的海冰构成。格林兰陆冰面积约180 万km2,平均厚度1500 m,最大厚度达3200 m,占世界冰量的7%~9%。北冰洋海冰面积十分巨大,在2020年7月末是728 万km2,达历史同期新低[15];1988-2008年的20年间北冰洋海冰平均厚度从3 m减至1.5 m。由此得到,格林兰陆冰体量270 万km3,北冰洋海冰体量1.09 万km3。根据冰的密度917 kg/m3以及1 kg、0 ℃的冰融化成1 kg、0 ℃的水需要335 kJ的热量可知,南极冰川融化需要热量8170 泽焦耳,北极陆冰融化需要热量829 泽焦耳,北极海冰融化需要热量3.35 泽焦耳。仅考虑融化南北极冰川而非全球范围内冰川[16],则需要的总热量是9002 泽焦耳。

假设北极冰川全部融化需要N年。在未来N年假设地球每年平均累积热量约有34.75 泽焦耳(数据来自气候模型预估的海洋热含量)进入到海洋,并假定其中一半热量被北极冰川吸收,则N=35.60年[11],这里假定地球因太阳辐射累积的热量进入到海洋、冰层和大气后均影响到南北极冰川。假设南极冰川全部融化需要M年,并假定前面35.60年中地球累积热量的一半被南极冰川吸收,则M=235.52年。(不考虑因生态系统崩溃或超过地球热能储存体系临界点,可能引发的地球每年平均累积热量和热能吸收率的几何倍数增长。)

同时,2006-2020年这15年里每平方米地球表面吸收热量增至0.75瓦——表明地球表面吸收的热量在迅速增加[11],如果太阳辐射继续加大,还可能会出现地球上的冰还没有完全融化,但陆地和海水表层温度持续升高的现象,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人类在地表无法生存的恶劣气候。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工作小组(IPCC)的评估数据,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的地表温度已经上升了0.85 ℃[17]。人类的地表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

在充满惯性系运动的宇宙空间中,宇宙被反证是理式的,故地球作为一个惯性系,经历长时间的演化各方面已平衡得非常和谐。那么,出现这种短期剧烈变化,只能说明地球出现了重大问题。这里有一个当前主流学术界忽略的物理知识体系——力与能、热与力、能与热之间在地球误差态形成的守恒循环热能体系的闭循环转换问题。但这不会影响造成全球气温升高的热量来源很可能是太阳辐射判断的事实。

地球热能储存体系本是一个闭环的热能体系。即吸收太阳辐射形成热量与丢失太阳辐射的热量,和地球热能储存体系本是一体。因此,当人们无法找到近50年(1971-2020年)地球多获取的381 泽焦耳热能来源时,就要把精力放到地球完美的自我平衡体系中去寻找。由此很简单地就能发现是地球磁能均摄平衡[8]体系出现了问题,因地磁现在正在产生磁极漂移与地磁减弱现象。下面探讨地球磁能均摄平衡体系出现错误时,是否会造成全球气温升高与气候异常的生存环境危机可能。

4 地磁减弱、地磁空洞与磁极漂移的深层次原因

地磁场是地球固有的磁场。地磁场很微弱,在地面上大约只有0.03~0.07毫特斯拉,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甚至在远离地心约10 个地球半径处尚能从行星际磁场的背景中识别出来。地磁场犹如一个幔帐,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使其免受宇宙辐射的伤害[18]。地球和其他行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有生命存在,这主要由于地球有较强的内禀磁场,有效地阻止了太阳风直接与大气层相互作用[19]。如果没有磁层,地球上的一切生命将会消失。火星只有很小甚至几乎没有磁场,其过去曾经存在的海洋与大气的消失被认为可能与受到太阳风的直接作用相关。金星大气层的消失,以及大部分水的消融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太阳风的影响[20]。以下是地球的地磁场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4.1 地磁场偶极矩持续而快速衰减

20世纪地磁场经历着剧烈变化[5],其主要特征[21-22]是:地磁场偶极矩持续而快速衰减,地磁场非偶极子的强度持续而快速增强,行星尺度磁异常的强度迅速增强;地磁场整体快速减弱,地磁场的非偶极性和东西半球的不对称性大大加强[23]。这些变化与地磁场极性倒转发生前的特征相类似[23-24]。目前地球表面从津巴布韦延伸到智利的区域磁场极弱,而经过该区域上空的卫星需要保护[25],这是因为如果缺少正常磁场的防护,卫星的电子装置就有被太阳风烧毁的危险。

4.2 地磁空洞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的“西弥斯”卫星系统经观测发现(https://science.nasa.gov/sciencenews/science-at-nasa/2008/16dec _ giantbreach/[2008-12-16]),在2007年夏天地球磁力线中间出现庞大的空洞,持续1 小时。截至目前为止,关于地磁空洞的解释有很多种,但都属于模棱两可的猜测,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但以上地磁现象说明地磁的磁鞘出问题了——这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

地磁外围的磁鞘是太阳风带电粒子吹到地磁空间范围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生成的。但磁鞘一个最大的作用是它在太阳风与地磁场之间形成一个类似人体皮肤一样的隔离屏障,又因太阳风与地磁在空中相撞时频率不相同,而造成磁鞘内部呈现出类似漩涡一样的状态(图3 中暗黄色圆圈)。

图3 双或多重虚悬天体的能量驻波相撞时产生磁鞘[26]

地磁空洞产生的原因很可能是磁鞘及其范围内的地磁能量驻波构架[26]被破坏了,或者因地磁减弱造成地磁磁能源源不断的供给量减少。

4.3 地磁磁极漂移

地磁极[19]位置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地质年代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从20世纪初开始,人们发现地球磁场北极就一路向北移动(图4)。近20年,地磁北极迁移突然加速,超出了预期。本文不谈论磁极漂移的原因,只说明一下磁极漂移对地球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时间节点。

图4 近400年地磁北极的位置变化曲线(图片来源: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Magnetic_North_Pole_Positions_2015.svg/[2016-02-11])

在对地球磁场的变化和破坏原因作出推测以前,还需要了解一下地磁的特点。

4.4 地磁场的部分特点

(1)地磁场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坚实,而是极易被破坏的。

地磁场是指地磁主体能的空间能量范围[26],如同一个拥有无限能量的(能量泡泡),经得起太阳风对地磁的长时间消耗。这是因为地球拥有一个中心质点的高能粒子池,形成了源源不断的能量发生源,为地磁提供了一个相对永恒的无限能源[28]。目前学术界和本文相衔接的知识是地球内核种子磁场的观点[28],但这个知识观点只研究了由地球种子磁场到地磁场发电机模型生成的过程,还无法解释种子磁场的来源。

根据高能粒子池是地磁起源的观点[26]可知,地磁起源于地核,并需要从其在地核的发生处寻找到地幔、地壳各层空间的误差切口[26]才能到达地表。图5 说明了地磁在由地核外核漂移到地表的时候是受到了很多阻拦才到达地表并散发到地球上空的,而不是由地核处直接散发到南北地磁极的。因此,地磁本身没有那么大力量,这也是地磁磁极非常容易受到地表电磁能的影响而发生磁极漂移的原因之一。

图5 地球磁场的产生[26]

(2)地磁空间范围绝对不是由一个随机的、不停散发的磁能形成的磁场范围,而是由地球(能量)共振(主要是舒曼共振)形成的、类似克拉尼图形(18世纪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克拉尼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的能量驻波构架,当其与太阳风相撞时,才会形成不被太阳风吹散的磁鞘,并因磁鞘才形成了地磁空间范围。

舒曼共振参与地磁能中,形成了能量驻波构架,同时在抵抗太阳风时帮助地磁能形成磁鞘(图6)。在磁鞘形成的地磁空间范围中的能量驻波空间构架属于地磁的主体能,会受到地磁的从体能(如人为使用电磁,以及人造卫星等等)的扰动和破坏。

图6 地球(能量)共振(舒曼共振)[26]

舒曼共振不是只有一个发生源,而是有多个发生源,交集之后,地磁能量频率有规律分布形成众多驻波点(图7)。但这多个共振发生源输出的频率是固定的,故造成地磁能量各个驻波点也应是相对固定的[26]。

图7 层层的地磁能量驻波[26]

(3)双或多重虚悬天体的能量驻波与太阳风碰撞时才能产生磁鞘,地磁磁鞘是地磁磁层与太阳风等离子体彼此之间的隔离带[26]。

图8 显示,地球被一个保护性的磁环境——磁层包围,以蓝色显示。它偏转来自太阳的超音速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当粒子围绕地球磁层流动时,形成了一个高度湍流的边界层,称为磁鞘,以黄色显示。

图8 高度湍流的(地磁)边界层——磁鞘(图片来源:https://nasaviz.gsfc.nasa.gov/12901/[2018-05-09])

不同的能量频率的能量源会形成独立的能量场,并形成独立的边界——鞘。磁鞘使太阳风的某些等离子体基本进不到地磁能量空间范围里面,除了一些高能粒子,如中微子能自由地穿进来。

能挡住太阳风吹到地球的并不是地磁,而是地磁形成的能量驻波和磁鞘。也就是,当破坏了地磁空间范围中的能量驻波构架,磁鞘也将受到破坏,从而有可能阻挡不住太阳风的其他大的粒子对地球上空最外层的地磁能量驻波侵袭。

4.5 地球电磁能污染

地磁属于电子的一种波粒二象的表现形式,强于地球的气体、液体、固体所产生的非提前发散(支出)的能量并对其形成保护层。但地磁受它保护范围内所有的电子波粒二象的攻击和影响,因为它们同属一个体系。而二氧化碳属于气体的能量体系范围,而地磁属于电子、等离子体的能量体系范围。因此,二氧化碳的多少并不一定真正影响到地磁,因为它们不属于同一个能量介质与范围。只有电子、等离子体的提前发散(支出)才能真正影响到地磁。

根据主从体能的知识[26]可知,虽然人为产生的电磁能等从体能的能量级别比主体能地磁小很多,频率也不同,但依然对主体能地磁构成了威胁。因地磁特点之一——磁鞘具有把地磁主从体能封在地磁空间中的作用,同时由于主从体能叠加,造成人类已使用的从体能电磁能一直充斥在主体能地磁空间中,没有及时散发出去。当人们已使用的电磁能数量过大时,就会造成地球电磁能污染(概念)出现。

(主体能)地磁因磁鞘的原因,磁能空间不是向外扩张式的振动,而是受到(太阳从体能)太阳风后向内收缩。围绕地表形成大量低频、低级能的电磁能区(形成地表电磁新从体能的共振区),地磁场磁能为了平衡这个电磁新从体能区,会向这个新的从体能共振区聚集,形成一个包围式的磁能压力(这是目前能合理解释地磁空洞状态的猜想,相关内容见文献[26])。根据这个原理,地球磁鞘内的磁能为防止北美洲、欧洲、亚洲所产生的电磁从体能突破主体能地磁的磁场范围,向这些新的从体能共振区聚集。相应地,主体能地磁在地球其他地方的地磁能就会减弱,这样就造成南半球人烟稀少的地区出现地磁空洞。

同时,因地磁从体能(人类电磁活动)与地磁的频率不同,无法合入地磁中,故而从体能分布的不均匀会逼迫磁北极发生偏移——当磁北极与磁南极夹角达到90°时,磁北极与磁南极因异性相吸将迅速地合并为一个磁极(图9)。原磁北极位置将会再生出一个新的磁北极。当磁极合并,新的磁北极生成之后,地磁从体能(人类电磁活动)则将合入到地磁中。这是地磁的一种自我保护与自我修正方式,这样地磁就承载住地磁从体能(人类电磁活动)了。

图9 地球磁极漂移示意图[26]

如人类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大规模电磁能活动,磁极逐渐返回原处,则证实本文的上述推理是合理的。

5 全球变暖的主因

然而,以上这些只是人们在长时间大量使用低频、低级能的电磁能时所引发的对地球来讲一个表面上的危害。如果站在太阳系一体性能量整体认知观的角度,地球是太阳系能量一体性守恒力场的层层张拉整体装置的一个能量驻波点,那么,当人们破坏了地球的整体能量平衡时,地球将在太阳系能量一体性守恒力场的层层张拉整体装置中发生移动。地球(行星)磁场能量增加,会造成地球(行星)公转轨道更靠近太阳,反之则会远离。因地球(行星)自身的空间能量密度与其所在太阳系的位置的空间能量密度是1 ∶1的。当地球地磁范围的能量密度变化时,就会引发其运动公转轨迹越来越向太阳系中心靠近,从而达到更大空间能量密度的行星轨道与之相平衡。即:现在地球应该是在有序地向太阳靠近[26]而非人们认为的远离[29]。地球正在逐渐向太阳靠近,才是造成地球在最近50年多接收381 泽焦耳热能的主因。

造成地球生存环境危机的首因,很明显是地球的人们最近一百多年以来大量使用的低频、低级能的电磁能被地磁磁鞘封在地磁空间范围中,从而影响了地球主体能——地磁,并引发地球运动状态轨道发生变化。其实想要证实虚悬天体地球[8,26]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否发生移动,只需要在金星和火星表面上分别安装一个激光反射器并实时监测即可。

6 由现有知识认知错误可能引发的潜在危机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3年“世界地球日”的讲话中表示[30],人类已掌握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具、知识和解决方案,各方必须加快步伐,包括加快落实气候行动,更深入、更快速地减少碳排放[13],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 ℃。如果人们对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工具、知识和解决方案从开始就错了,那么人类将可能走向再也没有改错机会的时间线上。尤其是这种认知上的危机主要表现为对地球(虚悬天体)知识的了解不全面。

现有对自然科学与物理的研究体系本身可能有致命缺点,如对惯性系与非惯性系运动状态的错误理解,造成无法理解地球很可能是一颗具有全新的运动状态——虚悬的天体[26],故无法用已有的物理学知识来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方式。而这些知识来自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确定。但面对全球气温升高与气候异常,如果人们并没有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真正的知识以及找到如何改正的方式,必然极有可能造成人类未来命运发生不可预知的转折。

这里不是否认温室效应对全球气温升高的影响,但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地球获得太阳辐射增加很可能不是主因。本文认为,全球气温升高与气候异常的真正原因是,由于人类长时间大量使用低频、低级能的电磁能导致地球逐渐靠近太阳,太阳风大量侵入地磁范围,地磁磁鞘遭受破坏。故温室效应是一个问题,但不是关键问题。这是由于当前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太小了,且已形成一个固有的知识习惯,造成在未完全理解地球全部知识的情况下,就认为是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温升高。实质上这是高端知识跃迁现象。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人们不断奋进、努力生存时,却可能因错误地学习、理解与宇宙时空、地球的相处方式所形成的自然知识,反而使整体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不利于自身的生存。

归根结底,是当前人们使用的自然科学知识集结方式形成的知识体系,无法给人类自身提供一个与地球和平相处的最佳模式而形成新的熵增。即,地球经历了几十亿年才演变成适合人类居住的自然平衡状态,而现在人们却在近几百年以来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个自然平衡状态打破了。如果拥有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就变得越来越自我与傲慢,就会慢慢丧失对自然平衡状态的敬畏心。知识是无尽的,由知识引发的科技也是无尽的。那么,就造成生命体在追求自由的绝对性时也一定是无尽的。故作为生命体对于知识的概念,尤其是科技知识与研究,如果不能彻头彻尾地理解整个科技知识组建的体系,缺少一个宇宙模型的思维,就无法做好平滑、不扰动主体地球所处的太阳系层层张拉整体装置误差值平衡。

以上这些缺点也是由于缺少对知识与科技的宏观、理性研究造成的。虽然这个宏观、理性研究可能应该是哲学型的,甚至可能应该是全科型、综合型、交叉型、一体型的……或可能应该是每个时代都要有的、泛地球的,再甚至很可能是极其耗费金钱与需要大量人才的。但不论怎么说,这个宏观、理性研究将给科学技术发展添上一双导航的眼睛。因而这个关于全面性知识的宏观、理性研究是目前人类最有价值的科研活动。

7 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物理论证

地球在太阳系中本具有一套完美自我平衡生态体系,并以此产生出人类与地球和平相处的一系列生存规则。如地球生存环境极限值的熵增、热能平衡、磁能均摄平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动态平衡。这一系列生存规则就是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的物理论证之一。因此,要真正地解开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危机,只有系统地深入研究人类与地球和平相处的一系列生存规则并广泛理解,以这套理念形成“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31]引领全球共同走向大同的智慧,达到真正的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的事实。这是一个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理论观点。人们需要一个整体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将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理论体系用物理理论方式找出来。

为了能真正地与地球和平相处,只能去谈论人类命运到底是分裂的、彼此之间断灭的,还是一体的、共同的问题。因这个问题也是一个“主从体力学[8]是一体性的,还是分裂的”理论物理的思考问题。

从力学角度与惯性系、非惯性系的知识,能推证出当前地球生存危机——低频、低级能的电磁能长时间、大量使用,扰动了地球在宇宙空间中的能量频率变化与位置,破坏了地球原本的存在环境,受到太阳系层层张拉整体装置的平衡[26]。这个结论讲起来是极简单的,但如何能让全人类短时间共同相信才是最难的。

故解开这个难上加难的难题,唯一的捷径是,首先证明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在如何改变地球生存环境危机难题面前,这不是哪个国家、不是哪个民族、也不是哪个种族就能独立做成的。同时,如果不能立刻改变人们这种错误地使用低频、低级能的电磁能习惯,当南北极冰川全部融化时,地球将再没有能够控制温度的误差态存量值,下一步将可能引起海水蒸发以抵抗不停升高的地球气温。

下面,从几个方面论述人类群体命运必然是一体的,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是真实存在的。

(1)地球上人为活动本是一体,都属于主体地球的从体能与从体力[8]。故站在主体地球角度,人类命运是一个整体,都受一个唯一惯性系作用与平衡。

人类与地球和平相处的方式,是人类要自己与自己和平、平等,即自己能认定与自己相同的人类都是一个从体组合,都受主体的均摄与平衡,才能与主体地球和平相处。也就是,首先承认从自然科学物理角度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绝对的事实,才可以谈论如何与地球和平相处。

(2)宇宙是理式的,那么具有异常运动的误差态主体——人类无论自己做什么都将是在这个理式宇宙的被平衡中。只是这种被平衡是受到太阳系层层张拉整体装置与太阳系能量一体性守恒力场影响。

也就是,不论地球的人们做了什么,只要是熵增的异常运动,即使不能立刻受到反噬,也会在理式宇宙面前,受到太阳系层层张拉整体装置与太阳系能量一体性守恒力场对这个异常运动形成的误差再平衡,这个再平衡就类似今天所说的轮回一样。也就是,地球上的人们近一百多年以来无节制地使用低频、低级能的电磁能形成地磁从体能,如果没有真正地飞出主体能地磁及磁鞘范围,那么就会受到这个类似轮回的平衡。如果不想受到这个平衡,人类在未来一段时间只能减少使用电磁能。

故在理式宇宙的范围内,不论人类群体做了什么异常运动,都需要在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的范围去承受。因生命群体任何过度异常运动在理式、优雅的宇宙绝对静止面前最终都要以斧正与平衡方式反射到全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中。故人类命运是共同的、一体的。

(3)文明传承的使命,造成必须是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否则,再好的知识、再好的文明,如果没有整体的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的思维,那么在传承过程中就会形成碎片化,而最终迷失。

也就是,人性自私与自由的偏执性会将知识与文明失去真正的传承,那么这些知识与文明留给后人将是一段一段的、偏执性的知识,并会随着时间推移与生命群体思维变得狭隘后就支离破碎了,最终导致知识一体性的缺失而造成人类群体认知混乱。

(4)知识早已存在[32],反证了知识的一体性。也就是,知识早已存在是超时空的,是永恒的。也就是,生命群体并没有发明知识,只是发现了知识。同时反证了学习知识的生命群体也本具一体性。即拥有无数个知识集结方式会形成极度野蛮与极度文明相辅相成,合为一体,不存在野蛮能真正打败文明,也不存在文明能永远在野蛮之上。只存在对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的理解所形成的对“知识早已存在”的进取心。只有那个理式、优雅的宇宙在承载并平衡着一切生命的异动。

在这里,并不是哪些人类是多余的,哪些人类是愚昧的,哪些人类是文明的。只要是异常运动,就改变不了太阳系能量一体性守恒力场对地球运动状态失衡的平衡与斧正。在研究与地球和平相处的生存规则体系中可知,人类当前面临的种种地球生存环境危机与人口数量无关。只要不违反地球的自我平衡体系形成的人类与地球和平相处生存规则体系,哪怕地球有100亿人,也可以与之和平相处。反之,哪怕地球只有5 亿人,如按照某些错误方式,也将可能很快引起地球生存环境危机的全面爆发。

因此,只剩下坚信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存才可以渡过目前为止地球生命群体面临的生存危机的问题。因为这种坚信力所生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符合太阳系层层张拉整体装置中的能量驻波点——地球的全体利益,而不是一个偏执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同时,只有全体人类为了人类生存共同努力,为所处的时空带来一份宁静、和谐力量的时候,才能解开这些生存危机问题。

面对这个当前地球生存环境现状,人类可以在地表建立全球范围内的监测机构,来测评地球的整体变化,找出所有地球误差态主从体力学的一体性与遍及性形成的平衡误差区数值,并形成大家共同认可的“地球生存环境极限值”。

8 结束语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利用地球的热能储存体系模型一步步地推证出:当人类长时间大量使用低频、低级能的电磁能,因为其无法逃逸出地磁层从而破坏了地球的能量一体性守恒力场的整体能量平衡时,地球将在太阳系能量一体性守恒力场的层层张拉整体装置中发生移动;同时引起地球磁层能量驻波构架和磁鞘的局部破坏,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大量太阳风等离子体进入地球磁层内部,地球因此累积了大量的太阳辐射能量。这可能才是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的主因,而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排放。本文也讲明了如果“对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工具、知识和解决方案”从开始就错了,并且长时间没有人对这些错误提出真正疑问,也许有一天,将没有再讨论这种可能性的机会了。毕竟地球只有一个。

猜你喜欢
热能能量人类
化学反应与热能思维导图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热能来自何处
人类第一杀手
能量之源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开年就要正能量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