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抖音、B站、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能看到全国各地的年轻网友测评、打卡、分享自己对“剩菜盲盒”的消费体验,有人用29.9元买到了原价70多元的寿司盒,有人用9.9元购入了咖啡加蛋糕的下午茶套餐,有人一日三餐都用“剩菜盲盒”解决……“剩菜盲盒”低价、量大、管饱,运气好的话,还能恰好开出自己喜欢的口味款,带来小惊喜。
剩菜盲盒平台“趣小袋”的联合创始人张亚星向我们介绍:“剩菜盲盒”只是消费者之间流行的习惯性叫法,更准确的叫法应该是“临期食品折扣袋”,“剩菜”也不是餐桌上吃剩的残羹冷炙,而是食品商家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当日或者前一日没有售完的“余量食物”,也叫“剩食”(surplus food)。“剩食”品质完好,都在正常可食用期限之内,和正价售出的食品的区别,就是最佳赏味期少了几个小时。商家把这些“剩食”随机组合成袋,按份打折出售,就是常说的“剩菜盲盒”。
在餐饮零售体系中,“剩食”的出现,有时恰恰是店面经营健康的指标之一,例如烘焙行业的“健康报损率”。商家每天生产的面包必须充足,要保证店面在打烊前,柜台里仍然充分陈列,因为晚上顾客走进店里,看见商品稀疏、种类有限,就会放弃选购。每天出现5%~10%的销售剩余,店铺才能健康经营下去,但这样一来,没售出的面包就会按要求回库销毁,大量的浪费也就难以避免。
“剩菜盲盒”的初衷是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我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伴随着每一个人成长,近几年我国《反食品浪费法》的发布、“光盘行动”的持续推广等,让爱惜粮食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年轻一代以更加有趣的“剩菜盲盒”方式來拥抱环保、践行节约,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现象。
目前,我国已经诞生了趣小袋、惜食魔法袋、米粒盒子、袋走等多家“剩菜盲盒”平台,涵盖的食物,也从最早的烘焙类食物,扩展到了沙拉、寿司、咖啡等轻食,以及星级酒店的自助餐,高校食堂、中小型商家的盒饭等。
90后的张亚星既是“剩菜盲盒”平台的管理者,也是“剩菜盲盒”的使用者,她热衷分享,希望爱惜食物和勤俭节约不仅仅在当下流行一阵子,更成为年轻人的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张亚星和我们分享了社群中一位宝妈的故事:“她家人比较多,所以经常会一天买好几个面包盒,用很少的钱解决全家人的早餐。她会带着小孩一起拆,在这个过程中,教导孩子爱惜食物、保护环境等。他们把消费‘剩菜盲盒变成了一个亲子游戏,小朋友拆得很开心,会觉得自己拯救了一份原本会被浪费掉的食物,像英雄一样,很酷。”
拯救食物很酷,省钱也很快乐,这或许是全网数百万名年轻人爱上“剩菜盲盒”的共同理由。
作为新兴事物,“剩菜盲盒”有潮酷和有趣的一面,也有不够完善的一面。在各个小程序的评价区或社交平台上,都能看到部分消费者发出的“避雷”帖。对“剩菜盲盒”的吐槽,包括食物口感不佳或变质、盲盒袋没标注日期、到店自取不方便、因故没能在商家规定的时间取袋不退款等等。
从平台角度来看,张亚星认为:“各个小程序平台都制定了完整详细的购买流程,但现阶段因为行业发展周期还太短,商家认知不成熟,所以难免出现一些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比如未按规范标注日期等等。因为平台和商家是合作关系,所以平台暂时很难做到重度处罚商家,只能不断去沟通、‘教育商家,对做得好的商家多奖励,引导大家做得更好。未来其实是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执行标准来进一步规范整个行业的。”
一位农业大学的教授指出:“剩菜盲盒”这一新生事物想要在后续健康发展,需要法律监管、商家诚信自律、市场认知、消费者认可等多重维度的支持。对此,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2023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中强调:对于食品,不具备保障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条件的,不应当以盲盒形式销售。
张亚星说:“一切还是要回到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的初衷。随机组合出售的方式,能够让商家更便捷地完成‘剩食的二次销售,如果一个一个分开来计算折扣,打烊后盘库的工作量会大大增加,有些商家会觉得直接回库销毁更方便,这就和节约粮食的初衷背道而驰了。我们也在进一步细化分类,尽量做到盲而不‘盲。比如用户购买一个贝果盲盒,要让他明确知道自己买的肯定就是一袋贝果,不确定的仅仅是什么口味,是原味还是榴梿味。‘剩菜盲盒的形式是盲盒,但食物内容和安全标识一定不能盲。”
我国“剩菜盲盒”的发展和完善还需时日,但随着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数百万年轻人正在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去探索更多关于珍惜粮食的可能性,我们愿意相信,一个更加绿色环保的世界值得期待。
90后,反浪费理念推广者,环保爱好者。拯救临期食品小程序“趣小袋”联合创始人。
食物主张:购买临期食品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自己省了钱,买到了更高性价比的食物;商家减少了食物浪费;大环境减少了碳排放。节约粮食也可以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