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海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3 年,中组部、人社部等十部门继续启动“三支一扶”计划,选派3.4 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计划实施继续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倾斜,加强乡村基层建设工作,努力建设法治化、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村第一线就业,向乡村基层输送人才,既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也能够有效缓解乡村地区人才紧缺的现状。实施“三支一扶”计划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全专业高素质人才流入乡村,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新的发展思路,推动乡村紧跟时代步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为乡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是促进人才流入乡村的重要保障。这项工作的推进需要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配合,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转变工作模式,形成健康长效的制度保障机制,推动“三支一扶”计划稳步向前发展。制度保障机制包括:招募制度、培训制度、奖励制度、创业制度、薪资制度等,其中招募制度是工作开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决定了人才的素质与质量。在招募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按照每个地区乡村振兴的具体发展方向,引入品格好、素质高的专业型人才。在培养管理中,要制定全服务周期培训制度,多层次开展岗前、在岗和离岗培训,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担任导师,加强“传帮带”,提升“三支一扶”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而薪资制度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各级政府应加大“三支一扶”的资金投入,为“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人身意外伤害险、发放生活补贴等,通过提高保障水平,激发“三支一扶”人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对于大多数“三支一扶”人员而言,服务期满意味着离开原来服务的乡村,再次面临择业的问题。完善就业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三支一扶”人员专业技能,在服务过程中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走访调查他们的志趣爱好与学习期望,争取跨行业地满足“三支一扶”人员的不同学习需求,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的同时,能够增添专业技能,为日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人社部门牵头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用人单位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招收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人员,“三支一扶”人员也可依据自身的专业或未来期望的发展方向来选择相应的企业,减少再就业困难的问题。
物质利益是决定人们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基础。由于“三支一扶”计划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公益性的基层服务项目,薪资待遇普遍不高,导致他们的满意度相对较低。对于现代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薪资待遇成为阻碍“三支一扶”计划人才引入的主要问题,所以应加大在福利待遇资金的投入力度,鼓励大学生愿意去、留下来。建立“三支一扶”专项资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三支一扶”群体建立相应的薪资增长机制,调整和提高参加“三支一扶”计划人员的薪资待遇与社会保障,缩小“三支一扶”人员与其他就业大学生之间的横向收入差距。对于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面貌相对落后的偏远山区,政府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发放生活补贴,如住房、交通、食宿等,有条件的地区,可提供人才公寓,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安居环境。在提高薪资的同时,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交流会、节日发放慰问品等,使“三支一扶”人员即使在偏远山区也能够找到归属感。政府的政策保障是使大学生愿意投入“三支一扶”计划的关键,只有使大学生内心认同、产生向往,才能为“三支一扶”项目引入更多的人才,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向前发展。
目前,“三支一扶”计划项目社会群体覆盖面及知晓度低、影响力小,再就业过程中“三支一扶”服务经历有时并不在用人单位工作经验考虑范围内等。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大“三支一扶”计划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力度。如建立“三支一扶”计划微信公众号,发表一些政策文件、日常工作内容与目前取得的成果,使社会公众了解“三支一扶”计划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在短视频平台如抖音APP 注册账号,专门拍摄一些招募过程、培训过程和大学生参与乡村基层工作的视频;在政府官网设立“三支一扶”模块,专门设置乡村振兴网页链接,上传“三支一扶”计划的招募时间、专业要求、实时政策等信息。使社会公众知晓大学生参加乡村振兴工作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与社会效果,最大限度地让全社会了解政策,切实提高社会的知晓度,确保“三支一扶”服务期满人员再就业时社会的认可度。
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将“三支一扶”计划项目放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位置,将乡村振兴与人才发展相结合,推动人才的才能能够在更加广阔的天地施展。一方面,可以借助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优势,在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加强爱国主义的宣传,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宣传“三支一扶”计划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与“三支一扶”计划。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结合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对“三支一扶”项目进行宣传。线下可以借助第二课堂活动,通过阅读、演讲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三支一扶”计划,还可以建立专项活动,如宣传“三支一扶”计划主题会议、开展了解“乡村振兴”主题活动等;线上可与当地政府进行联动,发布“三支一扶”计划的最新政策与动态,并在学校官网或公众号上信息公开。用不同的宣传方式使大学生了解“三支一扶”计划的就业政策,使大学生知晓“三支一扶”计划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能够让自身大展宏图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乡村应打造和谐美好的乡村形象,增强高校毕业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感。乡村基层党组织作为重要的基层力量与政策执行者,应当重视乡村形象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利用乡村的天然环境优势,如生态宜居、绿色健康、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等自然与社会条件,营造出和谐友爱的乡村形象;还可以与都市生活进行对比,乡村慢节奏的烟火气息更加能够净化人的心灵世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乡村生活的认同感。另一方面,能够以传统文化为宣传基点,吸引大学生当中历史爱好者与非遗传承者的加入,使大学生对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服务乡村振兴产生期许与向往。
在数字媒体如电视上宣传国家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重要意义,在社会和家庭层面上给予大学生参加乡村振兴工作的精神支持。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学校应该引导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多讲一些“三支一扶”计划对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从内心建立对“三支一扶”计划的认可度,使大学生逐步形成“乡村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的理念支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使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乡村振兴工作,树立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理想信念。
通过精神激励的方式,来激发“三支一扶”人员在投入乡村振兴工作中内心的愉悦感、满足感。第一,岗位培训时,在加强思想教育、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转变大学生的观念,激发其发展乡村、扎根乡村的愿望,培养大学生在乡村基层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第二,引领大学生参与到乡村基层的日常工作中,了解乡村百姓与工作环境,学会与农民更好地交流沟通,从实际出发增长在基层服务的本领,加强“三支一扶”人员对乡村的情感。第三,通过对参加入选“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的“三支一扶”人员进行表彰,加强先进典型宣传,扩大社会认同度,获得社会层面对“三支一扶”工作的认可与支持,使大学生提升乡村振兴工作的职业认同度,为自身选择参与“三支一扶”计划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心甘情愿地为乡村振兴工作展现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项持续有效的发展政策,是推动“三支一扶”人员愿意长期从事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制定“三支一扶”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鼓励“三支一扶”人员在服务期间自主创业,借助自身的能力与专业知识,结合乡村当地实际情况,引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项目,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将自身知识、能力转化为科技成果,既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还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目标。
总之,“三支一扶”计划是实现乡村振兴,改善乡村经济发展、思想建设、人才结构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乡村创新发展,推动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通过加强政府层面、高校层面与个人层面对“三支一扶”计划的宣传与引导,完善福利待遇与就业机制,提高大学生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促使大学生满怀希望与热血地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当中,充分激发乡村建设活力,实现国家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