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敏,蔡永平,李文亮,郭 鑫,张耀文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农牧和科技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600)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基本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等,它们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通过构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引领、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实现技术进村入户,服务到田到户;引导农民科学务农,合理施肥用药等,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品牌效应。基层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高其生产经营水平,进一步实现农业现代化[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市场的主体,其创新动力来自市场压力和自身发展需求,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农技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促进基层农技人员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沟通交流合作机制建设,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信心。应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研究,探索适合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多元化服务方式方法,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各类涉农科研单位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机制下,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能够有效激发各类创新要素活力,提升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基层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其构建可以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获得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户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随着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强,传统的单一化种植模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需建立多形式的新型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来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和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通过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来降低生产风险和减少生产成本也是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方式之一。当前,“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需要加强农技推广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以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服务效率。因此,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迫在眉睫,应加快建立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因此加快。要加快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各种生产技能和最新技术信息。在农村地区建立农业科技云平台和智慧农业示范点等,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与动态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将生产中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智能化的生产体系。农技推广机构可以通过建立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推广现代农业技术[2]。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
在基层多元化农技推广中,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创新,以适应新时代下广大农民的新需求。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农技推广”,通过“互联网+农技推广”模式,为农民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指导。通过微信小程序,发布各类农作物品种、种植时间及价格等信息。同时,利用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互动,向农户传授相关种植、养殖技术知识。如鼓励引导涉牧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农牧民共同致富;支持种粮大户、“菜篮子”工程种植户采用订单合同制等形式,发展订单式种植。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公司+种植大户”“公司(合作社)+养殖户”等多种模式,引导各类主体积极参与。相关政府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政策支持,对在基层一线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按照实际服务时间给予补贴。对从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控等生物防治工作的专业户,按实际作业面积进行补贴。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粮食生产,通过“订单收购+保护价敞开收储”等方式,提高农民种粮收益。对基层农技人员实行“县管乡用”和乡镇聘用制度,落实岗位补贴、生活补贴等政策;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业科技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支持。在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积极探索“先租后转”,允许符合条件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入市[3]。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采取“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帮助解决产品销售难题。
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宣传和培训,要积极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新型经营主体、种养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重点对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行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控知识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同时,针对种养户的生产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措施[4]。要结合当地具体实际,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等方式,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也可以是针对特定地区的特色农业课程。以报纸、杂志、宣传册、海报等为载体,加大对农村新技术、实用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让农民了解掌握最新的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和知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进行经常性宣传。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季节、不同作物制定不同的技术措施,做到因地因时制宜,有针对性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要组织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讲解农业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让广大农户掌握更多的生产知识和技术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种养水平。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5]。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背景下,构建基层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能更好地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与社会力量的合作,有助于提高农技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