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碳金融推动碳普惠
——商业银行的实践与建议

2023-11-17 07:33:23邱纪晟
上海质量 2023年8期
关键词:核证普惠账户

邱纪晟

一、什么是碳普惠

(一)碳普惠的定义

“碳普惠”是以生活消费为场景,通过建立商业激励、政策激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等低碳行为正向引导机制,为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绿色碳减排行为赋值的激励机制。在“碳普惠”机制下,公众及中小微企业低碳行为形成的减排量,不但能抵消各类排放主体的碳排放量,促进各类碳排放主体参与碳交易,在一定条件下,还能转化为其他更为多元的激励。

(二)碳普惠助力碳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碳普惠的基本逻辑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依据一定的标准或方法,对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的衣、食、住、用、行、游等各种绿色低碳行为进行量化、记录、核证、生成自身减排量并通过减排量交易、政策支持、市场化激励,为减排行为赋值。碳普惠推动公众向绿色低碳生活转变,不但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碳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商业银行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将“碳普惠”作为我国碳金融体系框架中一项重要的机制创新:首先,通过权益加载等多种方式,激发消费主体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化碳普惠效应,引导更多企业与个人进行绿色生活、低碳转型;其次,通过发挥金融资源在低碳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助力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作用,推动碳普惠的可持续发展。

(三)碳普惠是商业银行ESG的重要实践

在推动商业银行的ESG实践中,环境(E)部分,主要聚焦绿色贷款的投放;服务社会(S)方面,碳普惠则是重要着力点。商业银行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中小微企业和公众提供适当而高效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将碳普惠、场景金融、产业金融纳入银行生态体系建设统筹规划,搭建与政府、企业、个人协同的闭环经营模式,力争在推动金融服务的同时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碳普惠拓展了碳金融服务的新场景,将碳排放与相应的金融服务权益挂钩,并植入生活、消费、出行等各类场景,通过碳减排相关行为数据精准刻画用户画像,使客户能够享受到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二、商业银行碳普惠领域的金融实践

(一)基于低碳生活的个人权益帐户服务

首先,商业银行利用既有的客户经营体系,打造个人客户的碳账户管理平台。通过创新产品设计,在银行内部形成个人碳账户的计量和流通机制。其次,商业银行通过挖掘符合绿色低碳定义与价值的场景,增加金融场景与绿色低碳场景的连接,并将其延伸到“非银”生态中,满足用户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吸引新用户的参与。具体而言,商业银行通过个人碳账户体系的建设,整合银行内部资源与外部合作资源,构建自主场景与合作低碳减排场景;客户通过开通碳账户,获得碳减排量与碳积分,进行碳积分的使用兑换,并享受与绿色低碳服务场景相连接的账户权益。浦发银行很早就开始探索低碳生活的权益账户服务,于2021年8月发布了“浦发银行绿色低碳主题信用卡”,向持卡人推广绿色低碳生活理念。2022年7月20日,浦发银行信用卡在其官方APP“浦大喜奔”平台开设了绿色低碳专区,新增信用卡绿色积分,并开放个人碳减排量查询服务,积极引导绿色消费,大力倡导环保减碳行为。其中,绿色低碳专区涵盖了公交出行、地铁出行、公共缴费、共享单车骑行、新能源车充电、12306铁路出行等6种绿色场景消费;用户还可以通过完成15种绿色行为,如办理购买新能源汽车分期、无纸化业务办理、环保答题等,获得绿色积分。通过一定的成本投入,将分散的个人碳减排量进行归集,通过绿色积分与权益积分的交互,最终实现个人绿色行为激励权益的兑现。后续浦发银行计划将与绿色积分对应的碳减排量集中参与未来的碳市场交易,通过推动金融业务、产品、服务的联动,促进“绿色+金融”的融合发展。

(二)基于环境权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环境权益包括但不限于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绿证”等。通过对环境权益进行确权,可发掘其市场价值的属性,帮助中小微企业将生态环境效益转变为生产要素,再次投入市场经济体系。以中小微企业持有的碳排放权(SHEA)为例,SHEA是政府分配给中小微企业的碳排放额度,用于清缴中小微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SHEA的剩余部分可交易或储备,是一种具有交易价值的环境权益。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这个配额可用于管控企业碳排放的总量,会对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外部压力。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是中小微企业通过节能技术改造而实现的,并已获得国家专业认证的二氧化碳减排量。CCER可以抵消碳配额,也可以进行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中小微企业主动控制碳排放量的积极性。如果仅对中小微企业拥有的碳排放权提供融资,则实际可融资的总金额受限;如果将两种碳资产组合运用,不但可以充分挖掘中小微企业碳排放权的资产价值,而且能有效释放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对于节能减排的社会价值。2020年末,浦发银行设计了基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推出的《上海碳排放配额质押登记业务规则》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协助办理CCER质押业务规则》的碳排放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组合质押融资方案,并为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全国首笔碳排放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组合质押融资。这项融资产品不仅帮助中小微企业盘活了碳资产,发挥了碳交易在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更提升了中小微企业碳资产融资的灵活性。

(三)基于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款的融资支持

随着新能源市场的不断扩大,国家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支持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但仍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以新能源国补为例,由于财政补贴发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得一些已纳入国补名单的项目,面临着巨大的运营资金压力。2021年2月,国家发改委、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引导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风电和光伏发电等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针对可再生能源企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出现的现金流紧张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明确了商业银行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自主发放补贴确权贷款。作为绿色金融领域先行者的浦发银行据此通知,通过分析此类中小微客群的经营模式及经营特点,创新推出了“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新能源发电企业纳入国家财政及相关部门审核公布的电价补贴清单作为融资准入条件,基于“已确权应收未收的财政补贴资金额度”测算融资规模,向可再生能源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放用于日常经营周转及项目运营维护等的中长期贷款,缓解此类企业的资金压力,助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碳普惠金融业务的挑战

(一)顶层设计尚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碳普惠仍处于探索阶段,以区域试点为主,未能实现标准化的全面推广,具有公信力的碳账户核算标准未设立、碳普惠方法学不统一、碳普惠业务评价和应用规则不规范、碳排放数据科学性和真实性存疑等问题均较为突出。同时叠加碳交易市场交易的核证碳减排量可纳入范围不明确,碳普惠减排量从产生到交易或消纳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机制不顺畅等因素,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多囿于环境权益中的碳排放权、排污权等抵质押融资。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

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碳核算规则、碳普惠数据的底层平台均未建立,商业银行无法依据统一规范的碳减排信息和碳减排核算标准进行风险评估和项目测算,客观上影响了其积极参与碳普惠金融业务的热情。在个人碳账户方面,目前以碳积分兑换商业优惠的模式为主,并未真正开展基于个人碳账户的金融服务。在企业碳账户方面,商业银行基于企业碳账户提供的优惠贷款利率、绿色通道服务等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金融中介主观能动性不足

现阶段商业银行介入碳普惠金融业务较为有限,参与试水碳普惠的金融业务大多源于服务主管部门的政策推动诉求,项目的实施推动主要依靠政府部门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可调动的行政资源。由于应用场景有限,碳普惠金融领域产品创新不足、人才短缺、专业化运营投入不足等问题凸显,严重影响了碳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

(四)公众碳普惠意识尚未普及

对公众而言,碳普惠并不具备饮食、健康、居住、社交等刚性需求特征,直接决定了碳普惠意识的普及难度。由此,应加强对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使碳普惠入脑入心。

四、商业银行碳普惠金融业务的思考

(一)完善顶层设计,推动碳普惠标准体系建设

第一,政府等监管部门应从顶层设计着手,健全碳普惠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从全局高度谋划碳普惠的推动工作。虽然部分省市已发布了碳普惠实施计划,并陆续配套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但很多地区并未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

第二,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普惠标准,尽早从目前非标准量化的减排算法,逐步形成地方、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等多层次标准体系,确保不同参与主体的相同减排行为得到科学的度量,保障和提升碳减排量核算的公信力和公平性。

第三,完善碳普惠识别方法,建立绿色餐饮、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广覆盖的绿色低碳应用场景,分别制定各类应用场景的标准体系,夯实后续核算与交易的基础,推动碳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利用科技手段完善碳普惠的基础设施建设

搭建全国统一的碳普惠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完善碳普惠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碳普惠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更好地发挥金融推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关注碳普惠减排量与碳交易市场的对接,明确碳普惠核证减排量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补充,突出碳资产的金融属性,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开发基于碳普惠碳减排量的各种质押、应收账款保理、碳债券、碳保理等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鼓励商业银行通过金融科技参与碳普惠金融,搭建完整的碳账户体系,结合碳账户的全应用场景,盘活碳资产,助力碳普惠金融发展。

(三)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公众碳普惠参与度

公众是碳普惠机制的主要参与者,低碳生活和消费理念是碳普惠实施的关键基础,因此,加强对公众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宣传引导是一项重要且长期的工作。这不但需要政府等监管机构体系化的教育引导,还需要配套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提供更多的碳普惠激励方法,提高公众碳普惠的参与度,夯实碳普惠金融业务的基础。

(四)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搭建碳普惠项目信息库,完善项目风险管理

强化企业碳减排信息披露机制,加快个人碳足迹、个人碳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应用。结合碳核算、碳减排、碳归集以及碳交易,建立碳普惠项目信息库,对项目进行统一流程化信息化管理,细化入库项目管理体系,完善碳普惠项目减排评估机制,择机纳入合规合法性考核标准。联合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开展碳普惠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提供专业服务,适当简化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额外性论证。加大对商业银行开展碳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与碳账户挂钩的信用体系建设,协助商业银行开展碳普惠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搭建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

猜你喜欢
核证普惠账户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46
新疆吉木乃县:县总工会推进普惠服务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9 13:52:28
北京:节能量核证方法学工具软件开展第二批公开测试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中国外汇(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14
外汇账户相关业务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28
父亲的股票账户
特别健康(2018年4期)2018-07-03 00:38:20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2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11
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核证自愿减排量机制探讨
上海节能(2015年8期)2015-12-02 04:46:56
浅谈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抵消机制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