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时空分布

2023-11-16 11:11高启荣王国栋白志鸿王东方
矿产与地质 2023年5期
关键词:班公湖燕山矿化

高启荣, 王国栋, 白志鸿, 王东方, 赵 征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0)

0 引言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多金属成矿带位于西藏自治区巴青—丁青—类乌齐—边坝—洛隆县一带,由于该地区地形切割较深,交通条件较差,早期工作程度偏低。随着近些年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区内已发现金属矿产有金、银、铜、铅、锌、铬、镍、钴、铂、铁等各类矿产的矿床点多达72处,是西藏地区一条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①-⑥。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区域上经历了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演化史[1],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特提斯残余洋盆逆冲念青唐古拉板块,区内形成了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2],具备良好的控矿、容矿地质条件,频繁的岩浆活动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及热动力。

文章以近年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部分勘查矿区为研究对象,对各个矿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化体、矿石矿物组构等分析探讨,结合前人研究,总结区内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及空间分布规律。本次通过对典型矿床的研究,丰富了该区域找矿信息,对今后该区域多金属矿床的理论研究及现实找矿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以下简称班—怒带东段),属冈瓦纳地层大区,纵跨羌中南—左贡分区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分区 (图1)。出露地层由老到新分别有前震旦系吉塘岩群(AnZJt),前石炭系嘉玉桥岩群(AnCJy),石炭系—二叠系苏如卡岩组(CPs)、二叠系莽错组与交嘎组并层(P1m+j),三叠系确哈拉群(T2-3Qh)、土门格拉群(T3Tm)、波里拉组(T3b),侏罗系雁石坪群(JYs)、察雅群(JC)、稀湖群(J1-2Xh)、德极国组(J2d)、拉贡塘组(J2-3l),白垩系多尼组(K1d)、竞柱山组(K1j),古近系牛堡组(E1-2n)、贡觉组(E1-2g)、双湖组(E3s)、拉屋拉组(Nl)及第四系Q。

图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区域地质图

区内有唐古拉前陆复合盆地、丁青结合带和班戈—腾冲燕山晚期岩浆弧带等二级构造单元,争大卡—布托断裂、确哈拉断裂构成它们的分界,区域主构造线走向为NW—SE向。以脆性逆冲推覆断裂为主。变质岩自北而南可划分吉塘变质岩带、雁石坪变质岩带、机末变质岩带、宗白变质岩带和确哈拉—希湖变质岩带等。

区内岩浆岩发育,由北向南分为多玛—左贡岩浆岩带、丁青蛇绿带和班戈—腾冲岩浆岩弧带。

丁青蛇绿带为早侏罗世蛇绿岩套和中侏罗世蛇绿混杂岩。早侏罗世蛇绿岩套出露面积大,为丁青蛇绿岩带的主体,下部层序完整连续,自下而上依次为具变质组构的方辉橄榄岩、具堆晶层理的堆晶岩系、中基性岩墙组成的镁铁质杂岩,上部的基性熔岩和深海沉积岩(放射虫硅质岩)多呈断块状沿蛇绿岩套北侧分布。中侏罗世蛇绿混杂岩缺少堆晶岩,其他组成部分呈支离破碎的残片混杂一起产出。多玛—左贡岩浆岩带的侵入岩呈椭圆状、长条状沿区域构造线方向展布,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班戈—腾冲岩浆岩带以出露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为特征,主要岩性有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等。侵入岩岩石化学成分以富 SiO2、Al2O3贫 MgO 和w(Na2O)>w(K2O) 为特征;里特曼指数 σ 值为0.98,属钙碱性系列;Al/CNk 值为1.7,CIPW 标准矿物组合中刚玉和石英含量均较高,属硅铝过饱和型;显示S型花岗岩特征。

2 典型矿床

2.1 边坝县出波松多铅银矿床

西藏边坝县出波松多铅银矿区出露地层为下—中侏罗统希湖群(J1-2Xh),岩性为泥质板岩、变石英砂岩,地层产状43°~50°∠49°~55°(图2)。

图2 出波松多铅银矿区地质简图

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浅色中粒闪长岩,侵入下—中侏罗统希湖群,主要矿物组分有斜长石、石英及角闪石,次为钾长石、黑云母和白云母等。矿区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断裂F1走向为NW—SE向,产状60°∠52°,断裂带内发育构造角砾岩。

矿体赋存于下—中侏罗统希湖群变石英砂岩与泥质板岩的层间破碎带内,该断裂破碎带具压扭性质,带宽3~5 m。上部0.8~1.5 m破碎强烈,具糜棱岩化特点,该层矿化蚀变发育,铅银矿沿糜棱岩裂隙充填,局部呈致密块状铅银矿石。下部2~3 m构造透镜体和挤压片理化发育,透镜体一般3 cm×5 cm~3 cm×7 cm。该部分铅银矿化主要呈网脉状沿裂隙充填。圈出一号矿体长约350 m,厚度为3~5 m。

矿石类型以硫化物矿石为主,主要为方铅矿、银矿,次有少量闪锌矿、黄铁矿及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等。矿石品位w(Pb)为12.08%~24.81%。银矿多以自然银与方铅矿共生,w(Ag)min=32.4×10-6,w(Ag)max=372×10-6。方铅矿常呈自形—半自形粒状产出,部分方铅矿和银矿呈细脉状—网脉状充填于构造裂隙或角砾间隙中。矿石构造以块状为主,部分矿石矿物沿裂隙或应力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局部方铅矿胶结砂屑,其数量的分布均匀程度不一,按其含量分为星点状、斑点状(斑点大小数毫米)、稠密浸染状。近地表矿体有氧化现象,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和硅化,顶底板围岩为变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和绢云母化粉砂质板岩等,与矿体呈过渡关系。

2.2 边坝县白库铅锌矿床

西藏边坝县白库铅锌矿区出露地层为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由上至下出露岩层分别为含炭质板岩、二云片岩、变石英砂岩、白云岩、大理岩、绢云石英千枚岩 (图3)。地层走向115°~295°,倾角为40°~70°。矿区以区域低温动力和接触变质作用为主,表现为碳酸盐重结晶、新生绢云母和绿泥石、石英增生等。

矿区构造发育,F1断层为一逆冲走滑断层,产状45°~52°∠40°~51°,为矿区主断裂。该断裂带岩石挤压破碎强烈,发育构造角砾岩,被后期的NW向F2逆断层截切。F2断层产状127°~135°∠60°~65°,断裂带内矿化蚀变发育,主要有方铅矿化、闪锌矿化及黄铁矿化等。矿区褶皱构造为单一向斜,北翼产状150°~170°∠40°~70°,南翼产状10°~20°∠72°~80°。

矿区东北侧出露燕山晚期英云闪长岩,侵入拉贡塘组(J2-3l),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石英,次为角闪石,含少量铁质等。斜长石呈半自形板状,大小为0.04 mm×0.2 mm~0.32 mm×1.08 mm,具有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现象,杂乱分布无定向分布,在其粒间分布有角闪石。角闪石呈柱状,大小为0.04 mm×0.2 mm~0.2 mm×0.8 mm。石英呈粒状,大小为0.04~0.4 mm,不均匀分布于斜长石粒间。

通过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矿区Pb、Zn、Ag富集分布,其中Ag平均值为111×10-9,最高值为618×10-9;Pb平均值为81×10-6,最高值为452×10-6;Zn平均值为122×10-6,最高值为290×10-6。圈出以Pb、Zn、Ag元素异常区两个,呈串珠状、马鞍状分布。位于F2断裂东北侧的异常浓集中心带长1300~1500 m,宽300~500 m,该异常规模大、强度高,与Ⅱ号矿体套和好。位于矿区东北部变石英砂岩与大理岩接触带的 Pb、Zn 异常浓集中心带长800~1100 m,宽200~300 m,该异常规模较小、强度高,与Ⅰ号矿体套和好。

矿体赋存于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矿区内已发现2条铅锌银矿体,分别编号Ⅰ、Ⅱ号矿体。矿石类型以硫化物矿石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次为方铅矿,含少量银矿、黄铜矿、黄铁矿、白铅矿及褐铁矿。近地表矿化体有氧化现象。矿石结构有自形—他形粒状、脉状充填结构,构造以块状、条带状构造为主,次为浸染状、网脉状构造。

Ⅰ号矿体:产于矿区东北部大理岩与变石英砂岩接触部位,矿体顶板为变石英砂岩,底板为大理岩,围岩界线清晰。围岩蚀变有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等。矿体呈似层状顺层产出,产状120°~135°∠40°~50°,地表控制矿体长度约300 m,矿体厚度为3.2~9.27 m,平均厚度为6.59 m。矿石平均品位为w(Pb)=2.98%,w(Zn)=15.95%,w(Ag)=228.4×10-6。

Ⅱ号矿体:产于矿区中部大理岩中,大致产状为175°~180°∠40°~45°,矿体厚度为2.2~7.3 m,平均厚度为4.2 m。地表控制矿体长度约600 m,层位稳定,品位较均匀。顶板和底板均为大理岩,界线清晰。围岩蚀变有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等,矿体顺大理岩层理面呈囊状—似层状产出,平均品位为w(Pb)=2.44%,w(Zn)=14.69%,w(Ag)=154.5×10-6。

2.3 洛隆县热昌金矿床

西藏洛隆县热昌金矿区出露地层为中侏罗统桑卡拉拥组,主要岩性为含炭粉砂质千枚状板岩、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含粉砂质黏土板岩和细中粒石英岩状砂岩(图4)。

图4 热昌金矿区地质图

矿区构造较为复杂,发育两条大的构造破碎带,带内岩石强烈破碎,见构造角砾岩,与中东部侵入岩体为脆-韧性断层接触,断面向西南陡倾(倾角60°~70°);整体构造线方向呈NW—SE向,两条断裂带汇集于中部山顶后向西北延伸至矿区外围;构造带宽60~110 m,累计总长度约5 km。

矿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地表已发生强烈蚀变作用。蚀变岩体为一个以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为主,间有少量石英闪长岩出露的花岗质小岩体,东西长650 m,南北宽300~350 m,面积约0.25 km2。岩体普遍具黄铁矿化,黄铁矿呈自形—他形粒状,浅黄色,含量为3%~5%,见少量黄铜矿。矿化体严格受破碎带控制,赋矿岩石为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及破碎带内花岗岩,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石英和绢云母,次为绿泥石,微量磷灰石,次生矿物主要有褐铁矿、孔雀石等[3]。

构造破碎带及其带间侵入体中均有金矿化,花岗闪长岩南侧与地层接触部位的破碎带内,矿化带长约270 m,宽4~30 m,西部延伸至花岗闪长岩内。矿体产状60°~353°∠52°~730°,金品位在(0.61~4.63)×10-6之间,平均品位为1.72×10-6。石英二长岩与花岗闪长岩接触带内,矿化带长约560 m,宽4.61~11.0 m。矿体产状50°∠68°,金品位为(1.141~2.591)×10-6,平均品位为1.401×10-6。

矿区内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黏土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局部具有孔雀石化等。其中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黏土化与金矿化关系非常密切,金矿化主要显示在以上几种蚀变的叠加部位[4]。

2.4 丁青县扎罗卡铬铁矿区

西藏丁青县扎罗卡铬铁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宗给组(K2z)、下—中侏罗统希湖群(J1-2Xh)、石炭系—二叠系苏如卡岩组(CPs)等,以轻微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形成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变质砂岩,表现为新生绢云母和绿泥石、石英增生等。矿区发育一条F1断裂,走向为NW—SE向,性质不明,两盘分别为宗给组红色复陆屑和苏如卡岩组。区内超基性岩脉为蛇纹石化橄榄岩,分布于矿区中部(图5)。

图5 扎罗卡矿区地质图

该矿区工作程度较低,且矿区内覆盖严重。野外调查发现矿区超基性岩主要为蛇纹石化橄榄岩,岩脉呈似脉状、条带状产出,露头延伸约500 m,总体产状190°∠80°。岩石呈黄绿色—墨绿色,次生粒状鳞片、显微纤维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微定向构造。钠长石20%~40%,不规则粒状;绿帘石25%~45%,次生粒状,绿泥石5%~25%,阳起石0~10%,纤柱状,方解石0~10%。

依据野外观察将岩体分为两类:一类岩石呈黄绿色,蛇纹石化强烈,质地较坚硬。经采样测试含蛇纹石99%以上,具纤维状结构,块状构造,局部填充后生方解石脉和石英脉,岩体厚度大于10 m,呈透镜状、扁豆状产出,在构造变形强烈部位铬尖晶石越富集,该岩脉为本区的铬铁矿赋矿岩体。另一类是较新鲜的橄榄岩,墨绿色,质地硬度,铬尖晶呈八面椎体零星分布于其中,总体含量较低,一般小于2%。

3 矿床成因分析

通过水1∶50万水系化探异常、1∶20万重砂异常及1∶25万域地质调查共圈出各类矿点72处,后期进一步勘查矿区21处。按照矿床成因类型分为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MVT型、中低温热液-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及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 Cr-Ni-Co-Pt-Fe 矿床。

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有出波松多铅多金属矿区、容若铅矿区,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主要为燕山期闪长岩,受断层控制,矿化体呈似层状沿层间破碎带产出。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次为碎裂结构;构造以块状、条带状及浸染状构造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部分矿区含银矿,次有少量黄铁矿、黄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等。近地表矿体有氧化现象。矿体围岩蚀变以绢云母化和硅化主。矿体均赋存于石英脉和砂岩碎裂带中,顶底板围岩主要为硅化变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和绢云母化粉砂质板岩等,与矿化体呈过渡关系。

中低温热液-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有热昌金矿区、驼热玛一带金矿区、达翁金矿区等。矿床的形成与区内燕山晚期花岗质岩体及岩体两侧的构造破碎带密不可分。赋矿围岩为复理石建造的炭泥质板岩或石英砂岩,金矿体呈脉状赋存于燕山期韧脆性断裂构造带中,矿化岩石为硅化碎裂岩、含白钨矿石英脉及其两侧蚀变岩,富金矿脉中钨含量最高可达1.5%,为金钨共生矿化,矿化石英脉中硫化物稀少,局部伴生有铜矿化,可见有孔雀石化,金元素主要以自然金形式存在,矿体与围岩无截然边界,边部及围岩中常发育绢云母化等热液蚀变现象。矿体或金异常往往分布于燕山期小花岗岩体外接触带附近的断裂构造上。

MVT型矿床以白库铅锌矿区为典型代表。矿体的分布与地层及构造关系密切,矿体顺层产出于断裂交汇处,含矿岩层上下部存在特定的岩性组合,即碎屑岩、碳酸盐岩、泥页岩等。矿区处于比如盆地(冈底斯岩浆弧盆地)南缘,该盆地生烃层及红层发育[5-6]。矿区内已发现2条铅锌银矿体,分别编号Ⅰ号矿体、Ⅱ号矿体。Ⅰ号矿体于矿区东北部大理岩与变石英砂岩接触部位顺层产出,矿体顶板为变石英砂岩,底板为大理岩,界线清晰,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Ⅱ号矿体产于矿区中部大理岩中,顶板和底板均为大理岩,界线清晰,围岩蚀变主要为碳酸盐化,矿体顺大理岩层理面呈囊状—似层状产出。

扎罗卡、尼拉拉卡、拉难果、拉冬日等矿区属于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r-Ni-Co-Pt-Fe矿床。研究区在特提斯洋闭合过程中,上地壳受到板块俯冲碰撞作用而向下俯冲,与上涌地幔物质发生重熔形成超基性岩浆[7],岩浆上侵形成方辉橄榄岩、具堆晶层理的堆晶岩系、中基性岩墙组成的镁铁质杂岩,经重力分异和结晶分异作用镍、铬、钴的矿化体产于蛇绿岩套最底部的方辉橄榄岩。

3.1 控矿因素

3.1.1 地层条件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典型矿床主及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丁青结合带南侧前陆盆地的侏罗系中,主要有下—中侏罗统希湖群(J1-2Xh)、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J2-3l)及中侏罗统桑卡拉拥组(J2s),上述地层属典型的阿尔卑斯型前陆盆地陆源复理石建造,属富碳酸盐-陆屑型复理石,为前陆盆地非浊流沉积,出露岩性以碎屑岩、碳酸盐岩为特征。该类型岩石具粒序层的特点,含Cr、Ni、Co、Pb、Zn、Ba较高,普遍含Mn、Fe、P结核和同生黄铁矿。该类型地层为矿化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含矿岩浆热液沿断裂带上升、运移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使其降低孔隙度,从而为成矿流体的沉淀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1]。另外区域上红层盆地与生烃层的发育以及富碳酸盐-陆屑型复理石建造的存在,为MVT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专属条件。

3.1.2 构造条件

区内由争大卡—布托断裂、确哈拉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构造组成,其限制了断陷盆地及岩浆岩的分布。从区域上看,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矿床(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与主构造线方向保持一致。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残余洋盆逆冲念青唐古拉板块,形成了以瓦底—西湖断裂为代表的一系列逆冲断裂,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控矿容矿条件。

3.1.3 岩浆岩条件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地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与燕山期花岗质侵入岩及丁青蛇绿岩带有密切关系,区内绝大多数矿床围绕上述岩浆岩体分布。如出波松多矿区分布于燕山晚期二长花岗岩体外接触带2 km范围内,拉难果铬铁矿、拉冬日铬铁矿分布于蛇绿岩带或蛇绿岩外带1~3 km处。

研究区内成矿作用的主要热源来自于岩浆活动,环形构造集中发育的花岗质侵入岩带具有明显的热变质作用,形成了大规模的热变质环带或区域。区内广泛发育的二长花岗岩、闪长岩、蛇绿岩带等岩体,其铅、锌、银、铬等多金属成矿元素平均含量均高于区域背景值,岩浆岩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及动力。

3.2 成矿时代

根据本次研究及收集的前人测年数据(表1),研究区可分为两个成矿期次,由老至新分别为早—中侏罗世(燕山早期)和早白垩世(燕山晚期)。

表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多金属矿床成矿年龄统计

3.2.1 早—中侏罗世成矿期(燕山早期)

燕山早期冈底斯—羌塘陆块拉张、减薄,特提斯洋壳在班公湖—怒江一带形成初始洋盆,在此过程中蛇绿岩套及少量出露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开始侵位。据刘文斌等[8-10]研究,以丁青蛇绿岩套中的玄武岩和辉长岩为测试对象,采用K-Ar同位素和锆石U-Pb不同的方法测定同位素年龄为161.3~202.5 Ma,证实了早—中侏罗世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存在。根据河南区调队(1994)丁青县幅—洛隆县幅1∶20万区调报告[11],瓦合龙觉矿区铜矿化花岗斑岩年龄为195.3~201.5 Ma,由此推断瓦合龙觉早期形成的矿化体应为燕山早期。

3.2.2 早白垩世成矿期(燕山晚期)

研究区受古特提斯洋闭合发生陆体碰撞的影响,形成燕山晚期花岗质侵入岩。据刘文斌等[8,12-14]研究,扎格拉金矿区与成矿有关的二长花岗岩全岩 K-Ar 同位素同位素年龄为111.1~92.5 Ma,多不杂矿区含矿斑岩锆石 U-Pb 同位素年龄为116.5~130.5 Ma,证实燕山晚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存在。

燕山期岩浆热液本身作为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及热动力来源,其成矿作用表现在对矿源层或贫矿层的叠加、改造、活化及富集作用[15]。

4 矿床空间分布

研究区矿床在空间上总体呈带状、局部分散分布规律。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的不同以及已知矿床的成矿特征,自北而南可划分为唐古拉前陆复合盆系 Au-Cu-Ag-Pb-Zn 成矿带、丁青 Cr-Ni-Co-Pt-Fe 成矿带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盆系 Au-Cu-Ag-Pb-Zn 成矿带 (图6)。

图6 研究区区域地质矿产分布图

唐古拉前陆复合盆系 Au-Cu-Ag-Pb-Zn 成矿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以北,已发现有铜矿(化)点4处,铅锌矿点2处,铅锌矿点1处,金矿(化)点4处,铁、铅、金刚石矿(化)点各1处,成因类型以热液型为主,成矿主要受断裂控制。多金属化探异常、重砂异常及已知矿(化)点多沿主要断裂带或早—中侏罗纪侵入岩体周围分布。

丁青 Cr-Ni-Co-Pt-Fe 成矿带位于丁青县色扎乡—卡玛多一带,已发现小型金银铜矿床1处、小型铬铁矿床1处、铬铁矿(化)点3处、镍(钴)矿(化)点2处、铜矿(化)点5处、金(铁)矿(化)点9处、金(银)铅锌矿化点2处、铂矿化点1处。已发现的铬、镍、钴、铂等矿化主要与丁青蛇绿岩带中的超基性岩密切相关,铬铁矿产于蛇纹岩中,常伴生有铂族元素,为地幔熔融残余型成因;镍(钴)矿主要产于超基性岩边部断裂带或附近的白垩系和古近系中;铜及多金属矿主要产于蛇绿岩带盖层底部的德极国组砂岩中,具层控成矿特征。部分铜矿化均位于前石炭系嘉玉桥群中,受断裂构造控制。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盆系 Au-Cu-Ag-Pb-Zn 成矿带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以南,已发现大型铅银矿床1处,大型金矿床1处,中型铅银矿床1处,金矿(床)点7处,铜矿(化)点3处,钨(铜)矿(化)点2处,铅、金铜、金铁矿(化)点各1处,铅锌铜多金属矿点3处。其中的金矿化大多为热液型,受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控制,如扎格拉大型金矿位于该带内孟达断裂带上[16],与希湖群复理石建造有关,成矿特点与穆龙套型金矿相似,是研究区具较大前景的找矿类型。

5 结论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矿产资源丰富,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潜力巨大,基于前期研究资料数据以及出波松多、白库、热昌、扎罗卡矿区等典型矿床勘查成果,对矿床成因类型、控矿因素、成岩成矿时代及岩浆岩等开展综合研究,获得以下几点认识。

(1)研究区构造发育,燕山期岩浆活动频繁。热液流体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及动力,侏罗系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为矿化体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另外区域上红层盆地与生烃层的发育,为MVT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专属条件。区内已发现的矿床(点)沿构造带及侵入岩体分布,矿床类型主要有热昌矿区为典型的低温热液-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金多金属矿床、出波松多矿区为典型的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白库矿区为典型的MVT型矿床及赋存于超基性岩中的扎罗卡铬铁矿床。

(2)研究区内矿床形成于早—中侏罗世燕山早期和早白垩世燕山晚期,在空间上总体呈带状、局部分散分布规律,自北而南可划分为三个成矿带:①唐古拉前陆复合盆地 Au-Cu-Ag-Pb-Zn 成矿带;②丁青 Cr-Ni-Co-Pt-Fe 成矿带;③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弧盆系Au-Cu-Ag-Pb-Zn 成矿带。

注释:

① 江西物化探大队. 1∶50万嘉黎幅(8-46-B)水系沉积物测量[R]. 1990.

② 西藏地质调查院. 1∶25万的丁青县幅区域地质调查[R]. 2003.

③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地质队. 西藏地区班怒带东段综合找矿项目成果报告[R]. 2013.

④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 西藏边坝县出波松多银铅多金属矿详查报告[R]. 2013.

⑤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 西藏边坝县白库银多金属矿普查报告[R]. 2015.

⑥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调查院. 西藏洛隆县金矿普查报告[R]. 2015.

猜你喜欢
班公湖燕山矿化
矿化剂对硅酸盐水泥煅烧的促进作用
给青藏高原的班公湖量体温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在班公湖,与天堂偶遇
燕山水库
燕山水库
家在燕山
燕山秋意图
不同矿化方式下丝素蛋白电纺纤维的仿生矿化
仿生矿化法制备HA/SF/Ti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