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俊敏
[远东正大检验(广东)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528200]
在服装实际穿着过程中,消费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起毛起球,这也是消费者投诉最多的一个项目。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可以很轻易地通过肉眼把问题识别出来,这样的问题就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穿着体验。本文经试验对比后认为,消费者投诉的起毛起球问题的产生,既可能与产品质量有关,也可能与标准体系有关。
本文测试的一款针织T 恤衫(见图1)在实际穿着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起毛起球现象,特别在下摆和腋下的起毛起球现象更为明显。测试分别采用GB/T 4802.1—2008《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1 部分:圆规迹法》、GB/T 4802.2—2008《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2 部分:改型马丁代尔法》和GB/T 4802.3—2008 《纺织品 织物起毛起球性能的测定 第3 部分:起球箱法》进行,评定织物实际起毛起球现象的等级。
图1 服装实际起毛起球现象
服装在穿着时或者清洗过程中,不停地接受外界与自身的摩擦后让表面的纤维端露出,让服装的表面呈现了许多毛绒,即为起毛。如果这些毛绒在穿用过程中不能随时脱落,便会纠结在一起,被揉搓成球,形成颗粒,即起球。
华达呢磨料:符合GB/T 4802.1—2008 的要求。
泡沫塑料垫片:符合GB/T 4802.1—2008 的要求。
毛毡:符合GB/T 4802.2—2008 的要求。
羊毛织物磨料:符合GB/T 4802.2—2008 的要求。
聚氨酯载样管:符合GB/T 4802.3—2008 的要求。
PVC 胶带:符合GB/T 4802.3—2008 的要求。
YG502B 型织物起毛起球仪(宁波纺织仪器厂)、YG908D 型起球评级箱(温州方圆仪器有限公司)、YG401D-Ⅲ型织物平磨仪(温州方圆仪器有限公司)、YG511A-Ⅰ型箱式起球仪(宁波纺织仪器厂)、缝纫机(市售)等。
3.1.1 基本原理
在规定的试验参数条件下,选用尼龙刷和磨料或者仅使用织物磨料让试样摩擦起毛起球,在标准中规定的光照条件下,对试后样进行视觉描述评级[1]。
3.1.2 测试步骤
如表1 所示选取标准中的参数D 和参数E 进行测试并对试后样进行评级。
3.1.3 试后样
采用参数D 和参数E 的试样测试结果如图2 和图3 所示。
图2 圆轨迹方法D
图3 圆轨迹方法E
3.2.1 基本原理
在标准要求中的负荷下,按照李莎茹图形的轨迹,把与试样相同的织物或者羊毛织物作为磨料进行摩擦,让试样能够绕着与试样平面垂直的中心轴自由转动。当要求的摩擦次数完成后,在标准中规定的光照条件下,对试后样进行视觉描述评级[2]。
3.2.2 测试步骤
分别选取磨料为羊毛织物和织物本身在负荷质量为155±1g 的条件下进行测试。试验条件如表2 所示。
表2 GB/T 4802.2—2008 试验条件
3.2.3 试后样
磨料为羊毛织物的试后样测试结果如图4、图5、图6 和图7 所示。
图4 摩擦2000 次
图5 摩擦4000 次
图6 摩擦6000 次
图7 摩擦8000 次
磨料为织物本身的试后样测试结果如图8、图9、图10 和图11 所示。
图8 摩擦2000 次
图9 摩擦4000 次
图10 摩擦6000 次
图11 摩擦8000 次
3.3.1 基本原理
把安装好试样的聚氨酯载样管放在具有恒定转速和衬有软木的木箱内进行任意翻转,当达到要求的次数后,在标准中规定的光照条件下,对试后样进行视觉描述评级[3]。
3.3.2 测试步骤对安装在聚氨酯载样管上的试样分别在次数为7200 次、14400 次和21600 次的条件下进行测试。
3.3.3 试后样
次数为7200 次、14400 次和21600 次的试后样测试结果如图12、图13 和图14 所示。
图12 7200 次
图13 14400 次
图14 21600 次
3 种测试方法的评级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评级结果
综合前述测试可以发现,采用圆轨迹的方法E、马丁代尔法和起球箱法难以重现被测试针织T 恤衫的实际起球情况,而采用圆轨迹方法D 的起球情况则与被测试针织T 恤衫的实际起球情况吻合。
再进一步对被测试针织T 恤衫的纱线进行拆分后发现,衣服织造用的纱线是由2 根未加捻纤维和1根有加捻的纤维混纺而成的。纱线拆分情况见图15。
图15 纱线拆分情况
通过前述的测试,可以认为被测试针织T 恤衫在实际穿着过程中出现明显的起毛起球现象的原因是没加捻的纱线纤维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容易离群,独自冒出来,从而容易形成球。进一步分析后认为,消费者在实际穿着过程中,下摆束在裤子里,或者裤腰有皮革、金属牌、钥匙串等物件在与下摆的摩擦过程中容易诱发起毛起球。而下腋出现明显的起毛起球现象则可能是消费者在穿着过程中腋下夹皮包等行为导致诱发起毛起球。
本文提到的采用起毛起球圆轨迹方法D 之所以能重现被测试衣服的起毛起球现象是因为试验参数条件中有需要对面料进行起毛10 次的处理要求,这项参数条件是使用标准要求的尼龙刷对面料进行起毛处理,模拟了实际穿着过程中面料经受了摩擦与钩挂使得没加捻的纤维发生抽拔、位移、断裂而产生毛羽,所产生的毛羽在摩擦的作用下纠缠成球。而圆轨迹方法E 的测试条件中没有对面料进行起毛处理的参数条件,所以较难重现被测试衣服在实际穿着中产生的这种起毛起球现象。
市售针织服装通常按照GB/T 22849—2014《针织T 恤衫》和FZ/T 73020—2019《针织休闲服装》进行考核,而标准里面对起毛起球的考核一般是按照GB/T 4802.1—2008 的方法E 进行测试,一等品与合格品的考核指标为≥3 级。但是本文分析的被测试服装按产品标准中规定的方法E 进行考核后得出的评级结果是4~5 级,符合产品标准的考核要求,试后样没什么变化。如此便没能暴露出这类服装在实际穿着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当市售产品出现本文所展示的衣服起毛起球情况时,消费者因无法接受而向经销商进行投诉,但是经销商收到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却是合格的。双方对此较难迅速做出稳妥的处理。
因此建议经销商在对服装进行检测收货时,可以针对此类服装加测GB/T 4802.1—2008 的方法D 以减少此类风险。与此同时,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也应有针对性地在源头做好产品质量的风险把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