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方波,上海市梅陇中学副校长,任教初中科学、生命科学,曾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园丁奖及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第四、第五、第六轮跨学科(初中科学)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并组建第四、第五、第六轮普陀区跨学科(初中科学)学科工作室,担任上海市初中科学学科中心组成员,参加上海市初中科学学科提升作业品质、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学科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标准设定”等项目研究。
坚守科教初心,培植专业苗圃
普陀区是上海的教育“大区”。2010 年起,直面“高端教师稀少、骨干教师不足”难题,普陀区革新区域骨干教师成长的观念文化,区教育局与区教育学院协同推进,构建了区域骨干教师梯次培养模式,组建了由区特级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领衔人和高级指导教师3 支队伍,及其分别选拔学员构成的区域骨干教师学习平台,探索区域大规模教师培养管理模式,建立起区域优质教师资源“柔性流动,充分共享”的运行机制,充分实现了“一校名师,全区共享”的区域研修共同体文化常态。十几年来,普陀区教育系统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已发展建设至第6 轮。
翁方波老师自2000 年投身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改革实践起,一直致力于通过课内外教育活动相结合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从一名普通科学教师成长为学校的科技总辅导员、市区初中科学教育中心组成员,自2016 年起连续被评为普陀区第4—6 轮教育系统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初中跨学科学科带头人,每次通过双向选择招募6 名左右区域初中科学学科初级、中级教师,组建了相应的普陀区跨学科(初中科学)学科工作室。工作室一直以“合作创新、互助成长”为理念,根据区域管理办公室要求,通过完成基本任务、承担区域兼职教研员工作、带教工作室学员、开展项目研究、深入基地校指导及开展各级展示活动等方式推进工作室研修活动,打造专业发展研修共同体,提升队伍内涵建设,促进自身、团队成员、所在单位、基地校及区域初中科学学科等在教研训等多方面的提升,积极致力于改进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丰富学科资源建设、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立足科教愿景,勤耕育苗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科学教师要胜任新时代义务教育工作,必须对标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要求,要与时俱进加强科学本质、前沿知识及信息技术等学习,要更新课程理念,关注核心素养,在改革征途上“做中学”“研中学”,勤耕科学教育能力。
直面教学转型挑战,不断提升线上线下教学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促进科技创新。作为初中科学教师,翁方波引领工作室学员积极通过课例研究,直面教育技术发展挑战,开展线上线下教学创新,支撑学习方式变革。2020 年初,面对首次大规模线上教学挑战,为更好地支撑区域初中科学线上教学,翁方波带领3 名学员承接了区教研员发起的研制科学复习录屏课的任务,组成线上学习研讨群,自主学研录屏技术,集中打磨复习框架,互助完善视频录制,一个个问题、一次次研讨、一处处打磨、一点点提升,工作室圆满完成2节单元复习课和2 节专题复习课的录制。在此基础上,围绕“初中科学学科高阶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工作室就“科学入门”单元复习先后研修开设了线上线下融合展示教学,录制了市“空中课堂”单元复习课;开设“新材料及其应用”“绿色植物如何获取能量”等区校展示课,创新了线上会议平台赋能的“课前、课中、课后有序关联”“目标指引学练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线上辩论模式,以及“腾讯会议界面分组设计实验与NOBOOK 虚拟实验平台交叉验证实验”的线上探究教学模式。研修形成的线上教学案例相继获得上海市居家在线交流优秀课例、上海市“教学数字化转型实践创新案例交流展示活动”优秀案例。工作室本轮5 名学员获区新一轮教师教学能力评优一等奖1 个、二等奖2 个、三等奖2 个。
对标学科课标新意,不断提升工程设计与物化能力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了“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两个新的学科核心概念。新名词要落地除了加强理论和案例学习外,还需要通过课例研究进行突破。2022 年,借助2 名學员职称评审的契机,工作室就“电路连接”一课进行同课异构,改进设计“画电路连接图—分析辨别串并联电路—连接串并联实物电路”活动,初步尝试在工程与设计观念下,理解“结构与功能”跨学科概念。随后,翁方波与学员徐老师结合OM 和DI 等科技比赛的带队经历,确定工作室第一阶段的区域展示围绕“自来水的生产”一课进行教学展示和专题研讨。通过开发纯手工打造的“模拟自来水生产流程模型”,教师先亲身感受“工程设计与物化”学科核心概念的教学难点,并通过应用模型、浊度仪和“赛课堂”平台支撑学习活动,基于自来水的生产视频和实验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操作模型,了解自来水的生产流程,并通过设计和测试过滤池,体会科学知识、原理在工程中的应用,体会技术与工程对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对标落地“技术、工程与社会”学科核心概念及“系统与模型”跨学科概念。翁方波还引领所在单位备课组教师和工作室学员一起联合围绕“自来水的生产”课例研究,从打造教学新样态落地课标新要求、创新教学资源赋能学习活动,以及创设适合情境激发高阶思维等多角度进行专题研修成果交流。该轮工作室已有2名学员顺利通过职称晋升。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不断提升跨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更加强调素养导向,强调项目式教学、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等育人理念。翁方波有较丰富的设计经历,设计的单元教学、单元作业、专题教学及课时教学等都曾获得过市级比赛一等奖,是《上海市初中科学学科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书的编委,还有组织学校科技教育活动和带队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等经历,这些都促进了其跨学科教学意识的不断提升。如今,她站位分管学校教学、科研、师训副校长的角度,基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理念,更是时常勉励工作室学员要从整体角度思考、关注、设计并实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科学教学、科普活动及素养发展活动,针对新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要敢于想象、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敢于试错,要勤于学习、勤于钻研、勤于设计、勤于实践、勤于反思、勤于总结。她主动引领学员一起不断提升学校创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品质。近几年,翁方波致力于引领学员围绕“如何争做2040 年人类第一批火星移民”的驱动性问题,整合所在单位学校玻璃温室、小型气象站、创新实验室等学习空间资源,开展基于科学、劳技、信息科技、地理、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的“火星诺亚方舟”系列项目式学习,以及“快闪人类文明进程”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劳动教育、启蒙生涯教育,探索智能物联。
攻堅科教难题,培育创新之树
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肩负着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树立科学志向的重要使命,对人才成长具有奠基性作用,对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要求很高。成立科学名师工作室,可以聚集多方资源,发挥多元合力支撑,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提升。翁方波初中跨学科学科工作室每一轮成立后,区域管理部门都赋予相应的荣誉和责任,给以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无论是工作室领衔人还是学员,都有了集中共同学习研修的时间,还提供了市区等展示交流机会;同时也有相应的荣誉津贴和工作经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教育教学研究、研讨保障科教专家聘请、科学器材资源购买及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保障。区域管理部门也用标准引领、竞争激励、专业评估等,为指导团队成员和学员提供专业发展“上升通道”,形成一种自觉、交流、互动及良性竞争环境,激发教师专业自觉。
学科工作室自首轮成立以来,在持续的带教、研修活动中,也不断感受到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科学素养提升,以及科学教育的设备、场地、器材、技术等支持还任重道远。现在多数科学教师都是分科教育体系培养的,对其教授的科学课程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和实验研究,教师也很少有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亲身经验和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理解科学本质。同时,科学技术还在飞速发展,科学前沿成果层出不穷,现有的各级各类教师教研或者培训体系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教师知识、素养的提升需求。就如“自来水的生产”一课的课例研究中,工作室在开发和应用“模拟自来水生产流程模型”时,都是教师结合自己的设计、想法以“手工作坊”模式制作出来的。这节课原本设想开展“设计并测试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过滤池”探究活动,但在工作室反复实践测试时都出现了教师无法理解的反常识现象,无法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最终请教了几位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教授后,在专业解释下才明白了其中缘由。而类似的由于非自身专业背景学科知识的缺乏、不能获得专业制作学具的支持等问题,往往使得在学科教学创新、青少年创新活动指导中一些创新设计只能停留于想象,或者在反反复复摸索中不得而终,费时间、费精力,消磨信心,个中滋味五味杂陈。
2022 年7 月,翁方波和学员徐老师参加了上海市“与大师同行,与前沿共进”中小学科学相关学科教师暑期专题培训,体验科教协同新路径,感受到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春天正在到来。近年来,从中央部署发文到各地实际行动,提供科学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科学教师拓宽视野、强化实践、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工作室也将进一步加大引领,丰富提升科学教师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的途径和资源,不断培植科学育人沃土,引育学生心田的创新种子逐渐生根发芽,为共同培育科技人才创新之树奠基。
参考文献
[1] 胡卫平,刘守印主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 陈伟新.做好科学教育这篇大文章[J].上海教育,2023,1235(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