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缘
说起宜家,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它独有的陈列风格:把相同类型的产品摆放在同一片区域集中展示,再用精心设计的样板间串起一条固定的“观光路线”,确保顾客不会遗漏任何一件商品。
同类型产品摆在一起,方便消费者选购,价格也一目了然。但仔细端详价签,你会发现宜家同类产品的价差惊人。799元的储物抽屉旁边是79.9元的抽屉组合,价格差出10倍。宜家相同类型的商品,价格差距怎么会这么大?
要回答这个问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成本不同,定价自然有差异。
比如,售价299元的芬比书架,跟售价2299元的赖尔多书架相比,前者的材料是普通刨花板,后者用的是实木隔板。刨花板是最便宜的板材,无论是防潮性还是抓钉力都不如实木板。两个书架的尺寸、设计也不一样。芬比书架有六层,更贵的赖尔多书架,不仅多了一层,宽度更宽,还搭配可调节的支腿,即便在不平整的地面也能保持平稳。
材料、尺寸和设计的差异,都会影响一款书架的成本,成本决定价格。但现实生活中的产品定价没这么简单。在宜家,你看到的那些价差,很可能都是设计好的。这是因为宜家自己有一套独创的产品开发战略——先定价后设计。
突破了传统的先设计生产,再根据成本考虑定价的思维,基于这套战略,宜家内部会先确定好价签,再交由设计师基于价签去设计产品,相当于用定价去反推成本和设计。
例如,宜家曾在设计特里索卧室五件套之前,先跟中国零售商了解到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参考市面上同类竞品定价,最终确定了一个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价格。
事先框定好产品的价格,让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能够充分考虑到材料、配件、存储、运输等环节并控制成本,保证最终售出的产品价格即使低于市场价,也能够获得盈利。这一策略不仅让宜家的商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足够优势,也为日后的降价促销预留充分空间。
既然是先定价,宜家为什么又要设计价格差呢?翻开宜家中国官网的产品目录,你会发现在12000多种商品中,同类型产品的价格呈现出一种有趣的“数列状”。
拿玻璃杯来说,最便宜的斯黛纳3.99元,最贵的巴鲁恩卖到了79.99元,两种价格之间还有很多选择,比如7.99元、9.99元、12.99元、14.99元、19.99元……这些价格其实构成了宜家玻璃杯产品的价格带。价格带越宽,意味着产品矩阵越丰富,能够满足的客户需求越广,可挖掘的销售潜力也就越大。
宜家差异化的产品定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满足多元消费群体的定位。巨大价差背后,宜家用丰富的产品给了消费者更多选择,以及发挥创意的可能,让人们能自由组合和搭配不同价位的产品,在这些计算和选择中,找到心中有关于家的“最优解”。
不过,不是所有的宜家产品都能精确瞄准消费者的需求。总有一些定价“离谱”的商品,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跟更便宜的同类型产品相比,它到底贵在哪里?
比如,宜家曾出售过一款台灯,钢圈上缠了一个小灯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功能,结果卖到了99元,从性价比来看可以说相当“失败”,不过它的真实作用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当你面前摆着一款设计平平无奇、售价仅49元的台灯,和一款设计更精美、增加了可调节高度的底座、价格为129元的台灯,你很可能难以做出决定买哪个。但是如果在它们中放入上述那款售价99元的台灯,49元那款台灯对你的吸引力,可能瞬间就会提升。
人的消费选择严重依赖情境,往一家商场既定的产品组合中,放入一个更差的选项,会让原来的某个选项更有吸引力。利用消费者趋利避害的心理,促使其做出选择,这就是诱饵效应。
在宜家,有些价格较高、不那么划算的单品,其实一直都在充当同类型低价商品的“诱饵”。此外,看起来性价比不高的贵价商品,也可以诱导消费者填满他们的购物车,产生“非计划购买”冲动。这一效果的实现,与宜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有关。
众所周知,宜家在中国依靠简约时尚的北欧风格引领了家居潮流。宜家风也成了北漂、沪漂的年轻人实现精致生活梦的必需品。但在欧美市场,宜家主打低价位、大众化。进军中国时,宜家发现经济环境的变化,让自家的商品对大众来说不再廉价,更加“低价”的家具市场也已经饱和。宜家想要在不牺牲产品质量和设计的前提下,在本土市场分得一杯羹,难度堪比上天。
在这种情况下,宜家选择把目光投向了一二线城市里相对比较富裕的阶层,用场景化的陈列、北欧风格的简约设计,去吸引一批向往小资生活却付不起高价的都市年轻白领。
年轻人们冲着宜家用高价商品精心布置出来的样板间进入卖场,幻想着自己未来房间的模样,在宜家绕来绕去的通道中,浑然忘记了自己“随便逛一逛”的初衷,迷失在沿途觸手可及的小物件里。
“买不起这个大理石餐桌,但我至少可以买下这上面摆着的可爱烛台,它居然只要9块9。”看遍了上万元的沙发、上千元的桌椅,在某一刻突然抬头的时候,你会觉得黄色促销标签上的9.9元,如此让人心动。
很多时候,一旦进入宜家的卖场中,你会难以拒绝一些超低价格的商品。这不完全是高价“诱饵”带来的影响,因为宜家的低价,不是低一点,跟卖场里的同类产品,甚至是市场价格都拉开了一定差距,让人不得不买。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称这些商品为“心动产品”。
在宜家每个商品系列中,你都会发现至少一款“心动产品”,3.9元的花瓶、7.9元的玻璃储物罐……“心动产品”超低价格的实现,跟宜家“先定价后设计”的战略分不开关系。
除了控制成本,这个策略的厉害之处在于,在价格和品类确定的情况下,设计方案往往不止一种,设计师们必须做到“吹毛求疵”的程度,才有可能达到宜家总部的标准。
正因如此,宜家的“心动产品”不仅仅只有便宜而已。准确来说,人们不是难以拒绝2.9元的马克杯,而是难以拒绝一个设计、工艺等各方面做得不错的高性价比商品。
(摘自“浪潮工作室”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Shand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