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构建大国关系新格局

2023-11-16 06:50杨洁勉
国际问题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大国总书记发展

〔提   要〕大国关系格局是当代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国关系,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大国关系相关理论,方向明确地构建大国关系新格局。面对大国关系中反霸和护霸力量之间的根本原则分歧和重大斗争,中国积极发挥历史主动,提高责任意识,努力构建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并坚持以多边主义推进大国关系体制机制建设。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中国擘划和构建大国关系新格局的理念和实践,正以其先进性、可行性和示范性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选择。

〔关 键 词〕习近平外交思想、大国关系格局、大国关系原则、中国外交

〔作者简介〕杨洁勉,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23)5期0001-18

恩格斯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只要人类社会还需要国家的存在,大国和大国关系格局就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国际大势和发展趋势。因此,习近平外交思想在论及和应对国际关系这一重大课题时,强调要总结大国关系格局的特点,把握其发展规律,并因势利导地构建大国关系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国关系格局的理念创新和理论总结,首先来自当代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和砥砺前行的大国关系实践。他在总结中国外交实践时深刻地指出:“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有益经验和深刻体会,对外工作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战略自信和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战略谋划和全球布局,坚持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坚持合作共赢和义利相兼,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同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国关系上亲力亲为,积极有效地处理新形势下的大国关系,努力提高发展中大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和践行大国在全球治理及其体系改革中的责任和担当等,从而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引领者。

习近平外交思想及其关于大国关系格局的理念具有站位高、立意深、视野远的时代特点。面对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睿智,解答了人类社会来自、处于和走向何处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提出构建大国关系新格局的方向、原则、战略、路径和政策等。环顾当今世界,中国关于大国关系的理念和实践,显然远在那些民粹主义、选举驱动和地缘博弈思维之上,正以其先进性、可行性和示范性为国际社会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和应对大国关系时一贯强调“问题导向”。他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自然,大国关系格局是“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需要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研究其基本动因、内在规律、主要议题、规范原则、理念理论和发展方向等。与此同时,还要研究、剖析和应对典型案例,如中美关系、发展中大国崛起、大国和中小国家关系等問题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大国关系的论述具有非常重要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一是指出了大国关系与整体国际关系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大国关系置于更大的历史框架和时代使命之中,强调潮流、时势、责任、使命和担当等。不言而喻,大国关系虽然是整体国际关系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两者毕竟还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大国关系的发展只有在体现整体国际关系方向时,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并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二是处理大国关系言利但也要讲义。中国并不讳言国家外交主要服务于国家利益,“坚持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中国外交坚持物质本原论,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着力提升国内民生福祉,并在此基础上主张在世界范围内做大和分好“蛋糕”。三是在国际上高举公平正义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和弘扬基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美国独尊、西方优越、冷战思维、零和博弈、以邻为壑和丛林法则等过时和错误的言行。四是有目标但分步骤地解决大国关系的主要和重要问题。中国强调要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大方向和大目标的同时,根据需要和可能解决当前问题,并为解决长期或未来的问题做好准备。五是差异化和错位发展大国关系。构建大国关系新格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和分步推进。中国根据各类大国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阶段性目标,有的是深化战略伙伴关系,有的是防止失控和对立对抗,创造各种条件使大国关系最终走上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道。

总之,习近平外交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我们认识和分析全球事务和国际问题的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同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国关系的重要论述和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抓住大国关系的实质,在观察、认识、分析和处理大国关系时,推动大国关系新格局朝着更加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关于大国关系的

战略思维和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国关系,亲自指导中国与各类大国的外交外事工作,不忘初心地坚持根本原则,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创新理论,方向明确地构建大国关系新格局。

(一)与时俱进地发展和完善大国关系理念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伴随综合国力持续大幅上升,中国在大国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大国关系”在新形势和新语境下,又有了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理念,他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且,中国以大国的身份认识和处理包括大国关系在内的对外关系,强调中国的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

中国还根据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的态势,对当代大国进行了重新定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二十国集团成员都是世界和地区大国,应该体现大国担当,发挥表率作用,为各国谋发展,为人类谋福祉,为世界谋进步。”尤需指出的是,中国在界定大国关系时一再强调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要求增加其代表性和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版图。”“中国始终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明确和强调发展中大国乃是当代大国的这一坚定立场,客观反映了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事实,批驳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守旧和排外的“大国观”,增加了当代大国中的新生和积极因素,同时也为构建大国关系新格局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和铺垫。

(二)着力当代又着眼未来的大国关系原则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巨变,大国关系面临重大变化和格局性过渡,需要确立和维护与之相适应的原则。值此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刻,美国及其一些盟友倒行逆施,坚持冷战思维,重弹政治对立和军事对抗的老调,试图以其制定的原则和规则“规范”当代国际关系,并维护其一己私利。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在坚持历来行之有效的原则基础上,又提出了不少新的原则。在总的原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国际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国际上的事需要大家心平气和商量着办”。在大国关系的原则方面,他引领性地强调:“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还针对各类大国应负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分别提出了以下原则。

中国和俄罗斯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方愿同俄方以及全世界所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进步力量一道,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坚定捍卫两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

中国寻求中美长期和正确的相处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须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中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就是正确之道的基本原则。

中国希望与欧洲共同维护多极世界和多边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欧都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可以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合力应对挑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双方要引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公共卫生等努力,加强各自优质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的对接协作。”

中国正在与发展中大国共同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例如,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印尼作为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代表,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又如,“中巴(西)是具有全球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和重要新兴市场国家,互为全面战略伙伴,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担负着共同的发展责任。”中国和发展中大国共同努力,力避分裂对抗之危,共创团结合作之机,勇立时代潮头,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大国关系原则的交汇和交锋

在当前动荡变革时期,大国的数量和种类都在增加,它们的内外背景以及世界观和国际体系观不尽相同,各自处理大国关系的原则存在差异,致使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之间难以形成共识,增加了大国关系的复杂性。

第一,美国及其紧随者英国和日本等在世界观和大国关系原则上的认知具有一致性和趋同性。拜登政府2022年10月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认为,美国正步入对其和世界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十年,在此期间,美国面临主要大国竞相塑造新世界秩序及严峻的跨国问题两大挑战。为此,美国要做的就是建立强大、广泛的国际联盟,与共享价值观的国家一起对抗那些提供“阴暗愿景”的大国,阻止它们威胁美国的利益,保持美国领导全球的地位。

英国苏纳克政府2023年3月发布的《综合评估更新2023》同样认为,世界在未来十年面临全球权力分布的变化、国家间针对国际秩序性质的系统性竞争、迅猛的技术变革、不断加剧的跨国挑战等四大挑战。对此,英国提出,应对挑战的最优先事项是与共享价值观的民主盟友进行合作,借助“七国集团”和“五眼联盟”等机制优先在欧洲—大西洋地区和印太地区加强与志同道合伙伴的紧密协调。

日本岸田政府在2023年4月发布的《外交蓝皮书》中指出,国际社会正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時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崛起,改变了国际社会的权力平衡,导致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作为应对,日本需要以日美同盟为基础,强化与共享价值观的伙伴的合作。

第二,法国、德国等欧洲地区大国群体虽然与美国同属西方,但在世界观及处理大国关系原则上有异于美国,主张在大国竞争和地缘冲突风险上升背景下追求欧洲的“战略自主”并推动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

欧盟近年来接连发布多份外交、安全、防务等领域的战略报告,将欧盟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从曾经的“规范性力量”转为“地缘政治力量”,并进一步加强自主能力的建设。这些报告强调,俄罗斯“挑战多边主义基础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损害欧洲和全球安全与稳定”;视美国为战略伙伴并接受美国对欧洲安全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强调应减少对美国的军事依赖,不盲目追随美国政策。在对华立场上,欧盟仍旧延续“制度对手、经济竞争者和多边合作伙伴”的三分法定位。

法国马克龙政府2022年11月发布的《国家战略评估》报告阐述了对中、美、俄三个世界主要大国的立场和政策。在对华关系上,法国的认知呈现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强调通过“去风险”政策降低对华依赖,并在非洲和近东及中东地区平衡中国影响力。另一方面,法国认可与中国在多个领域和议题上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在对美关系上,报告承认美国再次成为欧洲安全的主要提供方,但指出美国的战略重心已转向中国,这导致其他地区的力量对比出现了不符合法国战略利益的变化。在对俄关系上,法国将俄罗斯的军事扩张视为未来数十年的重大威胁,并指责俄罗斯在强权逻辑和帝国野心影响下与欧洲在各个领域发生对抗。

德国朔尔茨政府2023年6月发布该国在战后的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全面阐述了自身战略目标与安全外交政策。该份文件显示,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对德国的世界观和安全观产生了强烈冲击。在论及大国关系时,报告沿用了欧盟对华定位,在强调德国对华政策应保持平衡的同时,指出两国关系中“竞争和对抗的因素在上升”。在对美问题上,德国将深化跨大西洋联盟关系视为自身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基石之一,并称美国是德国安全的核心保障。而俄罗斯则被认为正有目的地试图破坏歐洲民主社会的稳定,削弱欧盟和北约,是“可预见时间内欧洲和大西洋地区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

第三,发展中大国群体在历史上普遍遭受列强侵略和殖民而陷入落后状态,为此极为重视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权益,在希望维持大国关系稳定的同时推动国际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印度莫迪政府将自身定位为“西南方大国”,一方面追求巩固战略自主地位,另一方面与美西方进行议题式战略合作。在大国外交层面,印度在美俄间进行战略对冲,同时加强与美俄的战略安全关系。俄乌冲突以来,印度总体选择中立立场以维护其战略自主性,在美日印澳“四边机制”与以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型国际机制间争取左右逢源。

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集体的全球领导力”以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全球多边体制改革,主张发挥东盟在东南亚区域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在东盟框架内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合作。印度尼西亚寻求在大国关系中发挥桥梁作用,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它与中国积极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快在基础设施、卫生健康、海洋研究等领域合作。同时,印度尼西亚也主张与美国建立“可持续和稳固的”伙伴关系。

巴西在外交传统上具有全球性和自主性的特征。卢拉政府上台后维持与美国的良好关系,但强调双边关系是平等和互惠的,追求战略自主性的一面更加突出。针对乌克兰危机,卢拉公开批评北约不断对俄罗斯加压的做法,并指责拜登政府一直在“煽动战争”。卢拉政府还加大对域外大国的外交力度,提升与中国、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及欧盟战略合作的地位,以对冲美国对巴西构成的战略压力。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我们看清大国关系的本质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许多矛盾趋向尖锐化,全球挑战更加纷繁复杂,国际关系中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可知因素急剧上升。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

(一)大国关系中反霸和护霸斗争的新背景和新重点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世界主要大国在国际和地区性机制、全球重大议题、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有所加强,为国际社会共同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落实联合国发展议程等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历史总是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互动中前进。例如,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后大肆推行地缘博弈和大国对抗的战略和政策。

当前,世界大国关系中的两重性和两面性相当突出。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国际主要力量对比正朝着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大国,是这一历史潮流的中流砥柱和先锋骨干,正在努力构建和推进代表时代进步的大国关系。但是,当代大国并非由中国一国组成,大国关系应当而且只能在“应然”和“实然”中取得平衡,并逐步推进。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寻敌联盟达到继续主导大国关系和全球事务的目的,继续维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所谓优势,为此全力打压和围堵中国。

(二)反霸和护霸思想与行为的原则分歧和重大斗争

美国和发展中大国的矛盾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和最本质的在于对历史进步和时代趋势的认知和行为分歧。

第一,发展中大国的兴起为大国关系注入了时代进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世界力量对比的东升西降具有重要的历史进步性,正在纠正500年以来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造成的历史不公。而且,世界力量对比的逆转已经体现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的体制机制变革上,从二十国集团的升级、金砖国家机制的扩容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诞生,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迈向更加公正合理的趋势不可逆转。在世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双重变化的作用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掌控世界事务的能力日益式微,为此充满了旧时贵族的失落感,也产生了大权旁落的焦虑感。

第二,发展中大国和美国具有多重性和多层次的分歧,需要区别对待。发展中大国和美国在世界政治议题上的主要分歧在于参与度、代表性和话语权等方面。多数发展中大国要求更多地参与国际问题的决策,增加其在相关机制中的代表性,提高它们在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2023年8月,习近平在“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好发展。美国则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声称要继续领导世界,企图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塑造其他国家和世界秩序。

发展中大国和美国在全球发展议题上的主要分歧在于全面性、公正性和合作性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共享发展是建设美好世界的重要路径。”经济科技发展是提升大国关系正能量和削弱负能量的主要杠杆和途径。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将发展议题政治化、边缘化,搞“小院高墙”和极限制裁,人为制造分裂和对抗,以此阻止或延缓发展中大国的迅速崛起。

发展中大国和美国在国际安全议题上的主要分歧在于安全观和军事手段的作用等方面。主要发展中大国倡导通过政治外交手段解决地缘政治热点和难点,主张普遍、综合、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美国等则泛化安全,突出军事,推行代理人战争,实施以盟友为体系、以实力为地位的西方强权安全观。事实上,穷兵黩武的美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战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策源地。

发展中大国和美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上的主要分歧在于建章立制和规范规则等方面。近些年来,全球治理的规则和制度在相当程度上遭到破坏,甚至变成美国的竞争工具,其“西方化”甚至“武器化”倾向更加显著。为此,发展中大国强烈要求改变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构建普惠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经济金融架构。规则、规范、机制和体制是实现全球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对其改革具有深层次和长远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维护联合国的权威,“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为此,中国秉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努力使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争取在全球治理新规则的制定中把握更多更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三)广大的中小发展中国家在大国关系中的新作用

世界上的大国是少数,更多的是中小国家,这其中又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在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社会化等新环境下,中小发展中国家在大国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成为必须考虑的因素。

中小发展中国家增强了在大国关系问题上的主动性。它们在很多问题上不再被动地接受某些大国的支配,而是根据问题的是非曲直作出自己的判断。例如,匈牙利在北约和欧盟中坚持其对华对俄的自主立场;新加坡在中美之间坚持不站队不选边;为寻求摆脱美元霸权,维护本国经济安全,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纷纷采取“去美元化”措施。凡此种种,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图谋的“地缘博弈”“集团对抗”“美元霸权”等。

中小发展中国家发挥群体性作用。近些年来,各种形式的组织机制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与由中小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组织积极开展机制性合作,实现了中国与所有发展中地区的对话合作机制,深化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召开了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2022年12月)和中国—中亚峰会(2023年5月)。中国和中小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合作为大国关系注入了正能量和新动力,促进了国际体系朝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小发展中国家不断对美西方政策理念提出质疑。对此,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2023年1月访美期间表示,如果西方被全球南方抛弃,将会沦为少数派,不利于解决政策性问题。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2023年9月出席联合国大会时指出,在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北非,当然还有亚洲,现在几乎每个人都认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技术、军事和意识形态上都存在可以替代西方的可靠选项。

三、中国努力构建大国关系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战略思维,亲自设计和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应对挑战和困难,积极构建大国关系新格局。

(一)发挥历史主动和建设大国关系新格局

中国今天正处在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新阶段,有意愿也有能力为建设符合时代潮流的大国关系新格局作出重要贡献。

在大国关系格局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更要改造世界。他指出:“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国际形势中的挑战不断增加。在美国的挑动下,大国关系中冷战思维抬头、集团对抗回潮、地缘博弈加剧,甚至发生了北约支持下的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对抗。为此,中国力推的大国关系新格局旨在实现大国之间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格局决定秩序和体系,建设性和稳定性的大国关系格局有利于当前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并在力量对比、体系机制、思想理论等方面保障“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在大国关系新格局中固本培元和扶正祛邪

中国在大国关系上主要做的是加法,其构建大国关系新格局的大体思路也是如此。

第一,主动承担时代使命。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的三个报告彰显了中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由此可见,中国使命担当的战略目标和原则方向不断完善,体现了时代性和可行性,充满着建设性和正能量,因而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的认同和支持。

第二,中国努力构建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成熟坚韧,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建设稳步推进,为中美关系指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正确方向。党的二十大以后,中国和许多大国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2022年11月,德国总理朔尔茨就任后首次访华,是中共二十大召开后首位访华的欧洲领导人。他在与习近平主席会谈时指出,世界需要一个多极化的格局,新兴国家的作用和影响值得重视,德方反对搞阵营对抗,政治家有必要为此负起责任。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华时表示,法方坚持独立自主外交,主张欧洲战略自主,反对搞对立分裂,反对搞阵营对抗;法国不会选边站队,而是主张团结合作,大国关系保持稳定。巴西总统卢拉在访华时强调,巴西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战略高度致力于同中国发展更紧密的关系。来华出席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并访华的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向习近平主席表示,要“进一步促进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并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是开放包容的,印尼积极支持”。

第三,坚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当前,面对多重挑战和困难,中国在大国关系中越发需要坚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其一,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其二,敢于反制从而使制裁者不再为所欲为。中国针对美国、英国等在台湾问题上一再挑戰中方底线的行径,对有关机构和人员进行制裁,显示了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的决心和能力。其三,善于斗争。中国在处理大国关系时,正是敢于斗争才维护了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尊严,正是善于斗争才不断赢得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在大国关系方面,中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寻求各国的最大公约数,积小胜为大胜,积小变为大变,化危机为转机,在变局中创新局。

(三)以多边主义推进大国关系的体制机制建设

大国关系千头万绪,双边和多边问题不可胜数。但是,加强多边主义的体制机制建设能达到提纲挈领和纲举目张的成效。

第一,坚持以多边主义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反对搞针对特定国家的阵营化和排他性小圈子。”

第二,加强具体组织机制的建设。在全球层面,中国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坚持积极参与全球安全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安全合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周边和地区层面,将大国关系和小多边结合。中国—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澜湄合作等次区域合作加速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署生效,中亚成为我国周边首个战略伙伴集群。在双边层面,中国不断深化伙伴关系,积极建设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已同182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例如,2023年9月,中国与贝宁决定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同月,中国与委内瑞拉宣布建立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等等。

第三,提出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全球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重要国际场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四、结语

展望未来,动荡变革期的世界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抓住和用好时代赋予的各种机遇,有效应对必将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导致的重大挑战。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而言,我们要进一步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思想理论和政策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各类大国走上和平发展的正道,共同“行天下之大道”。

习近平外交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精华,将继续指导我们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客观认识国情和世情的现状和趋势,把握世界发展规律和阶段任务,科学地确立中国的战略方位和战略任务,在理想和可能中取得综合平衡,在应对挑战和克服困难中实现当代大国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运筹和推进新型大国关系时还特别强调辩证思维和两手准备。为此,我们既要有时与势在中国一边的定力、底气、决心和信心,还要看到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任重道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全面实践。作為社会主义大国和发展中大国,中国理应在增强实践自觉中提高历史自觉和理论自觉,以其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责任编辑:肖莹莹】

猜你喜欢
大国总书记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