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燕, 尤题名, 袁亮, 汪胜华
(三峡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到目前为止,中国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超过200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作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形式,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教育部统计,近几年来,虽然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世界经济有所下滑,但并未影响来华国际留学生的数量。2021年中国来华留学生人数超过44万,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35%,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在华留学生人数达20.7万人,超过世界各国留学生的平均增速,与2020年相比增幅达到了13.6%。来华留学生日益成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培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又为走出国门的中资企业提供潜在的人才储备。
三峡大学是以水利电力为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也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拥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国情教育及文化体验基地、湖北省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持续多年位居湖北省高校前列。本研究以三峡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BBA)为研究对象,对三峡大学留学生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对策和思路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以2013-2023年三峡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商管理专业(BBA)来华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总人数78人。来源国分别为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巴基斯坦、刚果(金)、几内亚比绍、加纳、加蓬、津巴布韦、喀麦隆、科摩罗、老挝、利比里亚、马拉维、孟加拉国和坦桑尼亚等15个国家,其中来自刚果(金)的留学生人数较多,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人数最多。
图1 按来源国分类统计饼状图
母语种类分别为孟加拉语、法语、英语、葡萄牙语、斯瓦希里语、老挝语和乌尔都语等7种母语。留学生母语使用较多、占比较大的为孟加拉语、法语和英语,其中使用孟加拉语的人数最多为25人,使用老挝语和乌尔都语的人数最少均为1人。
图2 按母语统计人数比例饼状图
三峡大学工商管理专业(BBA)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培养规律设定。大一共开设了12门课程,课程类型以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为主,分别为中国概况、综合汉语1、综合汉语2、体育1、体育2、高等数学1、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大二共开设了10门课程,课程类型主要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分别为综合汉语3、综合汉语4、概率统计、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运营管理、人力与组织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公司战略管理。大三共开设了10门课程,课程类型主要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分别为财务管理、研发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公司治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文化管理、中国与世界经济概论、国际商务,加入了跨学科的集成课程,通过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学科,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综合素质。大四共开设了5门课程,主要是专业拓展课程,分别为创业管理、国际投资、商务沟通技巧、跨国公司管理、电子商务。课程以夯实基础、和谐发展、突出优势、自我发展、超越目标、跨越发展为导向。
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学分127,实践教学18学分,比例约为7∶1。通识课程学分占毕业总学分26.2%,专业课程学分占毕业总学分61.4%,实践教学占毕业总学分12.4%。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现代企业基础理论与前沿知识有充分认识,达到熟悉中外企业运作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目标,使得具备独立调查、分析和解决中外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体上,各个学期学分分配较为均匀:其中第一学期学分17.5,第二学期学分21.5,第三学期学分19,第四学期学分20,第五学期学分18,第六学期学分15,第七学期学分16,第八学期学分18。
通识必修课程是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科发展趋势以及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需要而设置的课程,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共296学时,主要在大一和大二学年内完成。为了弥补专业课程在广度上的不足,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完善知识结构,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三峡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留学生(BBA)设置通识选修课程,共31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学时达320时,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与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专业核心课程应在其相应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核心的地位,对后续的专业拓展课程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因此专业核心课程学时设置最多,共有656时,大一至大四学年都有设置。专业拓展课是大学生课程培养计划中的一个必要环节,进行专业拓展课的学习旨在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学时共448时。此外,为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务实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在大四下学期设置实践教学,学时为288+2W(其中2W为学科基础实践学时),总共学时2320+2W。
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相结合进行研究。参考杨军红编制的《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1],围绕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从留学生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学习收获三个维度,经过个别访谈修正,共设置了28个影响因素及对应满意程度,以及相关主观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访谈研究,一是和部分来华留学生进行深入访谈,询问留学生选择来华学习的原因、了解留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接受情况以及留学生的毕业去向和在校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二是同留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深入访谈,了解留学生教育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并收集他们的建议。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留学生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根据调查发现,影响“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学习的首要原因就是汉语言障碍。目前未针对留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设置预科阶段,导致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读不懂普通图书与学科专业文献,不能用汉语进行口头与书面学术交流,在课堂上因为对汉语的理解程度不够,而不能跟上老师的授课节奏。除此之外,来华留学生的专业词汇量不足。在汉语学习阶段,他们很少有机会接触专业词汇,一进入专业学习,会面临大量的生词,这是困扰来华留学生专业学习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同时,留学生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亟需扩展和壮大。目前授课教师的全英文授课能力也需要培训和提升,部分参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中国教师在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授课、带领学术研究及学位论文写作方面还存在弱项。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虽然专业素质强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没有在国外生活或学习过,英语表达水平有限,无法与来华留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部分青年教师具有海外求学或访学经验,英语表达能力和学术研究指导能力强,但教学实践经验较为欠缺。呈现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英文能力受限,英文能力较好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比较薄弱的“两难”困境。这些问题客观上影响来华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针对留学生进行教学细节设计,如语速适当放缓、使用短句表达、适当关注留学生的反馈、采取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等,以适应留学生的学习。
目前,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理论灌输的形式进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现代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不足,在提炼、升华、归纳整理方面努力不够,没有形成一套留学生专业所特有的教学体系。考核是以成绩为导向,缺乏针对留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深度研讨和改革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心是理论知识,但因为理论知识往往具有笼统、抽象的特点,因此成为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困难点,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根据留学生人才培养的实际,确定合适的国际教育办学思路与培养目标,编制合理的教学计划,组织开展留学生教学竞赛和公开示范课,评选留学生心目中最美教师,给予相应的激励。
来华留学生培养目标不仅体现在专业水平上,而且包括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留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匹配度不高。一是受限于“一带一路”来源国教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留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勤奋度较弱,入校后对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努力不够,没有很好地掌握相关理论基础;二是缺少应用的机会,实践类课程相对较少,且在中国企业实习也存在文化差异,缺乏与企业的深度接触[2]。而在留学生的课程结构和体系设计中,目前各地方高校基本是采取趋同化的设置,跟中国学生一样,专业培养方案中主要的课程设置是语言文化和专业课程,包括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基本上是空白的,导致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没有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就使得留学生教育难以进一步融合,仅仅停留在表层,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深层面的需求。因此有待从留学生教学设计和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等方面加以调整。
文化矛盾和适应性问题是每一个留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当前来华留学生教育呈现学位生和进修生并重,专业学习和汉语学习并重的态势,国内学生导师制模式同样适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3]。加强对现有符合条件的授课教师进行相关语种的教学培训,派遣教师出国学习调研,积极探索留学生导师制。让留学生与指导教师进行深入沟通,向导师表达自己面临的问题或困难,这样能更直接、更高效使留学生得到帮助,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体验,尽快适应学习环境、了解学习内容、培养对华情感,提高他们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推行留学生校内导师制的同时,还可以设置“行业”双导师制模式,聘请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兴发集团企业经理人和部门经理担任留学生的校外实习导师。一方面,为留学生提供有关企业商业管理和法律事务的第一手资料及经验,使其了解商业与法律知识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能让留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学习企业中的经营管理和沟通协调,培养留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力。
培养来华留学生应将“趋同化”与“特色性”紧密结合。首先,为了实现中外学生的融合同化,消除来华留学生的“差别待遇”思想、“特殊对待”思想,在管理上一视同仁。在宿舍布局上为留学生营造“大生活圈”和“小生活圈”,既做到了尊重留学生的生活习俗,又能起到方便与中国学生交流的作用[4]。其次,对来华留学生采取分类培养的教学模式,对学习基础较差、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的教学方式的来华留学生单独成班,从而制定特定的教学计划;对学习基础较好、能较好适应学校的教学方式的留学生,建议与中国学生同班学习,使其更好地适应学习。对于和中国学生同班学习的来华留学生,引导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进行协作,合力完成学习任务[5]。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课堂讨论、案例研讨、演讲陈述、课程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建立有助于创造生动活泼课堂氛围的启发式小班教学制。在学分制总体要求的框架内,针对留学生培养目标中专业能力、汉语语言能力、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四个方面的分目标,合理调整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和学分比例。允许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专业培养方案有所不同,具体可以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学分替代机制来实现。在课程考核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实践调研、分析报告、案例撰写等方式来提高参与度,取代应试性考核。需要注意的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注意做好课程思政,为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出更多的知华、友华和爱华人士,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输出的软实力。
实践项目是高校来华留学生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密切结合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阶段。根据访谈结果,在人才培养中增设专业实操能力的相关课程,比如一些模拟企业真实运作过程的实验课程,以提升留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例如,对于电商行业,今后加强与知名跨境电商开展校企合作。邀请在跨境电商企业工作的优秀校友、优秀留学毕业生分享经验,既能帮助在校留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而且还可以为在校留学生提供大量的工作资讯,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此外,建议建立企业与来华留学生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实践实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来华留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跨境电商企业的业务活动中去,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接纳,切实做到“实用”、“实际”和“实效”。
根据访谈结果,将“国际化+本土化”的教育理念作为留学生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中的核心原则。不仅要注重课程的多样化,还要考虑留学生文化背景差异[6],做到“课堂学习-实践教学-创新比赛-实习就业”的“四阶对接”。在培养、提高来华留学生相关知识、能力的同时,应组织留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考察,使之更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国观。首先,通过推动校际联合,取长补短来完善自身的办学,构建最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和跨国企业的对接,根据企业目前的需求和学生的未来发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国际化所需的高质量留学生人才;最后,要面向全球,与国际对接,了解国际交往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留学生的专业知识、汉语交际和母语国文化优势,让培养的留学生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端人才需求[7],不断打造三峡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留学生教育的品牌,输出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