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玮 陈章旺
新文科建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包括知识生产演变、全球产业变革、国内发展难题和高等教育复杂发展态势。新文科强调主动引领,学科管理调整紧贴现实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向多学科、模块化、产学研一体转变。新文科领域广泛,包括传统文科升级、国家战略发展、新兴科技与产业变革、社会进步与人民需求催生的新兴文科。在新文科实践中,高校应聚焦现实问题,富有批判精神,创新多元合作机制,调整专业设置,推动一流文科专业深化建设,同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灵活方法全面评估专业教学成果。金融专业是新文科中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且与时代发展的联系较为紧密。本文首先对新文科建设的时代背景展开论述,然后基于已有研究框架,对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高校需要培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其中包括“新工科”和“新文科”人才的培养。新文科的构建不是简单的概念引入,而是更需结合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高校要将新文科建设目标与其他领域教育改革相互关联,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战略。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任务紧迫,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考虑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建立针对文科的多元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有利于打破文科的封闭状态。新文科建设需要学术界、政府、企业与高校共同合作,完善相关实施方案、保障制度以及评价机制。成功推进新文科建设离不开差异化评价策略。新文科与产业、技术紧密融合,传统以论文为主的评价体系不再适用。应用型院校应考虑成果和社会效益,打破功利主义评价,建立综合评价标准。
近年来,涵盖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金融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推动了由科技创新驱动的金融变革,打破了传统金融与非金融界限,金融与科技进入深度融合时代。在新文科背景下,金融与大数据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主要借鉴范晓男、鲍晓娜、戴明华于2020 年提出的经管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框架,构建金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对新文科背景下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展开研究。
人才培养体系包含“三跨界”“三融合“二机制”等模块。其中,“三跨界”是“三融合”的基础和前提,而“三融合”则为实现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途径和方向。具体而言,“三跨界”包括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学、不同学科的合作以及超越地域限制的交流;而“三融合”则涵盖了产业与教育的融合、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以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1)跨专业教学。高校要根据当前的产业需求变化,调整知识、方法、能力、素质、态度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制订实验班的培养计划。一方面,高校要将“金融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纳入实验班的核心课程;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实验班设立专业必修课程,并在专业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引入跨专业课程,如“人工智能与金融”“大数据风控”“金融数据挖掘与应用”等。这种灵活的课程设置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范围,也能够更好地迎合当前企业多样化的用人需求,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
(2)跨学科合作。为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高校要加强金融学科与计算机学科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学科的资源,促进跨学科知识的交融与创新。对此,高校要推动金融学科和计算机学科的教师建立合作研究关系,共同解决各自学科范畴内的实际问题,如“大数据时代应用型高校新工科跨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新文科背景下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等课题。与此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高校要为金融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学生创造合作机会,鼓励两个学科的学生联合申请并完成多个创新创业项目。
(3)跨区域交流。跨区域交流能够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关注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国际院校的合作,推动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的研讨会、培训班和访学等交流活动,拓宽教师的信息渠道,使教师获得更为先进的教学和研究经验。
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从知识理论出发,强调实践探索,并侧重于研究创新。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构建开放的、多方参与的“跨界融合”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1)产教融合。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在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首先,高校要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来搭建连接桥梁,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互通,解决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一致的问题。其次,高校要注重人才的协同培养,聘请企业讲师授课,并融合实践课程与业务,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使之适应职业需求。再次,高校还要举办技术报告会高校还应举办技术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最后,高校要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既是学生的实践场所,也是理论与应用的转化平台。在上述措施中,信息共享平台能够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一致;人才协同培养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接触行业动态;实践教育基地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与实践机会,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总之,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产业与教育的融合,高校要紧跟金融行业发展前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2)科教融合。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且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高校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以研究性课程为核心的“三层次、五支撑”科教融合体系(见图2)。其中,“三层次”具体为理论与基础、实践与综合以及研究与创新;“五支撑”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团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整个体系是渐进的、阶梯式的,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中,科教融合至关重要,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锻炼,奠定学生的创新基础,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引导。
(3)双创融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能够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提供全面支持。创新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创业提供理论基础。创业教育注重实际操作,以创新思维为指导。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与创业是其特色,高校要努力构建完善的双创融合体系,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还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项目、竞赛等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增强其创新和创业能力。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模拟创业等活动可以增强市场敏感度和商业意识,为未来创业打下基础。双创融合是金融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适应未来的发展。
为确保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顺利实施,高校要建立相关的长效保障机制,以动力机制和质量机制为核心,从不同角度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性和实施质量。
一方面,动力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体系顺利运行的关键。在理念引领方面,高校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协同和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通过推动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促使学生跳脱传统学科边界,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真实项目以及分享成果,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与默契,进而推动整个培养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质量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质量。高校需要完善课程设计,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定期邀请金融科技领域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听课,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评估,以便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同时,高校要高度重视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确保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此外,高校还要结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行业专家的评估意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以保障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以上两个长效机制在保障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动力机制通过深化培养理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确保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创新和发展。质量机制则通过严格的制度和评价手段,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可控性和可持续性。这两个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能促进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也能为高校培养新文科背景下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贡献积极力量。
本文根据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基于已有研究框架,构建了新文科背景下的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趋势。首先,高校要以产业为导向,深入研究金融与大数据的融合趋势,建立行业合作,了解行业实际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其次,高校要推动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采用“三跨界”(学科、领域、文化)和“三融合”(理论、实践、伦理)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高校要坚持技术引领,整合前沿技术,构建实际项目,设立研究性课程,鼓励学生参与金融和大数据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高校要根据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需求,调整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合作式、项目式和交互式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所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可为培养适应未来金融与大数据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可靠指导,同时也可为其他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