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春波
在数字经济时代,社会经济文化范式均发生显著变化。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方面要充分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优化原有教学体系。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与企业及其他院校的沟通协作,共同促进高质量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数字经济时代更需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教育体系改革,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助力数字经济建设,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数字中国建设发展进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5.8 万亿元;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 万亿元。由此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明显扩张,并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数字技术逐步深入传统行业,并对其造成一定冲击;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兴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市场上逐渐涌现出许多新兴职业,释放了大量就业岗位。就现阶段来看,我国就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就业形势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 年,5G 技术将带领超过800万人就业;另外,受5G 技术波及效应的影响,其他新兴领域有望实现协同发展,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全球顶级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也做出了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取代全球8 亿个就业岗位。在新旧岗位更迭速度明显加快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无疑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发展机遇,加大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力度,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助力国家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终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育也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拓展,并逐渐探索形成新型教学环境。例如,以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为载体的线上教学平台为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的有序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大数据技术数据分析、数据整合等功能的支持下,高职院校可以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实践技能进行科学分析。更重要的是,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职业教育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教学体系,而是在拓展教学渠道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新兴技术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实践技能。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新技术的出现能够打破教学活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的局限,实现教学资源的精准化、个性化推送,进而为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虽然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从实际教学角度来分析,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依然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教学,而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在课程内容方面,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存在更新滞后等问题,导致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难以及时学习和应用新理念、新技术。
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专业知识与技能交叉融合不到位,难以匹配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需求,以单一技术技能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无法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只能与传统岗位相匹配,无法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
从信息技术类产业链角度来分析,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类产业链主要由智能制造、产品开发、数字营销三个环节组成。为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及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应从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出发,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实现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
在构建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专业课群体系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创意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依托数字经济赋能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首先,专业教师应从数字经济产业链分工以及技能需求等角度出发,利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收集相关企业数字经济岗位人才招聘要求和最新资讯;结合自身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开设模块化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基于“1+X”(X 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构建专业课群体系,该专业课群体系既包含专业课程,也包含公共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主要为信息类技术课程,如图像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工厂等,公共课程主要涉及体育人文、英语、艺术等领域。创新创业课程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开设,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可以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值得一提的是,专业教师还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虚拟现实应用开发、Web 前端开发以及大数据平台运维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需重视信息类技术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发展。例如,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上述新兴技术的应用方法,还要从动漫制作、软件技术应用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多个维度出发,助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机融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在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期间,教学资源获取渠道以及教学内容均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专业教师必须加强“双创”教育,积极创建高仿真性、高实战性的教学项目,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环节。[1]
首先,高职院校要重视“双创”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其次,高职院校应与地方兄弟院校携手搭建科学有效的沟通桥梁,通过与当地企业加强沟通协作等方式,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实践创新平台;最后,高职院校应在其他院校、当地政府以及各大企业的共同协助下,为学生提供及时、丰富的创新创业机会和实践项目。例如,学生在校期间通常会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中,学生需要根据企业需求,在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互联网终端等领域运用所学知识,推动融合化、产业化、数字化项目落细落实。
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对此,高职院校管理层有必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工作室,以承接社会服务项目。随后,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度参与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另外,搭建面向“双创”大赛的支撑平台也是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确保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举措。[2]
在数字经济时代,“双师型”与“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是确保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必须重视应聘者的知识积累与技能水平,了解应聘者是否关注教育科学前沿信息,是否具备创新创业教育观、价值观。在新教师入职以后,高职院校应统一组织教学培训活动,引导其有序推进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进而将优质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中。另外,高职院校还需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定期派遣教师前往企业一线不断充实自己,或者邀请知名科技人员以及企业家到校举办讲座,为广大师生传授更多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均应积极创新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视新兴技术、产业融合以及创新创业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加强“双师型”“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