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书斐 夏新斌
近年来,有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经济体产业链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科技园转型升级的主流趋势。在新形势下,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面临更严格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成效,分析了大学科技园的短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推进大学科技园产学研融合发展策略。
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在“双创”人才培养、科技企业培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均发挥出显著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在重点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大学科技园作为产学研融合的有效形式,既是创新要素汇聚的平台,也是连接创新主体的纽带。推动提升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产业链稳步整合,进而培养高精尖人才,实现技术创新,是大学科技园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我国首座大学科技园是成立于1990 年的东北大学科技园,其他大学以此为开端陆续建设了大学科技园。2002 年,科技部、教育部宣布同意北京理工大学等21 个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截至2023 年9 月,国内共获批11 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6月,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已增加至140 家。《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2》显示,入统的园区中位于东部地区的共计76 家,位于西部地区的共计27 家,位于中部地区的共计20 家,位于东北地区的共计16 家。[1]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这些园区普遍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丰富地区,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园区数量较多。其中,北京市、上海市以及江苏省的园区聚集程度较高,域内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占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的35.9%。
我国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了科研成果转化、科创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功能。一方面,园区积极引进大学科技园高水平人才,着力培育专业化管理人员。据统计,截至2021 年,园区内管理机构从业人员累计达3000 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上人员占比67.6%。另一方面,园区整合创新要素提供创业创新服务,在孵企业数量稳步增加。截至2021 年,在孵企业累计数量达10844 家,较2020 年增加了1616 家。在孵企业人数达12.5万人,在孵企业总收入达407.5亿元,较2020 年的332.9 亿元增加了74.6 亿元。[1]这些数据表明,园内技术创新硕果累累,企业孵化成功率不断提升。
1.发展定位模糊,平台作用不显著
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作用体现在承接高校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通过深化企业与大学科技园的联系,整合创新要素及服务资源,统筹协调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工作,推动形成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良性循环。同时,大学科技园反哺高校基础研究和技术创造,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目前,大多数大学科技园均已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但其服务平台作用仍需进一步拓展。简单来说,大学科技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1)部分大学科技园未能立足高校特色学科、优势专业和所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发展路径;(2)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发展涉及高校、地方政府等多主体的参与和合作,由于经营管理、平台服务目标存在差异,大学科技园的提升发展受到一定限制;(3)部分大学科技园存在同质化发展的问题,未能建立符合自身科教智力的产学研发展模式,产学研合作项目比较分散且缺乏后续发展动力;(4)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规划、政策指导、评价体系、绩效管理等配套保障仍有待完善[2],产学研联合环境也有待进一步开放,大学科技园的服务效益和经济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增值服务能力不足,服务模式有待优化升级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服务体系呈现出基础类服务较为完整、增值类服务覆盖率较低的特征,服务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特点,无偿服务远多于有偿服务,总体创新服务动力不足,服务模式有待优化升级。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大学科技园普遍以出租、税务、信息、中介引荐等基础类服务为重点,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市场咨询、融资协助等专业化、多元化、系统化的增值类服务相对有限,市场开发、金融、技术、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尚不够成熟。[3]从孵化功能角度来分析,大学科技园承载了人才孵化、项目孵化、企业孵化的任务;从服务效能角度来分析,大学科技园服务大学的创新创业,服务高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学科技园作为创新创业孵化培育高地,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源头作用,以服务高校的“双创”工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因此,如果大学科技园的增值项目和服务能力无法为高校转化“双创”成果提供支撑,科技效能和经济效能的发挥就会受到不利影响,大学科技园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的提升拓展与高质量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3.市场动力不足,转化渠道不畅通
大学科技园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重要平台,需要将科研资源、政策资源、产业资源、服务资源有机整合并合理运用,以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因此,资源对接的效率和水平、市场化程度是影响创新创业成效和高校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有38.2%的大学科技园园区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有50.0%的园区面临市场运作机制缺乏等发展困境。[4]同时,《2022 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统计数据显示,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上升至16.9%,专利产业化率为3.9%,转让率为3.1%,许可率为7.9%;通过“以创新联合体等方式长期合作”以及“以技术(含专利)作价入股”与企业开展过合作创新的高校比例相对较低,占比分别为37.3%和14.2%。[5]总体来看,高校专利运用水平还有待提高,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方面,高校存在科研成果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缺少稳定畅通的转化渠道。高校无法快速整合创新资源和市场需求信息,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科研成果缺失转化为生产力的机会。另一方面,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不匹配也会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率,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市场潜力、转化收益等评估缺少市场需求评估结果的指导。也就是说,由于市场动力不足,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和转化比率均受到不利影响。
(1)聚焦科研领域,确定园区发展方向。高校特色优势学科群和专业人才为大学科技园的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园区应充分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和区域行业技术关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产业化的衔接,避免园区同质化发展。(2)明确高校与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大学科技园应明确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构建高校与园区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推动园区与高校在人才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高校与园区企业承担着研发创新的重要任务,园区功能平台则承担着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市场化等任务。高校主要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来推动前端创新,通过与企业协同攻关来畅通科研产业双向通道;园区以金融风控体系和资源共享服务为支撑推动后端创新,[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企业资源与贯通产业链。(3)充分发掘产业需求,明确园区的市场定位。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应与服务地区的经济发展相结合,整体规划和布局应紧贴区域发展战略和优势行业产业,以充分发挥区域政策、环境、平台、资本的扶持作用。同时,大学科技园应以产业需求为驱动,建立高校对接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落实“有组织科研”模式,挖掘好、利用好区域特色产业链资源,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渠道。
(1)构建创新服务平台,统筹协调创新创业工作。大学科技园应积极建设学科型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资源和成果转化渠道;建设产业型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提供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服务,推动新技术、新产品落地转移转化;建设科创成果市场对接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联通线上线下平台,以展示或交易科创成果,加速成果市场化、产业化运作。(2)完善服务内容,提升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能力。大学科技园应完善硬件基础服务,提升软件基础服务质量,以满足初创企业导入与项目正常运转的基本需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挖掘增值服务需求,整合高校、政府、企业及社会资源,拓展投融资服务、市场咨询服务、创业孵化成长全链条服务,实现增值服务价值变现目标。(3)优化服务模式,打造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大学科技园应依托高校人才优势和市场需求建立人才队伍扩容体制机制,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服务团队,进一步优化综合服务水平,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立可持续赢利反哺机制,提升创业投融资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规模,通过创投基金、固定资产入股等形式扶持入孵项目、团队和初创企业,加快优质项目产业化进程,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首先,大学科技园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大学科技园要积极部署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工作,建立可转化项目成果库,针对重大技术创新、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校企联合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产品研发难题。其次,大学科技园应立足区域产业培育方向和市场需求,依托高校优势学科、技术和人才资源,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的有效对接。再次,大学科技园应以权益保障为重点,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高校是基础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理应制定创新创业实施办法以支持在校师生、团队参与创新创业和技术成果转化活动,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共同组建研发部门,并提前约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权属和收益分配方案。地方政府也应视情况需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同时联动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机构设立成果转化风险保障补偿基金,保障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成效。最后,大学科技园应以良性互动为目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当前,影响大学科技园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源、科研设施、资金规模等方面。园区必须厘清与高校的产权关系,明确产学研合作过程中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投入方式,评估风险并合理制订收益分配方案,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利益分配、资源分配机制,从而保障创新主体权益和投资主体利益。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科技园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人才资源的支持、创新机制和产业布局的密切联动。大学科技园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只有以市场化和精细化服务为切入点,不断提升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服务效率,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融合发展,大学科技园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