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张英静
当下,文化热催生出了不少文化类节目,如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故事里的中国》等等,此类节目分别聚焦于中国文化的典籍、文物、诗词,意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要做到这一点,主持人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为了更好地配合节目的文化特性,节目中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探讨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文化影响力。通过对主持人自身的文化意识、语言策略等进一步分析,深入了解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策略,探究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时代价值。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如“肖文轩: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典籍里的中国》的主持策略分析”等的论文和2019主持人大赛的具体案例来辅助论述文章观点。总而言之,文章在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提升策略上有较为新颖的观点,对于当今时代主持人主持文化类节目以及自身未来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持人工作是在前期包括策划、组织、采访、写作、编辑、编排等大量工作完成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节目的最终呈现者,所以被称为“最后一棒”。“自觉”顾名思义指的是自觉意识,强调人在某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故本文所指的主持人“文化自觉”即主持人自身有主动讲述文化,自觉传播文化的意识。以央视主持人大赛文艺类选手刘熙烨为例,她在节目中将湖北的传统文化编钟带上了舞台,用编钟演奏《茉莉花》,现场讲述传统文化传承,实现了用编钟文化来讲故事,生动传情。在节目播出后,观众对编钟的认识度明显提高,从原先的只知道它是一种乐器到亲眼见识到它是如何成乐,可见,刘熙烨成功使国宝编钟“活”了过来,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
主持人大赛新闻类一位选手在节目中通过自己与孩子的亲身故事,将“阳陵虎符”讲给大家听,在节目中她还谈到自己儿子在幼儿园做虎符并将虎符一分为二以免自己被陌生人接走的故事。蔡紫在讲述中融入自身的真实经历,以生活化的视角看文物并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述,更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加深人们对文物的印象。
再以大赛中的另一位选手为例,他在节目中以他的姥姥——“中原第一小生”的王希玲为切入点,通过讲姥姥的扇子引出讲述重点:豫剧《风流才子》,特别的是,他在讲述中融入了姥姥与豫剧的日常生活故事,拉近了豫剧《风流才子》与我们受众间的距离,让“文化”变得“平易近人”,这也是让文化“活起来”的典型案例。
上面的三位主持人都主动地将传统文化成功再现于人们眼前,让文化更加鲜活,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无一不是主持人“文化自觉”的生动实践。这表明,当代的主持人已有自觉传播文化即“文化自觉”的意识。
但要值得注意的是主持人有“文化自觉”不等同于主持人有较高的文化影响力,在现实生活中,甚至两者会成反比关系,这也启示着处于“最后一棒”角色的主持人要想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要从多方面入手,审视自身,做好相应的转变,以便将传统文化有效输出给受众,焕发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主持人作为机构的“代言人”,在现代传媒行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众“明星”,而文化类节目的节目性质要求该类型主持人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来驾驭节目内容,主持人自己要掌握比较深入和专业的主持领域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讲述节目、传播文化,往高处说,主持人应该成为某文化领域的准专家,只有这样在主持节目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在一定程度上说,主持人的文化素养成为主持人主持节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
以主持人董卿为例,董卿是一位文化底蕴深厚、颇有内涵的主持人,她端庄的仪态、非凡的谈吐为她主持文化类节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故事里的中国》等文化类节目,她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每次都会用一段诗词作为开场白,如“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她所说这些诗词均与该期节目主题相吻合,简而言之,董卿的文化素养与节目的文化内涵相碰撞、融合,使节目迸发出更绚丽的光芒,毫无疑问,《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的成功离不开董卿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如主持人在节目中经常读错人名,或是对于嘉宾提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应答,有时甚至表现出手足无措,这类主持人明显是不合格的,严重影响了节目的质量和播出效果。
前者和后者同样为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但两者的文化素养却有着云泥之别。由此观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文化节目的主持人更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肩负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我国文化底蕴,使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大多是枯燥生硬、晦涩难懂的,大多数受众一听到像古籍、国学经典等便会头疼,不愿意去深入了解,甚至对其有排斥心理,从这一点来讲,主持人在用语言讲述时就需要格外注意,用好语言策略,以提高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2.1 口语化
施拉姆说:面对面的交流思想是电视最大的长处,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需要更多的是口语化的语言。主持人采用通俗化的口语式讲述,能够拉近受众与主持人的距离,让受众感觉到主持人所讲的文化并不是深不可测、难以理解的,而是平常老百姓也能够“够得着”的。
小学是为人生奠基的黄金时间,应该以宽度求深度,这个宽度主要靠读书。凡是自信、能干、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几乎百分之百是读书“读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因此,在儿童课外阅读推广的初期,首先要让学校认识到,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工作,孩子们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是长期坚持不懈的事,阅读是为孩子们打好精神底子的事;要让教师认识到,帮助孩子学会阅读重要,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更重要!
而主持人要做到口语化就必须打破传统刻板生硬的讲解,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讲述节目,这意味着主持人要对所讲解的文化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并且主持人在了解后并不是直接转述所看的资料内容,而是用自己的话把资料讲出来,可以说是一种二度创作,这也与主持人“最后一棒”角色中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拉近了与受众之间关系的作用相符,主持人把自己的价值判断与个性融入节目的时候,受众除了获得节目内容以外,更能感受到主持人的人格力量与个性魅力。
2.2.2 幽默化
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能够使原本枯燥的一些文化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打破受众与文化之间的隔阂,增强传统文化对受众的吸引力,让受众在一种轻松自在的语言环境中接受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受众对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吸收。
如在《典籍里的中国》中,主持人在表达中适当地加入了幽默元素,以打趣的形式讲述文化,拉近了受众与文化的距离,他在节目中用“您的老家,虾爬子特别好吃,还得感谢大禹”“看来扬州人这几千年挺努力的”“江浙沪那都富得流油”等颇具网感的话语生动活泼,将生硬的文化知识转变为一种贴近生活、有趣的方式展现出来。
记者型主持人顾名思义是主持人与记者的结合体,它不同于传统的主持人,他们参与节目创作的整个流程,承担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采访、引导被采访者获得信息,并且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即兴评论,挖掘深层次内涵。因此,记者型主持人的加入能够让节目更贴近主题、贴近群众。
总体来说,记者型主持人主要有三个身份。
整个节目中贯穿了非遗传承人和主持人的问答,而节目中的问答并不是没有逻辑的,都是主持人有意引导得出的,通过一步步引导传承人讲述非遗文化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受众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2.3.2 文化的体验者
在节目中主持人不同于以往的旁观者角色,成了近距离的体验者。当主持人实地参与到节目中时,实际上是从“传承人”的视角来讲述,这样会使讲述更加真实动人,受众无法参与到现场体验非遗文化,而主持人恰恰可以满足受众心中的“期待视野”,受众可以将主持人作为自己的影子,跟随主持人的脚步慢慢走进文化的故事,在这种方式下,受众和传统文化间的隔阂被打破,可以通过主持人这一体验者直接感受到传统文化,更能调动受众情感,激发情感共鸣。
2.3.3 节目的管理者
如果说主持人在作为节目引导者和体验者时,角色立场分别为“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人”,那么作为节目形态重构者时,主持人的身份又转变成了“管理的人”。通俗来讲,主持人从原先的播稿人变成了整个节目的统筹者、管理者,主持人在整个节目中与团队一起深入体验,然后编排创作节目。只有这样,主持人才能深入了解文化并挖掘其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语言和独特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现给受众。
情感功能指的是主持人在传播活动中具有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作用,主持人在传播中以“我”的身份来面对受众,向受众传递信息,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使其产生亲近感;同时,观众亦能与主持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通过采用讲故事实现双方情感共鸣。罗伯特·麦基曾在《故事》中写道:“故事在不断地设法整治人生的混乱,挖掘人生的真谛,我们对故事的嗜好反映了人类对捕捉人生模式的深层的需求,这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实践,而且是一种非常人性化、情感化的体验。”
以央视《故事里的中国》为例,节目邀请到了京剧表演家童祥苓,他在节目现场回忆了当初拍摄电影的坎坷历程,董卿在听到童祥苓所讲述的那段辛酸经历后为其感到痛心,不禁失语和沉默。但这里的沉默却并不是不知所措,而是她特意空出来的时间,将这些时间留给自己、留给观众,让双方都能进入刚刚对话过程中所营造的情境中去,从而达到双方情感的共鸣。
还有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以情景剧的形式讲述各个国宝的故事,在一期节目中讲述了文物皿方罍的故事,它1919年出土于湖南桃源,1924年被一个文物贩子花400银元买走。从此,皿方罍身首分离。器身在异国漂泊了近90年。2014年3月,皿方罍器身再现拍卖市场。湖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各单位各界组织捐款,飞抵纽约与拍卖行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艰难谈判,最终促成了皿方罍器身洽购归国。国宝守护人黄渤和王嘉演绎的这段“国宝归国”的动人故事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多数网友表示自己被皿方罍的风雨归国之路所感动,并认识到了像皿方罍一样流落海外文物的坎坷回家路,激发了他们内心对文物的强烈怜爱之情。
类似的节目还有很多,总体而言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构建情境,塑造一种人文情怀,在这种情怀下感染受众,调动受众情感,引起双方情感共鸣,实现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有效吸收。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类综艺节目之所以能够在新时代迸发出与众不同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关键的一点是其所承载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根与魂。因此,主持人提升文化影响力意义重大。
主持人的角色特征规定主持人不仅是机构的“代言人”,还是公众的代言人,顾名思义,主持人的行为已经不是普通的个人行为,而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行为,在此条件下,主持人在提升文化影响力的过程中成为了一个更有文化内涵的主持人——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能够用多种语言策略将想要表达的文化以新颖吸引人的方式讲述出来。长此以往,受众便会对主持人形成较好的认知,主持人的形象也间接得到了构建。
前文已经提到,主持人的行为不是普通的个人行为,而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行为,并在不断发展中,成为了社会价值的标杆,彰显国家主流价值观,这要求主持人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格外注意,因为这对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有着重要影响。我们常说的“作为公众主持人最根本的就是思想要正确”与这是一样的道理。
主持人提升文化影响力首先在自身实现了思想文化的进步,而后这些进步的思想文化观念又融入到他的价值观内,当主持人在讲述知识、输出观点时,他价值观的不自觉流露就是在进行价值引导的过程。故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与他在社会上的价值引导力度呈正相关的关系。当主持人文化影响力较高时,引导力度也就越强,主持人借用这种引导力引导受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心中的文化因子,促使人民大众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在国际交流中,主持人的形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形象,所以主持人提升文化影响力可以间接提升我国的文化国际形象。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重要标准,在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下,主持人讲好文化故事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通过提升自身文化影响力来彰显我国文化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优秀文化的道路上,间接提高我国文化的凝聚力和传播力,增强我国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
主持人提升文化影响力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对于当下社会文化发展意义重大,为了能更好地讲好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主持人要从自身做起,提高文化素养;选择恰当的语言策略以更好地讲述传统文化;要转变自身身份,做记者型主持人还要发挥自身情感功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通过上述四种策略扩大自身文化影响力,让受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社会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异样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