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范雯铭
近年来,以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为代表的视频网站平台不断发展,网络自制节目的占比逐步提高,其中网络访谈节目凭借其热点类的话题选择、多样的节目形式以及综艺化的节目风格等特质盛行网络,收获高点击量和高收视率。而一个优秀的网络访谈节目离不开它的“主心骨”——主持人发挥的关键作用。作为联系受访嘉宾和屏幕前观众的纽带,如何自如地运用语用策略深入挖掘受访对象,进行游刃有余的控场和吸引受众是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核心能力。网络访谈节目更具娱乐性、独特性、时效性,会随着网络媒介的更迭变迁呈现出“常变常新”的状态,这便促使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策略要不断调整。语用策略是节目主题、嘉宾观点、个人风格的语言传播载体,是主持人做好网络访谈节目的重中之重。探析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用策略,不仅能进一步明晰该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对未来网络访谈节目的设计也可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进行语言沟通时,交流双方分别有各自的“社会角色”和“话语角色”。“社会角色”指社会关系角色,比如一方为主持人,一方为嘉宾;“话语角色”则指在交流中双方承担的角色,比如一方为发出者,一方为接受者等。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受访对象的社会角色是话语角色的基础,话语角色是社会角色在语言交际领域的具体表现。无论是传统访谈节目还是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离不开两种基本的话语角色——认真的倾听者和话题的引导者。前者需要主持人保持专注、善于倾听。在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中,嘉宾表述不流畅、发生卡顿时,陈鲁豫不急于接过话轮,而是耐心等待嘉宾重新组织好语言后再进行交谈,让嘉宾和观众都感到舒适。后者需要主持人串联内外、承前启后、掌控节目主题。一般情况下,访谈节目邀请的嘉宾往往身上值得探讨的议题很多,如果主持人每一部分都去讨论,很容易导致访谈要素过多、多杂,每个议题都停留于表面,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因此主持人要在访谈准备之前以及进行过程中及时筛选话题,拉回偏移主题中心的话轮。不同于传统访谈节目,网络访谈节目新意频出,主持人的社会形象不只拘束于纯粹的访谈主持人定位,而是在承担职责的基础上添加了个性化元素。像《十三邀》中的许知远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是“知识分子”,他从该标签出发,增添以主持人之外的视角与访谈对象进行交流,最终呈现出批判、独特、新颖的观点。
谈话场就是在谈话节目现场,每个参与者的情绪相互交织,产生共鸣和碰撞,形成的一种无法言说但能感受到的氛围。在网络访谈节目中,谈话场就是访谈氛围,受时空环境和话语主体的影响。不同的节目、不同的主持人会形成不同的访谈氛围,主持人的语用策略服务于访谈氛围的营造。像网络访谈节目《易时间》中,主持人易立竞以“敢问会问”的采访风格出圈,打造了严肃沉静却不失意趣的访谈氛围,使被采访的对象常带有一种“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自觉,与一众融洽的“侃侃而谈式”的访谈氛围区分开来。而在节目《十三邀》中,主持人许知远透过“知识分子”的角色标签,在访谈中常常采用书面化的语言样态营造学术化、充满文化深度的访谈氛围。在与作家唐诺的一期访谈中,他提出的问题是“所以某种意义上,在所谓的‘后真相时代’,散文变得更加重要了?”,可见他着眼于访问对象的同时也立足于时代背景,喜好应用概括性的学术性词汇与访谈对象进行思辨,建构独特新颖的访谈氛围。
语境,指语用环境,即说话者所处的状态与情景。在语言学范畴中,语境可以分为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宏观语境包括进行语言交流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现实社会环境、民族、地区等;微观语境即当下情景和口头上前言后语的关系。语用依存于语境,脱离语境就无法存在语言的运用。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因其节目设定,主持人许知远的宏观语境主要体现在中国时代发展变化的社会语境和多元互动的文化语境方面。前者是他基于自身的身份标签,立足于时代浪潮,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中生发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切身感悟,呈现出心怀家国的宏观社会语境。后者指节目邀请了许多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的采访对象,许知远在和他们进行对话时会产生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在要求主持人具有古今中外多重文化知识储备的同时,也呈现了节目中多彩的文化语境。而网络访谈节目中的微观语境是指主持人和采访对象沟通过程中建构的语言内部环境,例如主持人的引导语、讲述语、提问语、结束语等,更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语流元素的细节处理。例如主持人在访谈节目中会通过把控自己的语音语调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通过重音和停连的位置准确传达语流的含义。因此相较于宏观语境,微观语境更注重每一个语言要素的细致末节。主持人想要语用策略能够精益求精,就要兼顾宏观语境的思辨性、多元性和微观语境的细节性、逻辑性。
访谈并不就是简单的“谈”,而是有目的的“访”,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必须善于驾驭各种访谈技巧推进话轮,访出有价值的内容。话轮在结尾处往往伴随着说话者和听话者角色互换,或者会话各方以沉默为信号转让话轮。在话轮进行中主持人要重点关注话轮转换关联位置,一般是说话者句尾停顿沉默处、句尾响度增大处以及主持人注视下一轮发话人时。在发起会话后,主持人需要准确判断出话轮转换关联位置,必要时给予提示,下一位说话者才能把握好发话时机,使话轮转化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沉默和话语重复,推进下一轮会话。话题追问也是推进话轮的语用策略之一,主持人一般会采用感叹句、陈述句、疑问句等句类构建跟踪话轮,对一个核心话题及时进行跟踪发问和补充发问,访谈对象回答完毕,根据其回答进行再次提问,直到访谈对象回答到主持人想要的答案,达成目的才结束追问。在这一过程中,主持人不仅获取到深度的信息,而且迅速推进话轮。例如节目《鲁豫有约》中,陈鲁豫以“会不会”“不是吗”“但是”等词语向周鸿祎连续发问,保持主动性引导嘉宾作答,展开话题深入节目。
话题关联,指话题与话题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内在联系,逻辑上相互关联。在网络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对某个话题进行词汇重复式提问和跟踪式提问,嘉宾以陈述语气作答后,很难再继续推进话题,但是关于该话题的信息收集仍然不够充分、不够深入时,主持人可以从相关联的话题入手,围绕一个中心,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提问,补充已知信息的同时引导嘉宾回答得更细节、更全面。例如主持人与嘉宾要探讨关于“画”的议题,可以联想到画的种类、有名的画作、画的作者、画法、画的色彩搭配等等,使每一话轮的小句都与画相关,在话轮的进行中再度挖掘新的关联点,但始终不能脱离采访的核心。主持人应该注重全程参与话题的策划,避免换汤不换药式的结构设计,可以发散性的思考,但是尽量纵深性去关联,筛选逻辑上关联紧密的、深入的,最终才能够条理化呈现论点,避免泛泛而谈,使访谈节目变得松散而杂。
网络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是话轮的引导者,引导采访对象进入角色、进入状态,例如在采访初期设置简单轻松的问题,缓解采访对象的紧张,带动其进入访谈状态后再进行集中的核心内容采访。主持人在节目中只是丝滑流畅地推进话轮是不够的,全程是双方的问答与输出会让观众感觉疲惫含糊,因此主持人还需要概括式引导,即在嘉宾作答完毕后适时凝练其观点进行总结,突出重点,再进行下一步的引导提问。这需要主持人前期的充分准备,对访谈目的、节目构思和整体框架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才能够严谨而有条理地做出归纳总结。同时在访问的过程中也要高度集中,通过微表情、肢体语言观察受访者的状态和心理,及时调整相应的语用策略,对其话语进行瞬时记忆,结合主持语言体系在脑中进行二次组织,合理概述核心内容并清楚明了地传播给大众,引导节目顺利进行。在腾讯视频《和陌生人说话》的访谈节目中,陈晓楠基于受访者的表达及时进行提炼概括,比如“所以感情这个东西,再加上一个侥幸的心理。你怕失去,这个人。”类总结性话语,得到了嘉宾的心理认同,从而推动展开更深入的交流。
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体系基于主持人的知识理论,配合节目要求而构建。在传统的电视访谈节目中,往往有着固定的访问模式,主持人的立场也都是中立客观的。因为在电视媒介为主的时代,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是主流媒体的“传声筒”“代言人”,所以通常是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示人,很少流露个人的观点立场。但是在如今媒介融合时代,全民参与传播,受众需求多元化、个性化,访谈节目仍保持着中立官方的话语体系显得过于平面且单一,无法吸引受众。因此很多网络访谈节目不再局限于追求传统客观的话语体系,而是在保证政治立场正确的前提下,尝试创新话语体系,以不同的视角展现访谈节目。例如节目《十三邀》中主持人许知远不同于传统访谈节目主持人从官方角度出发的老旧模式,而是从个人的认知角度出发去进行访谈,是带有一种个人标签的“偏见”的,就像他在片头提到的“不带着偏见,你根本没有办法看世界。”《十三邀》大胆突破了固定的话语体系,使其更加立体,具有多面可能,为访谈节目注入了新的活力。
话语风格指人们在进行语言沟通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目的、任务及交际者的秉性和素质而采用的不同的语言素材和方式,是运用语言表达手段形成的诸般特点的综合表现。在访谈节目中,主持人的话语风格代表了整个节目的基调。像我们熟知的代表性电视访谈节目《非常静距离》和《鲁豫有约》,李静和陈鲁豫尽管在细微的语态上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都是亲和的话语风格,都以被访嘉宾的人物故事为背景挖掘偏感性或有热度的话题进行“聊家常”式访问。这类访谈节目不会“为难”受访者,甚至被称为明星的“洗白节目”。但是随着网络访谈节目的发展,主持人的风格不再是单一的可亲形象,而是多元的。《易时间》主持人易立竞的话语风格就是直白犀利的,她的问题往往“直戳心窝”、不留情面,也正因独特的话语风格让大众对她记忆深刻。还有《十三邀》许知远的话语风格也是坦率犀利的,但更多一些学术性和理论性,他常常是直言不讳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与访谈对象产生分歧完全相悖的观点,也正因如此《十三邀》中才会呈现出语言交流火花的碰撞和有趣的看点,这都为后续访谈节目话语风格的多元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话语逻辑指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话语逻辑建立在节目主题设置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情景和个人经验搭建。在传统访谈节目中,通常是宏观的逻辑呈现,制片组和主持人前期进行受访嘉宾的背调,从中选取其身上具备话题热度和独特标识的信息整合成该期节目的主题,以此构想完整的脚本。为了使嘉宾的话语向节目主题靠拢,呈现出节目组想要的内容,主持人的话语逻辑会引导嘉宾答出正面积极甚至固定的答案。这一节目流程设置虽然可以模式化套用在任何嘉宾身上,但是始终是围绕访谈嘉宾宏观层面地分析,而不是透过访谈嘉宾的视角去一起探讨对某事、某现象、某种情感的看法和观点,缺少了更垂直化的话语逻辑。在海量信息时代,宏观而扁平的话语逻辑像“一刷而过的短视频”无法吸引受众驻足,因此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话语逻辑要纵深化,追根溯源成一个个“点”,与受众共情,深挖每一个话题的动人之处。
在全民传播的新时代,每个人的手中都有“麦克风”,媒介话语权都趋于平等。而在访谈节目中也呈现这样的变化,传统访谈节目中的对话更多是受访者的独白式单向输出,主持人更多是提问和引导,很少发表自身的观点和看法。而近几年涌现的网络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不再只是引导者,更多是话题的参与者,“你来我往”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和嘉宾一起完成节目内容包含的多重叙事。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和嘉宾都是传播主体,以人际交往的状态在语言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而对于受众来说,仿佛自身也参与其中,更具有代入感和情感共鸣,尽管是观众但是也于无声之中进行了意见交换。而且双向的交流会让嘉宾感到自己是被认真倾听和尊重的,会愿意更多地输出见解。只有对话双方进入了用心交流的状态,语言的品质才能提升。像《十三邀》中许知远以求知者的姿态向访谈对象历史学家许绰云请求解惑,而不是仅仅以访谈主持人的身份去质询,达到了和谐顺畅的访谈效果。所以矗立于新时代潮头的网络访谈主持人更要注重话语输出方式的平等化,展现更具活力的访谈节目。
中国从电视访谈节目发展到网络访谈节目已经近七十年,主持人的语用策略不断在调整、补充和完善。在大众时间被各类网站平台攫取而变得碎片化的今天,访谈节目仍似一杯温开水,用文化的交流探寻着生活的真谛,用语言的对话温暖疏离的人心。新时代网络访谈节目主持人要适应变化的媒介环境,精心打造语用策略,带着对时代的思考,为呈现高质量、高水平的访谈节目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