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馨怡
出生于湖北武汉,现为江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在读研究生。
昨天夜里这座城市骤然降温了,在刮大风的凌晨,家对面那个小区因有人去世在楼底下吹了一夜唢呐。乐声起起伏伏,被大风刮得支离破碎,但在静夜里又是那样清晰。直到很久之后那破碎的唢呐声才越来越远,而我的睡意早已被惊扰,陷入安静的怅然和清醒的回忆里。恍惚间似乎回到早已消逝了的人和事里。
五六岁的时候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我们家从汉阳搬到了汉口,住在一个有很多梧桐树和小店铺的街道里,那大概也是我能清晰记事的开始。我们的房子在路边一条巷子往里走一点的院子里,邻居家有一对和我年纪一般大的姐弟,楼上住着一户四川人家。
这里的人们每天都過着差不多的生活,好像很快又好像很慢。早晨大人匆匆忙忙送孩子去幼儿园再匆匆忙忙去上班,路过早点摊的时候就坐下来吃两块钱一碗的热干面和五毛钱一根的油条。而我最喜欢的是一块钱五个的油炸小面窝,后来它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升级成五环面窝,风靡一时。白天总是很快就过去了,晚饭后大家都会出来转悠,这时候便能感到时间的慢。夏天的傍晚偶尔吹过清凉的风,大人、老人和孩子都坐在街边乘凉或者散步,碰面了就打个招呼说几句闲话。
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石桥夜市,是我和弟弟最喜欢的地方,父亲有时会带我们过去玩。夜市里什么都有:卖衣服、玩具的,摆小吃摊的,还有张罗套圈儿、打气球之类的游戏的,花样层出不穷。偶尔父亲会带我们照大头贴,但他不出镜,只是让我和弟弟照。那些照片会慢慢在堆满杂物的抽屉里褪色然后被遗忘。还有唱卡拉OK的棚子,跳跃着闪亮的灯光,常有年轻人在那尽情歌唱。玩累了就回家睡觉,躺在床上,风从窗外吹来,听母亲讲天方夜谭的故事。记忆中的夏天的夜晚临睡前好像永远是漫长安静的,风和母亲都很温柔。日子便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
上小学时我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挚友,璇璇。进班的第一天我就格外注意她,她的脸圆而白净,五官淡淡的。我曾在街上见过她许多次,我知道她就住在我家附近。我带她加入我们院子里孩子的小团体,一起捉迷藏和过家家。后来,她邀请我去她家玩,我第一次见到了她的哥哥,那时我才知道她原来还有一个哥哥。她的哥哥坐在轮椅上,头发剪得很短,长着和璇璇相似的淡淡的五官,始终没有开口说过话。璇璇告诉我她哥哥得了一种病,不能活过二十岁。那时候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我总是在想他的二十岁之后将会怎么样。后来又过了不知道多久,她的哥哥真的在一次睡梦中走了。住在附近的人们都在传递着这个消息,他们谈论逝者的病情和他母亲的不幸。最后叹息地说一句,这样也好,走得很安详。我陪璇璇去殡仪馆参加葬礼,那天也是骤然变天,风很大但是穿得又很少。所有人沉默地忍受着凉意,细细的雨飘落在他们裸露在外面的手臂上。璇璇作为她哥哥唯一的妹妹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端抱遗像和骨灰盒,那个木质盒子冰冷、沉重,没有一丝温度,把她的小手压得酸疼。她不停地颤抖,实在是抱不住它了。于是送葬的后半程就由大一点的堂哥来代替她。那是我第一次见证一个人的死亡。这个我只见过一眼的年轻男子,似乎是随着风,慢慢地、渐渐地消失在那天奇怪的天气里。后来每当我想起他的时候心就空落落的,是不是想念一个逝去的人心里的感觉就是没有着落呢。很多年以后我们搬离老街,再一次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偶尔提及璇璇早逝的哥哥,她母亲说:“我知道你们都快将他忘了,只有我还记得,我每一天都会梦到他,他永远是我心中的痛。”
我和璇璇大一点的时候就可以自己放学回家了。从学校到家有一条很长的路,那就是我们住的那条街,一直走到街的深处,就是我们的家。我们会路过几个杂货铺子,几间早点店和几家小餐馆,还有一间总是传出声响和香味的炒瓜子的房子。我们走到了就回头看,路上人很少,一个穿白衣裳的男人骑着自行车哼着歌,他轻轻拨两下车铃,铃声清脆动听,他的歌声也很悠长。而这时候刚刚下过雨的空气清新舒适,路过的梧桐树已经开始飘落金黄的枯叶,不知从哪传来阵阵渺远的布谷鸟啼叫。这个场景就像一个漫长的电影镜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很多年过去了,我总是一回头就能看到当时的画面,听到当时的声音,甚至仿佛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空气。
这地方有时也会很热闹。若有人家办丧事就会搭一个棚子请人来唱歌表演,附近的居民都会来看热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那办白事的人家请了戏班子在广场的空地表演川剧变脸,声势浩大,所有观众都兴致高涨,看着那个穿黑色戏服的男人一边高声唱着一边不时用大袖子遮住脸,于是他的脸就由黑转红又由红转白。看着看着下起了雨,大家就在雨中看完了表演。
偶尔也会有卖神奇跌打药的杂技团来表演,他们在中间演,人们围成一个大圈看。但是每当看到那些年轻的表演者被各种方式弄得伤痕累累,我就感到害怕,尽管他们最后总能被神奇的跌打药瞬间治好,我也还是心有余悸。
再后来,突然从某一天起这座城市就开始四处拆迁,我住的街道也不可幸免。店铺一家家关门了。也会有人因为不情愿而反抗,但对方太过于强硬,闹剧时时发生。有一天早上,我睡醒起床准备去家附近买爱吃的甜饼和绿豆汤,可是走到熟悉的地方却发现那儿连房子都没有了,只剩一堆废墟。
往后的几年里,这座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些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事物如今已经不复存在。那时候的房屋、道路,和夏天的孩子们都和现在不一样,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它们的样子,但却再难寻觅到它们的影子。爱吃的油炸小面窝因利润太少最终被淘汰;出门散步也碰不到熟悉的人讲亲切的闲话了,住在高楼里的人冷漠隔绝;孩子们被大人小心呵护起来,不再出现在烈日下的街道。它们或许是随着时间慢慢逝去了,又或许是跟那些老房子一起在一瞬间就轰然倒塌。
时间改变了很多,什么都没有留下,曾经生活过的街道被机械巨兽瞬间压成废墟。接着废墟很快就被清理成空地,冬日晴天人们就在阳光下的空地晒着太阳。最后这里建了很多新楼房,路也都换了新名字。原来的街区就像一个人死了再也不复存在。它什么都没有留下,除了大家在这里生活过的记忆——大人早出晚归,孩子在路边玩耍,早上卖早餐和晚上卖四川菜的餐馆永远永远冒着暖而香的热气。
点评:馨怡年纪虽轻,文笔却成熟而克制。这篇《消逝》在回忆童年旧时光的同时,无疑带有“伤逝”的喟叹,但下笔做到了悲而不戚,将对现代化的洪流如何碾压过去充满人情味的邻里文化的感伤,控制得很有分寸,留下了不尽的余味。
(责任编辑 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