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道观

2023-11-15 10:35:05李铁峰
今古传奇·当代文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道观道长庙里

沂水县西去五十里,绵延的群山深处,有座山原本没有名字,后来不知何年何月有个刘姓修佛之人,在此看到高山之上有一股清泉汩汩涌出,便四处化缘建了一座庙。据修佛人讲,此山状如战马的鞍子,是出将入相风水宝地,从此百姓就称此山为鞍子山,这庙也就因此得名鞍子庙。

鞍子庙建在山顶,俯瞰周边群山,远离繁华之地,气势恢宏的高大庙宇飞檐雕梁,晨钟暮鼓响彻四野。那修佛之人一身好功夫,从山下回庙从不走蜿蜒回环的山路,只见他着宽大僧袍沿着山涧绝壁几番腾跃,穿云破雾就回到了庙里,一时被乡民看作神人,尊称师父。

庙里师父很有经营头脑,化缘建成庙,并不满足于一时香火钱,经常下山到附近一些财主家做道场。一来二去积攒了一些银两,他就买了附近很多田产,雇佣很多乡民为他耕种。收获粮食季节师父站在田地里看着收割,掉一个麦穗都捡回去,收割完全运到庙里储藏,乡民都说师父抠门吝啬。灾荒年到了,官府赈济不力,逃荒之人蜂拥,那和尚却命乡民挑了粮食到村口舍粥,一时传为佳话。

后来某日,师父晨起洒扫庭院,忽闻山门外婴儿啼哭,打开山门一看,一个婴儿裹在襁褓之中,挓挲着两只粉嫩小手大哭不止,恻隐之心顿起,师父抱起婴儿回到室内煮粥喂食,那婴儿却不吃,师父无奈,只得抱了婴儿下山想送人家。不想乡人看到师父抱了婴儿虽是可爱,但均不收留。更有促狭之人揣度私生,劝说师父将婴儿留在庙里,以后也好有个人继任香火。师父连连摇头:“不可不可。”但乡人不收留,婴儿又哭闹不休,师父只得找了当地稳婆一番协商,将孩子放在有奶水人家,拿粮食做交换,这样就将婴儿暂时安排在山下乡民家里了。

师父走后,乡贤私塾的王先生听说后,看了一眼那婴儿说道:“这和尚懂得看相,这孩子两手挓挲,日后是个散财的人,故而他不想把孩子留在庙里。”

那孩子长到两岁,早已断了奶水,仍然没人愿收养,只得跟着师父回到庙里,初到庙里孩子图个新鲜,日久生厌,吵闹着要下山,师父只得恩威并用,教化他晨起习武。一来二去过去十五年,那孩子长得唇红齿白一身功夫了得,但总不及师父,因为乡民看到他并不会深涧腾跃穿云破雾之术,只会一步步走下山来。砍柴老者曾问师父,为何不教徒弟腾跃之术,师父答道:“他所学这些足够吃饭,一旦深谙此术,必祸患一方。”

此去经年,师父日渐年老,命人在庙西北角石崖上刻下一个“從”字,但不说缘由。某日深夜,大殿之内明烛香火点燃,大佛之前,师父吩咐那孩子到跟前说道:“你我师徒一场,现到了师父涅槃之时,你可离去,但不许带走庙里一两纹银,你我来时不带分文,离去也当空身而去。也可留驻,悟透山崖之上那个‘從字定会功德圆满。我现身之时,这世间定是河宴海清。”翌日,小和尚醒来,遍寻不着师父,自此成为一桩传奇,有人说大师一定坐化成仙驾鹤西游去了,也有人说大师云游天下去了,一定会在某日归来。

庙里只留下小和尚,小和尚盯着那个山崖上的“從”字看了半日,不得其解。小和尚正是青春旺盛年纪,没了管束,在山上待不住,常入凡尘沾染了邪气,由不得常去花柳之地,很快将庙里财产挥霍一空,落得个乞讨四方不知所终。乡民看到山庙从此颓废荒芜,看着那个山崖上的字,略通文墨地说道“從”字是两人行,下面是个“走”字底儿,师父走了,看来徒弟一个人是镇不住这宝地的。

民国初年,庙宇坍塌野草疯长,流落到此的一个道姑,正是五十岁年纪,一身褐色海青打扮,她手持念珠步履稳重,在化缘时闻得此处有一处荒庙,就信步来此,在荒庙看了两个时辰,但见周边古木森森,俯瞰群山浩渺,云遮雾绕之处百鸟啼鸣,山涧流水成瀑,心下暗自思忖:天赐宝地,只需稍加修缮即可再兴香火。

那尼姑就住下来,每日打柴种菜耕种庄稼,偶有下山到集市购些针头线脑、盐巴用度,化缘得来的银两全部用在修缮庙宇,历经三年,庙宇焕然一新,香客云集。乡民就改称此山为庵子山,此庙为庵子庙。

某日深夜,忽闻门外有女子哭泣之声,抽抽搭搭甚是可怜,尼姑挑灯开启山门,只看到一女子附身庙门前悲伤不已,她扶起女子,迎进庵中,从此这庵中就有了两个尼姑,乡民称呼老尼为师太,称呼小尼为师姑。

师姑年轻,在兵荒马乱中没了父母又失去丈夫儿女,一时没了投靠,就委身于庵中存活。山中有春秋,庵中日月长,师姑看到香客扶老携幼或是携妻带子前来,少不了私下里感慨韶华易逝命运多舛。师太看在眼里,某日将师姑叫到山崖大字前,指着“從”字说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你看这字是建庙大师所留,在我想来不过是人生死有命,顺从命理也就罢了,修行之人早已抛却红尘纷扰,前脚踏进这宝地空门时,就已与前身做出了断,何苦再橫生烦恼。况这庵的前身是庙,庙毁于红尘牵绊,大师金口玉言,留此箴言只字,定是警示你我。”师姑喏喏,自此了断红尘牵绊。

乱世亡徒多,响马落草为寇,四邻八乡倍受扰攘之苦,初时尼姑庵远离乡村相对安宁,后由于乡民躲反逃难,均到此避难度日,日久被草寇盯上,月黑风高夜,草寇撞开庙门,一番屠戮劫掠,从此这尼姑庵再度荒废,只是不知这老少两个尼姑踪影。

“七七事变”,山河处处狼烟,流民遍地,乡野之上没有一处可以安生。胡同峪村里来了两个乞讨之人,老的四十岁年纪,面色蜡黄,背着一个灰扑扑的褡裢,头戴一顶破了边缘的斗笠,身穿蓝布破袄,脚穿蒲鞋。小的十来岁年龄,手里拿着一个拨浪鼓,光着头流着鼻涕嘴唇干裂,一身孝服,满眼含泪。走到乡间村落,靠近柴扉,一老一小双双跪下乞讨,乡人看着可怜,拿出煮地瓜送给他们果腹,老的不吃,先让小孩吃饱再吃,小孩啃着地瓜,眼泪汪汪看着老的,边吃边哽咽得难以下咽,乡民赶紧端来一碗水,小孩接过让老的先喝。

后来,在乡民指引下,他们就住进了尼姑庵,一番清理修补,尼姑庵又焕发了生机。再次下山来,乡民看到他们都穿着一身玄色道袍,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两个道士。

一老一小两个道士很勤快,每天早起打扫庭院宝殿,看到庙前山门朽烂垮塌,就地取材,央求当地石匠修了一扇石门,乡间从此称此地为庵子山的石门道观。

石门道观两个道士春播秋种,偶有空闲,道长带徒弟爬到悬崖绝壁去采草药,乡人惊讶,这道长会看病,一时间十里八庄有人家患病前来求药,道长药到病除却不取分文,知道道长喜欢白鹅,病愈的人家就送一只白鹅捐给道观,也算知恩图报。自此两个道士在此落脚,深得乡民敬重。

1942年,日本鬼子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实行铁壁合围,乡间纷纷躲反,石门道士来者不拒,拿出乡民日常所捐粮米,帮助逃难之人度过乱世。

夏天,日本鬼子来庵子山扫荡,村村冒起狼烟,一时风声鹤唳,乡民眼看道观也难逃此劫,纷纷劝说道长离开此地。道长说:“我们在等一个人,这个人不来,我们不能走。”乡民好奇,继续问道:“你们在等什么人,兵荒马乱的,谁这么重要?你们为了等人连命都不要了。”道士严肃地回答:“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肯定有这样一个人。”乡民问不出所以然,聽着这摸不着头脑的话,私下里就说:“这道士肯定疯了,说话都不着边际。”道士不跑,乡民可顾不得等人,纷纷逃离山野道观。

周边群山山坳里不时响起枪炮声,小道士害怕,就劝说师父:“师父,我们也逃吧,再不逃没命了。”师父看着山崖上那个“從”字说道:“四海无一片净土,何处是安生之地,不管谁来到这里,这里寸土都是我们的。”徒弟一听,师父虽然固执,但说得也有道理。

深夜,院子里突然传来鹅的叫声,道长不让徒弟点亮蜡烛,推开厚重的石门,只见一个乡民背着一个受伤的人,乡民连说:“道长赶紧救命啊。”道长把人让进大殿后面的房间,遮挡好窗户,将受伤之人抬到床上,点起蜡烛,慢慢解开伤者被血凝结的上衣一看,道长大吃一惊:“这是枪伤,你不说清楚我不敢治疗。”乡民端起水瓢喝了几口水,气喘吁吁地说:“这是八路军部队的一个战士,在北梨园一带运送东西时,被扫荡的鬼子发现了,一路追杀,在北梨园山上受了枪伤,被游击队救下送到我们村里了,村里也没药救他,鬼子又挨家挨户扫荡,眼看藏不住了,就跑到你这里求你救他。”那徒弟看到陷入昏迷的伤员血肉模糊,忍不住哭着说:“师父你快救救他,打鬼子的都是好人。谁打鬼子谁就是替我们报仇的恩人。”

道长赶紧吩咐徒弟去烧开水煮上一些艾草和白棉布,从柜子里拿出一把小刀在点燃的火上烤着。不一会布煮好了,只见道长拿起烧过的刀,含了一口白酒喷在刀口上,慢慢接近伤口切进去挑出子弹头,用白布擦干净周围的血渍,吩咐徒弟拿过刀伤药敷上止血,再慢慢用白棉布裹好伤口,把伤员安顿好,师父才拿出草药去煎熬。乡民离开时,一再叮嘱道长保护好伤员,道长并不回答,只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上,伤员醒来了,看着陌生的道长师徒俩,眼泪慢慢涌出眼眶,徒弟看着伤员问道:“你还疼吗?你难受就喊出来。”伤员看着那孩子,说道:“不疼,多亏你们救我。”

一连几日,道长看到伤员的伤口愈合很慢,由于失血过多,满脸蜡黄,就去宰一只白鹅给他补补身体,那徒弟知道师父最心疼那几只白鹅,他心里也不忍心,但他一直听师父的。鹅肉煮熟了,那徒弟端着碗喂伤员,看着鹅肉,徒弟再一次忍不住哭了,伤员说道:“小兄弟,我不想吃了,你赶紧趁热吃了吧。”没想到孩子哭得更伤心了,孩子说:“那是我和师父上山后养的第一只鹅,就像自家人一样亲,我不吃。”伤员看着师徒俩,一句话没说,只是眼泪忍不住流下来。

一个午后,正在山上采草药的道长看到一队鬼子上山来了,马上跑下山来,拿出一碗白酒喂给白鹅,瞬间白鹅全部睡过去。道长吩咐徒弟将道院的粮食藏进一个石板盖着的枯井里。又将白鹅扔进去盖好石板,上面堆上一堆乱石和枯草。他背起伤员让徒弟跟他赶紧躲起来,徒弟说道:“除了这个院子,哪里还有地方躲啊,这样跑不多远就被鬼子抓住了。”道长焦急地说道:“别这么多废话,赶紧跟我走。”

此时只听得一阵子弹打在石门上弹出的“啾啾”声,道长背起伤员跑到宝殿佛像后面,用手在泥塑的袈裟上摁了一下,顿时出现了一个洞口,道长背起伤员让徒弟跟上,关好那个洞门,一路黑暗走出几百米后才看到一个出口,正是刻字的山崖下,在一片密林荒草中,道长放下伤员,快速在一片草丛里扒拉出一个洞口,背起伤员就钻进去,看到徒弟跟进来后,道长放下伤员,命徒弟返回去用乱草将洞口覆盖住。

道长将伤员放到一堆干燥的麦草上,点上里面的油灯,幽暗的灯光下,徒弟才看到这个洞很大,足够藏几十人。整整一天,三个人藏在洞里没有出来,好在师父在里面准备了一些窝窝头和一缸水。

第二天深夜,道长吩咐徒弟照顾好伤员,自己趁着夜雨回到道院,只见里面的佛像还在,可里面的锅碗瓢盆被砸得稀巴烂。道长放出白鹅,又回到洞里待了一天,第三天早上,道长从洞中走出,顺着密林小道跑到山顶,看到附近村庄有人走动,才将伤员背回道院。

伤员很快养好伤了,每天早起帮助道观劈木柴,洒扫庭院。伤员要返回部队了,那小道士哭得稀里哗啦的不让他走,道长跟战士说道:“带他走吧,带他走他才能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徒弟也不忍心离开道长,道长带着他们走向那个山崖下,指着上面的字跟徒弟说:“你还没有开悟,这个‘從字就是两个人在走路,但有先后,前面的是领路人,所以古人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等了这么些年,等的就是他。”说着就指着小战士。小战士不解,困惑地说道:“怎么是等我呢?我们也不认识啊。”道长说道:“从善如流,从恶如崩,跟从就需要找到走正确道路的人,你们打鬼子,这路子就是咱老百姓的路,谁能舍命救众生谁就是我们道家的天师,就是佛教的佛祖。”战士看着那个“從”字似有所悟,道长拂尘一扬指着山崖上的字说道:“你们看这个‘從字下面那个部首走之的最后一笔,像个箭头,所指的方位就是那个洞口,在三十六计中,走为上计。走则生,只有走,才能有出路。找到正确的路子了,就必须义无反顾地坚持走下去。”

小道士一步三回头跟着战士走了,走下山来还看到道长站在高高的山冈上,手拿拂尘立如雕塑。正是雨后初霁,一道彩虹环绕在道观之上,放射出万道霞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徒弟回到地方,成了当地的领导,数次回到山中寻找道长,遍寻不到。过了四十年,徒弟离休了,又回到了道观,看到古木参天佛像坍塌,想起道长不由得悲从中来。拿出毕生积蓄重修道观,在重修时发现了一处山洞,里面三处分洞,一个洞中是一个打坐的和尚,一个洞中是两个打坐的尼姑,另一个洞中是打坐的师父,手里拿着徒弟童年的拨浪鼓。看道长鹤发童颜如活着时一样,徒弟马上命人封闭了洞门。

站在刻有“從”字的山崖下,徒弟想到道长手里拿着的拨浪鼓,想到道长在兵荒马乱中收养他,后又送他走上了革命道路,活着也不再见他,而临死还拿着徒弟母亲留给徒弟的唯一信物——那个拨浪鼓,可见道长一直把他放在心里,这个拨浪鼓正是留给他的唯一启示:从善如流,不忘来时路,一鼓作气。

李铁峰 笔名韶峰,中国电力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第六届高研班学员、鲁迅文学院首届中国电力作协高研班学员。出版有诗集《与大地一起飞翔》、散文集《孤岛上的清泉》《绿茵追梦》。

(责任编辑 蒋茜)

猜你喜欢
道观道长庙里
劣势也能成优势
猫闹鸟
快乐语文(2020年33期)2021-01-16 10:50:26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秦楚一柱,绝顶道观
白云观的小石猴
性别权力视角下的越剧《道观情缘》研究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19:46
祈祷
诗潮(2018年4期)2018-04-26 05:27:58
瞎编
道观行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52
两棵树 你砍哪一棵